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北師大龔高浪組首次揭示大腦左右半球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
該論文利用雙生子和家系人群的彌散磁共振腦影像數據,從遺傳度(heritability)相似性和遺傳相關性(genetic correlation)兩個角度,揭示了左右側同源腦白質連接的遺傳關聯規律。眾所周知,左右半腦之間高度相似,但也存在多個維度的不對稱性,這是人腦結構與功能的重要規律之一。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男女之間的大腦有差異嗎?科學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後發現……
直至今日,科學家依然沒有發現男女的大腦存在明顯的差異。胼胝體(corpus callosum)是由神經纖維構成的橫行纖維束板,位於大腦半球縱裂的底部,負責聯絡左右半球,在所有圍繞性別差異展開的腦研究中,胼胝體是最受關注的焦點
-
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大腦物質與意識之間的聯繫線索
來自德國和希臘的科學家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了人的大腦所具有的幾種新的特性,這些新特性可以解釋我們獨特的智力和意識是如何出現的,及其我們的大腦物質與意識之間的聯繫。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
Neuron解析!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研究者指出,自噬似乎保護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當研究人員利用遺傳技巧關閉自噬介導的細胞廢物處理系統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檢測到蛋白質沉積物),他們發現,細胞中內質網的水平升高了,而內質網是一種由膜囊組成的系統,除了其他功能外,其還充當了鈣質的儲存器,這就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的升高,最終引發致命性的神經元過度興奮。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男女大腦各區域「連接」大不同
「連接圖」(左上)顯示,大腦左右半球間的「連接」明顯少於女性(左下);而男性大腦前後部的「連接」(右上)明顯多於女性(右下) 曾經有兩本很火的書詮釋了人們對兩性差異的困惑,一本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另一本是《為何男人不懂聆聽、女人停車很糟》。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該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用於治療神經錯亂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神經元之間的「信使」 突觸,這個對普通人而言有些拗口的專業詞彙,卻是腦科學研究的主要陣地之一,歷史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都主攻該領域。在大腦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中,突觸是最基本的單位,作為神經元之間的「信使」,腦的各種功能都與它脫不了干係。科學研究顯示,人腦內大約有140億個神經元,突觸的總數更是個天文數字。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神經元間突觸的改變會促進機體更加適應環境的改變,然而截止到現在研究者尚不清楚隱藏在「突觸可塑性」下的信號機制;本文中研究者就揭示了突觸可塑性發生的詳細分子機制。Atsushi Sugie教授表示,我們所鑑別出的突觸改變可以反映出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而這些特性往往會保護神經元免於過度的刺激;通過增強這些神經元特性研究者就可以保護神經元免於退化和細胞死亡。
-
切除一側大腦半球後大腦還能實現全功能?
來源:科研圈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接受大腦半球切除術的個體成年後,剩餘大腦半球中各部分之間的聯繫遠超一般水平,從而得以實現原本需要整個大腦才能實現的功能
-
研究顯示:包括人類在內的130種哺乳動物腦連接水平相當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美媒稱,研究人員首次研究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腦連接水平。研究結果非常有趣,與普遍推測相反,這項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腦連接水平相當。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阿薩夫教授說:「我們發現,腦連接——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換言之,所有哺乳動物——從小鼠到人類,再到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水平的腦連接,信息在所有哺乳動物大腦內傳播效率相當。
-
割裂腦的研究,促進心理學的發展,揭示了大腦左右半球的特有功能
大腦的兩個半球是通過胼胝體相連接,胼胝體由大約2億根神纖維構成,它的功能就是使左右腦相互聯繫。一旦被切除,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就彼此獨立了,而這時就被稱為割裂腦。我們都知道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兩個半球,一般來說,人的左腦和右腦有明確分工,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文字、語言、分析、數字,右腦則主要負責顏色、音樂、想像、空間感覺等活動。那麼這些結論從何而來?又是怎樣得出的呢?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2】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doi:10.1016/j.neuron.2020.08.002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