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2020-12-06 科學網

 

2月27日,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分子與細胞心臟學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楊黃恬研究組題為ROS generated during early reperfusion contribute to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afforded cardioprotection against postischemia-induced Ca2+ overload and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via the JAK2/STAT3 pathway 的研究工作。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健康所楊黃恬研究組新近發現心肌缺血後再灌注早期適量增高ROS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但其具體保護機制還有待解析。進一步理解ROS在缺血再灌注過程中所扮演的作用,深入解析其抵抗缺血再灌注的保護機制,對防治缺血性心臟病、發展心肌保護的新策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吳蘭、譚吉良等在研究員楊黃恬的指導下,運用IHH作為心肌保護模型,探討了ROS抵抗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機制。前期研究發現再灌注初期產生大量ROS,而在IHH保護模型中產生的ROS水平更高,研究人員由此提出假設,IHH的保護作用依賴於其復灌初期更高水平的ROS。在該研究中進一步發現復灌初期更高水平的ROS可通過有效激活JAK2/STAT3通路參與IHH的心肌保護作用;ROS激活的JAK2/STAT3通路通過抑制細胞內鈣離子超載來實現心肌保護作用。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IHH通過ROS/JAK2/STAT3通路,促進Bcl-2在細胞內質網與內質網鈣-ATP酶2(SERCA2)的相互作用,逆轉缺血再灌注對SERCA2活性的抑制作用,進而維持了細胞內部的鈣穩態,減輕缺血再灌注導致的心肌細胞鈣離子超載、保護心肌。另一方面,復灌初期IHH升高ROS通過逆轉缺血再灌注導致的線粒體STAT3磷酸化下降,改善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線粒體內鈣超載及其功能,從而保護心肌細胞,進而保護了整體心臟對抗缺血再灌注損傷。

該研究發現豐富了對R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如何發揮作用的認識,並為開發基於ROS的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措施提供了新的實驗證據。

