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2020-1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A brain-wide atlas of synapses across the mouse」的論文。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首先構建了能夠同時表達融合螢光標記突觸後蛋白PSD95和SAP102的轉基因小鼠,利用轉盤式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單個突觸解析度下PSD95和SAP102表達情況,並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將突觸分為3大類,37個亞型。其次,通過動態追蹤出生到成年全腦12個腦區突觸的數量和類型變化,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突觸逐漸增多並且呈現明顯的多樣性,在大腦皮層、皮層下以及海馬區域尤為顯著,各腦區之間突觸類型也有差異明顯。最後,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到和認知、記憶、空間感知功能密切相關的海馬上,發現PSD95和SAP102的表達在CA1錐體神經元上存在明顯時空分布差別,並且在海馬不同區域之間也呈現動態變化,認為與學習記憶能力的改變密切相關。

  論文的作者指出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大腦在認知、記憶和行為異常中是如何變化的,為揭示大腦發育、衰老和疾病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關焦點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他們深入研究不同年齡段(從出生到暮年)的小鼠大腦,繪製了一幅大約由50億個小鼠突觸構成的「地圖」——通過觀察一百多個腦區,根據時間變化,最大程度地勾勒出了突觸的多樣性和數量變化情況。相關研究成果刊載在《科學》雜誌上。
  • 【中國科學報】新平臺可從突觸水平「看清」大腦
    在多個層次上解析腦網絡系統的聯結方式與規則,繪製大腦線路圖,並對其進行研究和模擬,是近年來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一個重要的交叉融合點。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自動化所獲悉,科研人員已經建立國內最高通量的納米級突觸水平神經大數據重建與分析平臺。
  • 神經科學家利用螢光蛋白「照亮」果蠅的大腦 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
    突觸是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傳到另一細胞間的相互接觸的結構。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日前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利用從水母身上提取的螢光蛋白,成功「照亮」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來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綠色、黃色及藍色三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分子分成兩個部分,將一部分應用在一側的神經元上,另一部分則連接到神經元突觸間隙上。
  • 新平臺可從突觸水平「看清」大腦—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在多個層次上解析腦網絡系統的聯結方式與規則,繪製大腦線路圖,並對其進行研究和模擬,是近年來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一個重要的交叉融合點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可致「無辜者」大腦神經突觸發生變化
    實驗人員讓壓力小鼠和同伴相處30分鐘,然後分別測試兩隻小鼠大腦神經突觸的短時增強效應(STP),以此作為壓力的衡量指標,數值越高,意味著壓力越大。他們發現,跟壓力小鼠呆了半個小時後,原本無憂無慮的那隻小鼠也出現了STP,數值與壓力小鼠無異。小鼠沒法兒用語言吐槽自己剛剛遭受的折磨。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該工作分析了小鼠大腦的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分子與形態特徵,對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生命階段,智力、記憶、行為等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變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由年齡老去帶來的智力行為的變化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最近,腦科學家帶來了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其中的奧秘。
  • 冷凍電鏡成功解析大腦神經突觸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作者:刁雯蕙 桂運安 田靜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為什麼有的記憶能銘刻一生而有的只能存在幾分鐘?短期的記憶如何轉變為長期的記憶?   線粒體炫是程和平課題組於2008年首次報導的單個線粒體的量子化信號,它含有線粒體活性氧激增、基質瞬時鹼化、膜電位瞬時下降等多重變化,時程為數十秒,是新形式的線粒體基本功能事件。線粒體炫廣泛存在於多個物種及多種細胞,只要有功能性線粒體就存在線粒體炫信號。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東北師範大學AFM:首次製備基於葡聚糖材料的超薄柔性可降解有機突觸電晶體器件
    器件能夠纏繞在蒲公英種子周圍而不影響它們在風中飛行,且可以在附著在半徑為0.15 mm的毛細管上同時保持穩定的突觸功能。溶解度試驗和草履蟲活性試驗驗證了裝置的降解性。此外,作者以葡聚糖膜為基礎,深入探討了中性多糖中質子的來源和突觸電晶體的質子傳導機制。通過對表面電位的直接觀察,揭示了相對溼度對質子傳導行為的重要影響。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比如語言區域受損就不會說話,視覺皮層受損就會看不見,對此的實驗我們已經確認過很多次,形成公認的認知了:我們可以通過正電子成像的方法觀察大腦的活動——在正常人的大腦中注入葡萄糖,產生活動的地方就會有信號,我們在實驗中觀察到當被測者看到文字或別的東西的時候總是腦後部的一塊區域有活動,我們基本就可以確定這一塊是主管視覺的區域,我們讓他講幾句話,發現另外一個地方活動,那這個地方基本就是語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