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解析!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2020-12-06 生物谷

2020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Neuronal autophagy regulates pre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by controlling the axonal endoplasmic reticulu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萊布尼茨分子藥理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自噬在神經元功能發揮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者指出,自噬似乎保護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當研究人員利用遺傳技巧關閉自噬介導的細胞廢物處理系統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檢測到蛋白質沉積物),他們發現,細胞中內質網的水平升高了,而內質網是一種由膜囊組成的系統,除了其他功能外,其還充當了鈣質的儲存器,這就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的升高,最終引發致命性的神經元過度興奮。

自噬在健康細胞的功能維持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通過所謂的自噬體來降解並回收損傷的蛋白質分子或整個細胞器,比如缺陷的線粒體等;這種清理機制對於大腦中的神經元尤其重要,自噬能夠幫助清理蛋白質沉積物,比如在神經變性疾病發生過程中出現的蛋白質等,自噬的神經保護效應如今也已經被科學家們利用模式生物進行研究證實了。然而,這種保護性效應的原因或許與研究人員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通過調查自噬在年輕健康小鼠中樞神經系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人員如今取得了新的研究發現。

圖片來源:Dmytro Puchkov, Marijn Kuijpers

文章中,他們利用遺傳技巧首先關閉了必要的自噬基因,隨後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分析了神經元中蛋白質的水平,而此前假設主要由自噬過程降解的蛋白質或許根本就沒有在神經元中富集,如果其降解是通過自噬過程發生的,這或許就是可以預料的。文章中,研究人員並未發現預期的自噬底物,而是在神經元軸突中發現了異常高水平的內質網,這些膜囊和小管的功能之一就是為鈣質提供大量的細胞內儲存,細胞中鈣質的調節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傳輸至關重要,當神經元彼此間相互交流時,鈣離子通道就會在突觸處打開,從而導致鈣質從外湧入突觸,同時還會導致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這樣鈣質就會被泵出神經元或者進入到內質網內,當然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釋放。

當自噬功能被關閉時,內質網中鈣質的儲存就會被破壞,研究者發現,內質網的鈣質緩衝功能或許不會再正常發揮作用,從而就會導致軸突和突觸中的鈣質水平升高,反過來又會增強興奮性地址穀氨酸的釋放,並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元興奮過度。研究者Marijn Kuijpers說道,直到現在研究人員都認為,自噬水平的減少意味著會釋放更少的神經遞質分子,而如今我們已經證明了完全相反的情況,這或許是神經遞質釋放過多(而不是過少)導致的,因此神經元的可塑性會變差,研究人員推測其最終會因興奮過度而發生死亡。

由於本文研究是利用年輕動物的健康神經元進行的,所以不排除在病理學條件下自噬會產生其它額外的功能,比如阿爾茲海默病等,也就是說,本文研究對於科學家們從根本上理解自噬的生理學意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綜合來講,本文研究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們理解自噬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或許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也能幫助解釋為何隨著自噬功能在衰老過程中不斷下降,機體的學習會變得更加困難。

如今研究人員尚未解決到底是哪些調節性機制誘發了神經元細胞中的自噬過程,儘管營養物質的可用性對機體的其它細胞有著調節性的效應,比如禁食被證明能刺激細胞的廢物處理過程,但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尚未闡明中樞神經系統中自噬的觸發機制;最後研究者Haucke說道,如果我們知道是什麼能在神經元細胞中產生過多或過少的自噬作用,未來我們或許會在患者疾病進展的某個階段進行主動幹預,後期我們還會繼續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來理解相關的問題,而本文研究或許為後期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起點。(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Marijn Kuijpers,Gaga Kochlamazashvili,Alexander Stumpf, et al. Neuronal Autophagy Regulates Pre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by Controlling the Axonal Endoplasmic Reticulum, Neuron (2020) doi:10.1016/j.neuron.2020.10.005

