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2020-08-07 世界科學

人類大腦中的百萬億個突觸連接著千億顆神經元,如銀河裡的群星與星光交錯編織。這個目前還只讓人類看到其冰山一角的龐大神經網絡,決定著我們的思維、記憶和行為,定義著我們的三觀,構建著我們的全部精神世界。

突觸種類繁多,其狀態也會隨大腦年齡增長而改變。不過當前的我們還沒能力精準捕獲它們在消逝時光裡不斷閃動的軌跡。

近期,一支由來自英國、法國和瑞典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給這項不可能的工程開了一個好頭。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他們深入研究不同年齡段(從出生到暮年)的小鼠大腦,繪製了一幅大約由50億個小鼠突觸構成的「地圖」——通過觀察一百多個腦區,根據時間變化,最大程度地勾勒出了突觸的多樣性和數量變化情況。相關研究成果刊載在《科學》雜誌上。

有著時間維度的突觸地圖好似一部科學講述小鼠大腦成長的紀錄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它,我們還可以探尋更多重大問題:

為什麼人類的自閉症通常是在兒童時期出現的,而精神分裂症卻會在青年時期發展?為什麼我們的記憶和認知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

這類問題的答案可能就藏在突觸的變化時間線裡。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突觸不只是傳輸信息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此項研究的帶頭人、愛丁堡大學的分子神經科學家塞思•格蘭特(Seth G. N. Grant)說道:「大腦是人類所知道的最複雜的事物,從突觸的層次去理解它的細節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相信這些發現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大腦會在生命的某些階段容易患上特定疾病,以及它會隨年齡的增長產生怎樣的變化。」

神經元常常被稱為大腦的「基本計算單位」,但很多科學家表示這種說法並不妥當。如果將神經網絡比作計算機的CPU,神經元毫無疑問扮演著電晶體的角色:收到信息了,然後決定要不要把這個信息傳出去,做完怎樣的改動後再傳出去,傳給誰。

但突觸並不只是把信號簡單遞送給神經元的傳輸線路,它還具有一定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決策層的一部分。

它可以存儲信息,自行切換傳遞信號的方式,具備抑制和加強信號的能力,也會調節兩個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頻率。

我們不妨將所有突觸分割成兩個聯繫極為緊密的社區,一個位於上遊神經元處,另一個位於下遊神經元處。兩個區域之間有一條縫隙,這個縫隙裡有傳遞彼此需要交流信息的信使,由這些信使傳遞各自的信息到對方社區。如果這些區域或區域之間出了什麼岔子,例如,突觸的「支架」蛋白遭到破壞,那麼130多種不同類型的腦部疾病都會隨之而來。

為你展開突觸地圖

前文提到,格蘭特等人繪製的地圖讓突觸的變化隨時間變化躍然紙上,為我們後續分析大腦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條時間線從實驗小鼠出生開始,歷經青春期,再至成年,最終到達老年——記錄時間分別為出生後1天、1周、2周、3周、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18個月(追蹤方法為螢光蛋白標記突觸的部分特定蛋白質),他們將這一時間譜命名為「突觸壽命結構」(lifespan synaptome architecture, LSA)。

研究團隊在顯微鏡下根據蛋白質組成和總體外觀,追蹤到了37種不同類型的突觸,分布於109個不同的大腦區域。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幼鼠大腦的一部分,突觸多樣性有限

格蘭特等人表示:

「突觸在整個生命周期裡的變化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出生到足月,隨著大腦建立龐大的神經網絡結構,突觸的數量及其複雜性急劇增加;第二階段:從成年到中年,突觸保持相對穩定;最後階段:在成年後期,它們的數量和大小都會縮減。」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一坨成年老鼠的大腦,突觸密度和多樣性相比幼年期明顯更高。圖中的每個彩色點都是一個突觸,相同的顏色代表相同的突觸類型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從出生到3個月大的這段時間內,每個大腦區域都像一個獨立的城邦,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和突觸變化時間表。換言之,神經網絡裡的突觸在誕生之初並非齊頭並進共同富裕,而是各自為政,一個區一個樣兒。

