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7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腫瘤與微環境重點實驗室楊黃恬研究組與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曹楠研究組合作的題為「Downregulation of LAPTM4B Contributes to the Impairment of the Autophagic Flux via Unopposed Activation of mTORC1 Signaling during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然而該過程伴隨著嚴重的再灌注損傷,臨床缺乏有效的幹預手段,因此發現新的抵抗心肌I/R損傷的機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臨床需求。近年研究發現自噬這一關鍵細胞穩態維持系統在I/R損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心肌缺血階段,激活的自噬可以清除誘發心肌細胞死亡的錯誤摺疊蛋白和壞死線粒體等,從而起到心肌保護作用;而在再灌注階段自噬水平處於過度激活狀態,但形成的自噬小體清除障礙,往往對心肌造成損傷。為何自噬在I/R不同階段具有相反的作用?其調控靶點和機制是什麼?這是領域內長久以來有待闡明的重要科學問題,亦是困擾自噬調控藥物臨床應用的重要障礙。

該項研究發現:再灌注階段心肌細胞中溶酶體的數量和功能明顯下降,導致自噬流被部分阻斷,心肌細胞對自噬小體的清除能力大為降低,過量自噬小體的堆積導致心肌細胞大量死亡;同時伴隨著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水平的下調。進一步研究發現:LAPTM4B對溶酶體數量和功能的維持是必須的。LAPTM4B-/-小鼠I/R心肌溶酶體數量進一步減少、自噬小體堆積加重,心肌梗死面積加大;而LAPTM4B過表達可以逆轉心肌I/R所導致的這些表型,但其心肌保護作用可被溶酶體功能抑制劑取消,提示LAPTM4B可通過提升I/R中溶酶體數量和功能減少自噬小體累積,進而發揮心肌保護作用。進一步分析揭示LAPTM4B可通過其E3區域與mTOR蛋白結合抑制I/R所引起的mTORC1複合物激活,進而促進溶酶體關鍵轉錄因子TFEB的核轉位,從而協助溶酶體功能和膜穩定性維持,提升心肌細胞抵抗I/R損傷的能力。

綜上,該研究揭示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的下調可通過mTORC1/TFEB通路造成心肌I/R時自噬流受阻,心肌細胞死亡。因此,研究發現不僅揭示了LAPTM4B在心臟的新功能和其調控的mTORC1/TFEB通路在心肌I/R導致的自噬中的重要作用,並提示維持溶酶體功能是對抗心肌I/R損傷的重要一環。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楊黃恬研究員和中山大學曹楠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楊黃恬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顧珊珊,現為曹楠教授的博士後為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周柔麗教授大力支持,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以及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的資助。(科技處)