【2】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neuron

by Forschungsverbund Berlin e.V. (FVB)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進展
    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9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紐約大學生物學系博士後研究員Vilaiwan Fernandes解釋道,「這些結果導致我們將大腦發育的神經中心觀點修正為諸如神經膠質細胞之類的非神經元細胞也在其中發揮作用。
  • Neuron:科學家在血液中發現可檢測神經元損傷的生物標記物
    2016年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發現神經元細胞釋放的神經細絲輕鏈蛋白能夠反映神經元細胞的損傷程度。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或將為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以及治療效果提供重要信息。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是影響神經元細胞形狀和穩定性的細胞骨架的一部分。這些線狀分子主要定位於細胞內部,但是在神經元細胞受到損傷的時候可能會被釋放出去。
  • 健康所揭示自噬異常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發病過程中的作用機制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中科院幹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樂衛東研究組的研究成果Rapamycin treatment augments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in SOD1G93A mouse model of amyotrophic
  • Neuron:ALS中大腦運動神經元在是如何死亡的
    相關研究已經刊登於Neuron雜誌上,這項新研究表明,ALS一個共同的基因突變會產生致命的蛋白質,可能引起大腦損害,導致ALS。約5%的ALS患者攜帶C9orf72基因變異,其在ALS患者中含有數百個重複序列,而不存在於正常個體中。在2011年就發現了該基因,但是研究人員一直在試圖理解它的正常功能,以及其在ALS的作用,並提出了多個假設。
  • 南科大侯聖陶組報導節律性LED光刺激的神經保護新作用
    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侯聖陶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題為Rhythmic light flicker rescues hippocampal low gamma and protects ischemic neurons by enhancing presynaptic plasticity的研究成果,報導利用節律性(40 Hz)的視覺LED光刺激,可有效改善雙側頸總動脈阻塞(2VO)模型小鼠因大腦缺血誘發的神經損傷和學習記憶障礙
  • PNAS:古柯鹼攝入過量如何導致腦細胞死亡?
    2016年1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進行研究發現高劑量古柯鹼會通過觸發過度自噬導致腦細胞死亡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研究團隊以小鼠腦部神經元細胞為研究對象,清晰地觀察到古柯鹼能夠通過過度激活的自噬過程造成神經元細胞死亡。正常的自噬過程能夠幫助清除細胞內的「垃圾」,將這些大分子殘骸儲存在膜泡中,隨後再與包含許多水解酶的溶酶體進行融合,降解膜泡中的成分。但是當該過程失去控制,就會引起細胞死亡。而該研究發現古柯鹼誘導神經元細胞死亡正是利用了這一機制。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修復大腦和脊髓遭受的損傷可能是醫學界最艱巨的挑戰。直到最近,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項新研究提出了「成體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研究者表示,通過使用現代神經科學、分子遺傳學、病毒學和計算能力等一系列極好的工具,我們首次能夠鑑定成體腦細胞中的一組完整的基因如何自我重置以進行再生。這使得我們對再生如何在轉錄水平上發生有了新的基礎了解。」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自噬激活劑雷帕黴素可加速疾病進程
    Rapamycin treatment augments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in SOD1G93A mouse model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全球範圍內數百萬人遭受著脊髓損傷帶來的痛苦。脊髓損傷後神經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多種應用於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的治療方法如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治療等,其療效均難以令人滿意。本文對脊髓損傷後神經自我修復過程及相關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同時,研究發現海藻糖還具有保護線粒體功能,延緩ALS骨骼肌的退化,對抗凋亡發生等多種神經保護作用。這些研究結果對以胞內蛋白聚集為特徵的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PD、AD以及ALS的研究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生物谷: 該研究成果對人類疾病治療具有怎樣的意義?
  • 神經元樹突在大腦計算處理信息能力中的作用出乎意料| Neuron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被稱為樹突的神經延伸體在神經計算中發揮著比以前想像的更積極的作用,樹突起著類似天線的作用,幫助神經元監聽鄰近神經元發出的指令。圖片: Lou Beauliu-Laroche大多數神經元有許多分支延伸稱為樹突,接受輸入數以千計的其他神經元發出的「指令」。
  • PNAS:纖維蛋白原能抑制神經元細胞生長
    生物谷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存在的一種血液凝結蛋白——纖維蛋白原能夠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細胞的生長。這些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體在脊髓損傷後一般不能自我修復。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
  • 雷公藤甲素幹預脊髓損傷模型Thy-YFP轉基因小鼠調節自噬及抑制細胞凋亡
    :自噬是一種細胞的自我保護機制,通過自噬體-溶酶體途徑降解和再循環受損細胞器、有毒物質、錯誤摺疊蛋白質等,在維持細胞穩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轉基因小鼠:1974年,Rudolf Jaenisch通過將SV40 病毒的DNA注射到小鼠的囊胚中
  •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保護對象
    若腦缺血30秒鐘則神經元代謝受損,缺血2分鐘神經細胞代謝將停止。 儘管每個人都有堅實的顱骨,像一個天然的頭盔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大腦仍然容易受到各種外傷。50歲以下的人中,腦外傷是常見的致死和致殘原因,腦外傷也是35歲以下男性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槍傷為第一位)。大約一半的嚴重腦外傷患者不能存活。
  • Neuron:我們的大腦為什麼在快速不停的轉換注意力?
    但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集中注意力需要我們的大腦做出平衡舉措:對可能需要更高優先級的活動的進行聚焦。為了做到這一點,感知似乎表現得像一部老式電影,不斷地從一幀到另一幀跳動,比眨眼之間更快。
  • 飲食限制能減少細胞衰老 自噬與延長壽命的關係
    進一步的研究提示,限制飲食可阻止細胞較長基因表達量的下降,減少DNA損傷位點的數量,這可能是其作用的機制所在。這個發現有意味著什麼研究人員提出,飲食限制很有可能對於人類早衰症、神經退化等疾病有同樣的效果。這就是說,「吃飽喝足」可能是DNA持續受到損傷的兇手;而適當節食,每餐只吃七成飽可以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