突觸的變化帶來大腦功能的變化。例如,負責記憶的海馬體會因其內部突觸的蛋白質類型變化而產生電信號輸出的變化——如此一來,大腦的記憶能力也因此改變了。

格蘭特等人認為,總的來說,大腦突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方式可以解釋智力、記憶力和行為障礙易感性(susceptibility to behavioral disorders)的終生轉變,這個突觸地圖的繪製為揭示這些秘密邁出重要一步。

資料來源:

Amazingly Detailed Map Reveals How the Brain Changes With Aging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相關焦點

  • 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究隨著年齡增長,大腦中突觸的變化和智力、記憶、行為之間的複雜關係,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突觸、神經元、大腦迴路 突觸(Synapse)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
  • 可致「無辜者」大腦神經突觸發生變化
    好友離開後,你也許會感覺自己心理起了微妙變化:原本平和的心境飄來烏雲,你的情緒越來越低落,心情越來越沉重。終於,你也感染了這個時代最流行的「病」之一——壓力。早有研究者發現,文章開頭描述的那種交流,會讓壓力從壓力個體身上傳播給原本無壓力的同伴。從後者體內的內分泌和行為變化來看,都表明存在著壓力傳播的機制。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論文作者、韓國科學技術院的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Won-Suk Chung表示:「這項發現對我們理解神經迴路在學習、記憶以及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有著深遠的意義。突觸數量的變化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患病率具有極大關聯性,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額顳葉痴呆和癲癇。」大腦灰質含有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兩種互補的細胞共同支持著神經元和突觸。
  •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氣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一項實驗表明,我們能夠從人們的氣味中識別他們的年齡。由於我們的健康,所服用的藥物,飲食,荷爾蒙的變化等原因,我們的身體香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他們可以通過使我們更多出汗,或者由於我們不斷變化的皮膚化學和飲食而改變我們的身體香氣。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同期刊發的評論給予這項工作很高評價,認為「代表了我們對腸-腦相互作用的理解有了一次飛躍」。,因此科學家們非常好奇,體內缺少了微生物為什麼會對大腦有這樣的作用?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全腦突觸的終身變化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全腦突觸的終身變化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3:11:04 英國愛丁堡大學Seth G. N.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兒童的突觸修剪 (Synaptic Pruning)園丁會定期修剪植物,去掉過多的枝幹,這是為了讓留下的花朵開的更好;同時還要每天澆水施肥,除草除蟲,辛勤的勞動換來滿院的生機勃勃;如果疏於打理,則會枯萎衰敗,雜草叢生。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的大腦的發展歷程。
  • 月亮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睡眠也會隨著月亮周期變化
    認為月亮周期會使謹慎病人和犯人變得更暴力的傳言也是如此,不過的確有一項近期研究顯示,月光更明亮時,室外犯罪行動(如在大街上和海灘上等)發生的機率可能會更高。不過的確有一些證據顯示,人的睡眠情況會隨著月亮周期變化。
  • 學霸和學渣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因為學習過程涉及到生活體驗的很多要素,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突觸變化外,必定也會有很多其他細胞活動參與進來。這種認識也讓科學家開始尋找新的方式,來理解神經信號如何在大腦中傳輸、處理和存儲,進而讓大腦完成學習過程。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餘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症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於探索治療自閉症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華社記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
  • 【南方日報】給大腦迅速繪張高清「地圖」
    製圖:楊朝宇南方日報訊 (記者/杜豔)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技術加持助力破譯大腦運轉密碼「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下稱「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
  • ...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解釋「時間感」隨年齡變化的原因
    許多人會注意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時間的感覺會發生變化。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日本科學家的研究證明,這並不是主觀的感覺。科學家發現,大腦中對時間敏感的神經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老,從而導致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被扭曲。
  • 朝破譯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距離有了,大腦也起變化了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對動物的行為造成長期影響。舉例來說,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包括斑馬魚)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 大腦中有個「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已經發現,有兩種不同功能支持著大腦記憶和學習過程:一種是促進,快速增長的電脈衝信號可以放大改變突觸形狀;另一種是抑制,減少這一類型的信號。兩種形式共同作用使大腦保持平衡,防止癲癇等神經紊亂疾病的發作。Hoppa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平衡大腦的可塑性,並穩定突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