圖示:LAPTM4B通過mTORC1/TFEB信號維持溶酶體功能減輕心肌I/R損傷的機制

原文連結: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RESAHA.119.316388

相關焦點

  • 楊黃恬研究組合作發現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辣椒素受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辣椒素...
    在心血管系統中,TRPV1不僅表達於心肌的感覺神經元上 ,同時在心室、心外膜表面、內皮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上也均有表達 。既往文獻報導稱TRPV1通道的激活可以增強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和P物質 (substance P, SP)的釋放,從而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損傷 。
  • 促進缺血/再灌注損傷後的心力衰竭的新機制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心血管常見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重、併發症多且病死率較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儘管治療上能夠通過再灌注來挽救缺血心肌,減少急性死亡,但由於不良的重塑,心力衰竭患者的長期發病率和死亡率卻有所增加。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任駿團隊共同揭示線粒體泛素連接酶在缺血性心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之一,儘管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治療,患者的預後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但這一病理過程造成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損傷仍會導致嚴重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因此尋找潛在的治療靶點和機制以及藥物治療方案是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重要手段。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肥胖的發病率不斷增長,並且被認為是癌症等慢性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特別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顫。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 小細胞外囊泡介導功能障礙的脂肪細胞和心肌細胞之間的病理通訊,作為加重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新機制
    糖尿病通過不完全了解的機制加劇了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損傷。脂肪細胞功能障礙導致遠端器官損傷。然而,將功能異常的脂肪細胞與增加的MI/R損傷聯繫起來的分子機制仍未確定。在非糖尿病性心臟內心肌內注射糖尿病血清sEV顯著加重了MI/R損傷,這可通過心功能恢復較差,梗塞面積更大和心肌細胞凋亡更大來證明。同樣,心肌內或全身給予糖尿病脂肪細胞sEV或HG/HL挑戰的非糖尿病脂肪細胞sEV會顯著加重MI/R損傷。糖尿病附睪脂肪移植顯著增加了非糖尿病小鼠的MI/R損傷,而sEV生物發生抑制劑的給藥顯著減輕了糖尿病小鼠的MI/R損傷。
  •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發現調控腎臟損傷的新基因
    )和凋亡(apoptosis)的新基因、新機制。該研究通過利用腎小管上皮細胞特異性敲除RGMb小鼠(cKO)構建腎臟缺血再灌注(IRI)模型和腎結石模型,揭示了近曲小管細胞程序性壞死在腎臟損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首次證實 RGMb通過抑制MLKL與細胞膜的結合而發揮保護作用。這一研究發表在2月13日的PNAS雜誌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劉文靜博士(現在雲南大學醫學院任教)和博士研究生陳彬彬;通訊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夏銀教授。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去乙醯化酶HDAC3通過去乙醯化作用增強鹽皮質激素受體的轉錄活性,促進高血壓的發展。而去乙醯化酶SIRT3通過調控線粒體蛋白的活力,SIRT1調控eNOS的活力,對高血壓的發展起到保護作用。推測去乙醯化酶HDAC3,SIRT1和SIRT3可能是高血壓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潛在靶標。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調控溶酶體膜蛋白降解新機制
    Em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酵母細胞中調控溶酶體膜轉運蛋白壽命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了解溶酶體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是細胞中負責消化和循環利用細胞內組分,儲存和釋放營養物質,調控細胞內PH穩定的重要細胞器。溶酶體由一層特殊的膜結構包圍,維持其整體性,膜內外營養物質通過膜上眾多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 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
    藥物負荷心肌灌注掃描階段常用的藥物是腺苷,在腺苷作用下正常冠狀動脈分支擴張、血流量增加,當存在冠狀動脈狹窄時,病變冠狀動脈在用藥前為保證心肌血流供應,遠端血管已出現代償性擴張,用藥後擴張程度不明顯,血流量增加程度低於正常冠狀動脈,這種差異導致了相應心肌節段出現灌注差異,表現出心肌缺血的症狀,在圖像上也表現為病變血管供血區心肌低密度影。
  • 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
    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  心肌缺血是近些年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了,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它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  2、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也會導致心肌缺血的情況出現  心律失常的發生與一過性心肌缺血的發作有密切的關係,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響因素。據報導美國每年45萬人猝死,其中20%~50%死於緩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時,常伴有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 創傷性脊髓損傷後脊髓微環境失衡的研究進展
    缺血再灌注損傷      與缺血缺氧產生的病理生理機制類似,脊髓組織受到再灌注損傷(IRI)後可導致細胞能量代謝障礙,胞內線粒體電子傳遞鏈脫耦聯,產生和釋放大量氧自由基和ROS。組織內累積的強氧化物引起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的細胞膜、髓鞘等發生脂質過氧化,加重組織損傷。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據介紹,線粒體是細胞能量代謝中心與能量工廠,是細胞氧化磷酸化和ATP合成、脂肪酸的氧化等能量代謝過程發生所在地。線粒體也是細胞凋亡調控中心。它能感知凋亡信號,並通過釋放細胞色素C等凋亡相關分子來啟動細胞凋亡過程。同時,線粒體也是細胞自由基產生中心。線粒體電子傳遞鏈消耗的氧約佔細胞所需氧的85%,其中0.4%~4.0% 的氧在線粒體中被轉換生成超氧自由基。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Ub)和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老齡化是冠狀動脈症候群發病的主要易感因素,同時也是影響機體對心肌保護性幹預的重要因素。老齡化顯著增加基於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 損傷發生的缺血後心肌不良重塑和心力衰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