此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來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破解心肌細胞生長之謎
    如果長時間不鍛鍊,心肌細胞還會回到原來的大小。心血管疾病也會刺激心肌細胞生長,此時心臟需要合成大量新蛋白支持心肌細胞生長。儘管最初這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但是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容易導致併發症,最終心力衰竭。Auinash Kalsotra(左),研究生Joseph Seimetz(右)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2020年5月8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了一項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有關的病理生理學共識,深入探討了目前已知的衰老影響IR損失後的相關病理生理學機制,並討論了相關的心臟保護策略[1]。有必要通過加強調節算法(即在預處理和後處理中的更多的缺血循環),或通過增加心臟保護藥物的數量(聯合治療)來確定是否可以改善某些心臟保護策略的有效性。1、靶向性機械傳感是否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心臟抗衰老策略?通過從心肌損傷的心肌細胞中數據中得知,說明心肌成纖維細胞向MYO-FB的轉變是心肌細胞大量丟失後增加心肌機械阻力所必需的。
  • 任駿團隊共同揭示線粒體泛素連接酶在缺血性心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Irisin attenuates 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cardiac dysfunction by regulating ER-mitochondria interactionthrough a mitochondrial ubiquitin ligase-dependent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報導了Irisin在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新機制
  • 科學家成功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圖片摘自: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6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格萊斯頓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兩種化學物質或能改善心臟瘢痕組織轉化成為健康心肌組織的能力
  • 科學家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近日,德國杜塞道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題為「A Chlamydia pneumonia adhesin induces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on host cells」的文章,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 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原標題: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歐洲科學家分析了調節性T細胞對心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這項小鼠研究揭示了允許胚胎心臟內心肌細胞增殖的細胞因子,並且表明這種因子也可以促進母體心肌細胞的增殖。
  • 異甘草素抑制SETD7表達可保護缺氧/復氧誘導心肌細胞的氧化損傷
    活性氧和活性氮可以通過多種代謝途徑產生,如化學毒物與藥物代謝、細胞呼吸、輻射、光照等。異甘草素:是從甘草中進一步提取的單體化合物,已有研究提示異甘草素可通過抑制AMPK信號通路而發揮抗氧化作用,從而改善缺氧心肌細胞收縮功能障礙。但是異甘草素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心肌細胞的作用機制尚未深入研究。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科學家發現青光眼致盲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中峰教授、孫興懷教授、楊雄裡院士率領視網膜研究團隊,發現了青光眼視網膜膠質細胞激活新機制,為臨床上防止青光眼惡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死亡
  • 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通過RNA測序,他們發現這些細胞中許多基因的表達不同於未進入太空中的細胞,包括線粒體代謝基因。這些研究人員想要利用心臟細胞研究微重力的影響,不過Wnorowski說,「從人體內獲取心肌細胞真的很困難」。獲取心肌細胞的唯一選擇是從心力衰竭患者的手術切除心臟或活組織中獲得。相反,他們從三名健康人那裡收集了外周血單核細胞,誘導這些細胞成為iPS細胞,然後將這些iPS細胞轉變為心肌細胞。
  • 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研究有進展
    黑龍江省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團隊發現了心肌缺血性心肌纖維化發生的新機制,即微小核苷酸(miRNAs)對缺血性心肌損傷、心肌纖維化起到了不同層面的調控作用。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著名雜誌《循環》發表。  心肌纖維化是慢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重構、心功能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 浙大揭開幹細胞修復梗死心肌的奧秘: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
    因此,「復活」或者「新生」心肌細胞,成為很多科學家試圖改變上述「不可逆」的重要手段。這個科學問題探討的關鍵是:如何減少心梗後心肌細胞丟失,促進功能重建,進而制約心衰發展和降低死亡率。課題組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當心肌細胞處於垂死的狀態,在植入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快速搶救下」被挽救回來。這個推論還來自於實驗周期的拉長,課題組比較國外的相關研究,發現當時間刻度到第20周時,注入的心血管前體細胞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隨著注入細胞的消失殆盡,無法證明代替原有心肌細胞的觀點。」
  • Circulation: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獲得成功
    近日,格萊斯頓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兩種化學物質,這兩種物質具有或能改善心臟瘢痕組織從而轉化成為健康心肌組織的能力,該研究或將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治療心力衰竭的療法。
  • Cell子刊: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通過RNA測序,他們發現這些細胞中許多基因的表達不同於未進入太空中的細胞,包括線粒體代謝基因。這些作者在這項研究中報導,在先前的血細胞微重力研究中也發現了在微重力下心臟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基因活性增加了,這表明對太空飛行的某些細胞反應可以在多種類型的細胞中發生。Wu告訴《科學家》雜誌,這種上調可能與細胞嘗試減輕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線粒體功能障礙有關,要知道太空人具有增加的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理解他的這項最新實驗的結果。
  • Cell:機體心肌細胞的產生或僅限於新生兒期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
  • 用心肌細胞做一條「人造魚」
    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出的仿生機器人作品不勝枚舉,這些人造物步態微妙地模仿著狗、蟑螂、章魚、蠑螈,或是別的什麼生物。而現在,一種聽起來更加瘋狂的模仿品誕生了——一隻硬幣大小的迷你人造鰩魚。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活的」——這是一隻由人工材料和大鼠心肌細胞組成的複合體,活的心肌細胞在其中收縮,帶來了動力。人造鰩魚的每一樣製作素材看起來都和鰩魚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光束的控制下,它依然遊得有模有樣。
  • Nature背靠背|多能幹細胞中端粒保護新機制
    TRF2的端粒保護新機制。因此,作者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在胚胎幹細胞中TRF2對於端粒的保護可能並不關鍵。那麼,ES細胞系中端粒的保護機制是什麼呢?首先作者們想知道,ES細胞系統TRF2的敲除時候DNA損傷是否存在。但是通過對DNA損傷標記物的免疫染色作者們發現,TRF2敲除後的端粒與體細胞內類似,仍然出現了顯著的DNA損傷標記的富集。
  • 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原標題: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記者常麗君)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在心臟病發作後,受害最嚴重部位的心肌細胞會喪失跳動能力,埋沒在疤痕組織裡。但是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格萊斯頓研究所科學家稱,這種損害不再是永久性的,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能把形成人類疤痕組織的細胞重新轉變為極接近心臟細胞的會跳動的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幹細胞報告》上。   形成疤痕的心臟細胞是一種成纖維細胞。去年,研究人員曾在活小鼠身上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了跳動心肌細胞。
  • J Cell Mol Med:發現心肌細胞或可改變羊水幹細胞的行為
    近日來自美國萊斯大學以及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來自羊水中的幹細胞可以和成熟的心臟細胞「聯絡」,並且可以彼此形成電偶聯,類似於在心臟組織中發現的電子偶聯一樣,但僅僅的電子聯絡並不能夠促使羊膜細胞轉變成為心肌細胞。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