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利用螢光蛋白「照亮」果蠅的大腦 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

2020-12-03 生物谷

突觸是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傳到另一細胞間的相互接觸的結構。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日前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利用從水母身上提取的螢光蛋白,成功「照亮」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來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綠色、黃色及藍色三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分子分成兩個部分,將一部分應用在一側的神經元上,另一部分則連接到神經元突觸間隙上。當信號通過突觸時,這些分子聚合在一起並且發光,發光持續時間長達1-3小時。 研究人員將這些螢光蛋白分子應用在果蠅的嗅覺、視覺等神經連連接點上,隨後將果蠅放置在葛縷子及玫瑰花前,利用顯微鏡觀察果蠅的突觸是否已被激活。

研究人員Marco Gallio表示,當果蠅聞到不同的氣味時,其不同的突觸被激活,我們利用三種明顯的標籤在同一個動物身上發現了一變化。

Gallio預計果蠅的神經元將有10萬餘個,針對果蠅的神經元研究將有效幫助他們進一步探索人類的近1000億個神經元。(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Frieza77 • 2018-07-27 15:42:24 來源:前瞻網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
  • 幾萬個神經元,幾千萬個突觸,谷歌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
    幾萬個神經元,幾千萬個突觸,谷歌等機構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長期以來,大腦神經網絡的勞作道道兒徑直是一個熱門研討話題,近年來大熱的人工神經網絡也是遭遇大腦神經元的開導才締造的。但就在昨日,谷歌與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Janelia 切磋園區的 FlyEM 研討團組織同臺頒布了他們的最新進展——一個持有突觸級別接連不斷的果蠅半腦連年圖。這是時至今日人類製圖出的最大的突觸級別大腦連日來圖。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這一發現還可能對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重要影響。維吉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發育中的大腦中會發生一種意想不到的細胞清理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出錯,即細胞清除頻率過高或過低,就會導致大腦的線路發生永久性的變化。在實驗室研究中,作者發現小鼠該過程的異常會導致出現類似焦慮的行為,它可能在人類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作用。「我們都不希望腦細胞出現基因組損傷。
  • 北京大學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解碼大腦
    如今,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是活體動物神經成像的經典方法。雙光子成像本身具有高解析度、高通量(高速)、非侵入、成像深度大等特點,與螢光蛋白以及螢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使得人們可以研究處於生理狀態時的動物大腦內的神經元活動。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神經科學家Bong-Kiun Kaang說,「Donald Hebb提出儲存記憶的關鍵部分不是印跡細胞(engram cell),而且印跡細胞之間形成的突觸。」
  •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他們深入研究不同年齡段(從出生到暮年)的小鼠大腦,繪製了一幅大約由50億個小鼠突觸構成的「地圖」——通過觀察一百多個腦區,根據時間變化,最大程度地勾勒出了突觸的多樣性和數量變化情況。相關研究成果刊載在《科學》雜誌上。
  • 40萬億像素的果蠅大腦圖像來了 這意味著什麼?
    高達40萬億像素的果蠅大腦3D圖像  2017年10月2日,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因為利用果蠅作為模式動物,發現了控制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種經常在腐爛水果上飛舞的小蟲子——果蠅,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Neuron:科學家們發現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突觸連接
    2019年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皮層中的2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數千個突觸連接,從而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神經網絡的存在使感覺,感知,運動和更高的認知功能成為可能。而對神經科學家來說,神經元接收的突觸輸入的功能特性,輸入的來源,以及它們在樹突中的排列方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
  • 小果蠅 大文章
    來自紐約大學的NinaVogt博士和Desplan博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項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動物大腦解析視覺的理解」,同時也使人們「向全面理解環境和內在生理因素影響本能行為的神經基礎邁進了一步」。 成功,些許「運氣」 「這篇文章得以發表,我們運氣不錯。」龔哲峰這樣強調。
  • 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頂級華人科學家駱利群在1月9日2009年第一期《細胞》(Cell )上發表文章,在果蠅體內發現一類新的氣味受體。
  • 受果蠅啟發的哈希算法!用「生物學上合理的」突觸可塑性規則生成...
    這個算法的靈感來自於果蠅的嗅覺迴路,它可以產生哈希碼——物體的數字表示——其性能優於經典算法。不幸的是,由於FlyHash使用隨機投影,它無法從數據中學習。例如,在上面提到的果蠅嗅覺系統中,大約有50個神經元將它們的活動發送到大約2500個叫做Kenyon的細胞中,實現了大約50倍的擴展。 從計算的角度來看,擴展可以增加AI模型的內存存儲容量。正是基於這種動機,該團隊設計了散列算法BioHash,可用於相似度搜索。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大腦的時空突觸結構可能會導致智力,記憶力和行為障礙易感性的壽命過渡。 繪製突觸圖譜,兩種結構蛋白是功臣 在人類大腦的新皮質裡,有多達100兆個突觸,研究中提到,興奮性突觸是腦突觸的主要類型,它們的突觸後蛋白是用來調節先天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