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肌細胞做一條「人造魚」

2020-11-23 果殼網

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出的仿生機器人作品不勝枚舉,這些人造物步態微妙地模仿著狗、蟑螂、章魚、蠑螈,或是別的什麼生物。而現在,一種聽起來更加瘋狂的模仿品誕生了——一隻硬幣大小的迷你人造鰩魚。來自哈佛大學的凱文·基特·帕克(Kevin Kit Parker)和他的同事們製造出了這只可以在光控制下像鰩魚一樣遊動的小傢伙,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8日的《科學》上,它還登上了當期期刊封面[1]

《科學》封面上的人造鰩魚

這隻人造鰩魚不是生物,但它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機器人。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活的」——這是一隻由人工材料和大鼠心肌細胞組成的複合體,活的心肌細胞在其中收縮,帶來了動力。人造鰩魚的每一樣製作素材看起來都和鰩魚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光束的控制下,它依然遊得有模有樣。

動圖素材來自:S.-J. Park et al.

別看模樣似乎古怪了點,但鰩魚也是製作遊泳機器人的良好樣板:它們扁平的身體很穩定,可以有效防止傾斜或是翻轉,同時,這種波浪式有序擺動的遊泳方式能量效率也相當高。

真鰩魚的遊泳姿態。動圖素材來自:S.-J. Park et al.

在研究了真鰩魚的身體姿態、神經肌肉動力學等之後,研究者們開始了他們的「造鰩」實驗。這個人造鰩魚的結構比真實的生物要簡單很多,不過設計上也頗有創意:這隻人造鰩魚結合了透明彈性材料(聚二甲基矽氧烷)組成的身體、金質骨架和一層提供動力的大鼠心肌細胞。這些大鼠心肌細胞經過光遺傳學技術改造,它們會表達一種光敏感離子通道,在藍光的照射下可以激活收縮過程。當這些心肌細胞收縮時,可以帶動人造小鰩魚的身體兩側向下收縮,而向上的運動則依賴身體骨架的彈性進行回彈。

由透明彈性材料、骨架和心肌細胞組成的人造鰩魚。圖片來自原論文

通過組織工程學技術,研究者們在人造鰩魚中加入了一層有序排列的心肌細胞。不過,這些細胞可以不是簡單地鋪滿了整個平面,而是呈現蛇形排列(見下圖)。這樣做是為了在從前端激活細胞時,讓收縮信號的傳遞產生更加明顯的延遲,形成從前到後波浪式的有序收縮。

為了讓肌細胞產生波浪形的有序收縮,研究者們將這些細胞排列成蛇形來增加延遲。上圖來自原論文,下圖素材來自:Science Magazine

在鰩魚體內,這樣有序的收縮要依靠神經系統來控制,而在這裡,研究者們找到了相對簡單的模擬方式。實驗證明,這種模擬方式的效果確實還不錯,近距離觀察時,我們能看到人造鰩魚的身體在光的控制下有序地運動,這也確實推動它持續地向前遊動了起來。

近距離觀察光刺激下人造鰩魚的運動。動圖素材來自:S.-J. Park et al.

研究者們用兩束藍光脈衝照向人造小鰩魚的前方來激活它們的運動,並通過光脈衝的頻率來加以調節。如果在左右兩側使用頻率不同的光,還可以讓「鰩魚」的身體不對稱地運動,這樣就實現了轉向,在光線的引導下,小「鰩魚」還成功地繞開了各種障礙物。

在不對稱光照的作用下實現轉彎。動圖素材來自:S.-J. Park et al.

在此之前,帕克的研究團隊還用類似的思路製造過通過電刺激控制的矽膠水母,這種人造水母同樣由彈性材料和心肌細胞組成,而比起水母,人造鰩魚的複雜性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不過,研究者們的目標並不僅僅是製造「活體機器人」。帕克表示,他真正的研究興趣在於研發功能良好的人造生物心臟。通過這些結合細胞組織的人造物,研究者們能更好地理解心肌的運作方式,並學會如何控制它們。(編輯:窗敲雨)

編輯吐槽:如果讓標題黨來寫的話,報導標題或許會是這樣:「科學家公然造鰩,其成果竟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參考資料:

  1. S.-J. Park, M. Gazzola, K. S. Park, S. Park, V. Di Santo, E. L. Blevins, J. U. Lind, P. H. Campbell, S. Dauth, A. K. Capulli, F. S. Pasqualini, S. Ahn, A. Cho, H. Yuan, B. M. Maoz, R. Vijaykumar, J.-W. Choi, K. Deisseroth, G. V. Lauder, L. Mahadevan, K. K. Parker. Phototactic guidance of a tissue-engineered soft-robotic ray. Science, 2016; 353 (6295): 158 DOI: 10.1126/science.aaf4292
  2.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7/robotic-stingray-powered-light-activated-muscle-cells

相關焦點

  • 纖維細胞變成心肌細胞或成可能
    Ieda等,《細胞》) 細胞生物學家有時看起來就像是現代的鍊金術士。取而代之的是他們並非要把鉛或稻草變成金子,而是將一類細胞轉化為另一種更有用的細胞。如今,一個研究小組找到了一條途徑,能夠將非常普通的心臟細胞轉化為受損心臟所缺失的細胞。
  • [動圖]科學家用鼠心肌細胞驅動了一條「黃貂魚機器人」
    一支科學家團隊剛剛開發出了一款模擬黃貂魚運動的機器人,但它的動力來源卻是掛載在「小比例骨架」上的鼠心肌細胞
  • 淺談大鼠心肌細胞原代細胞的製備
    心肌細胞培養作為一種體外研究模型,可以更便捷的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對其生長、發育、生理、代謝、病理等進行研究。在許多研究領域原代培養心肌細胞作為一種主要的研究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心血管研究之中。武漢雲克隆動物有限公司憑藉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了一些大鼠心肌原代細胞的處理方法,給大家分享:1 大鼠的選擇新生大鼠鼠齡的選擇新生大鼠心肌細胞在出生後3 d內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細胞則為終末分化細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 新技術:日本團隊用iPS細胞再生心肌
    心肌細胞對心臟跳動能力有關,然而,當出現心肌梗塞的時候,很難再出現新的健康心肌,心臟只會形成疤痕,所以心肌一旦受損,後果會很嚴重。
  • iPS細胞可高效安全製作心肌細胞
    京都大學教授中辻憲夫率領的研究小組說,整個過程成本與之前iPS細胞轉化方法相比大幅降低,因此這一技術將使iPS細胞的實用化向前邁出一大步。 據介紹,研究小組首先從能夠促使iPS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的約1萬種化合物中,遴選出一種促分化效果較好的化合物,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新的名為「KY02111」的化合物。
  • 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原標題: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歐洲科學家分析了調節性T細胞對心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這項小鼠研究揭示了允許胚胎心臟內心肌細胞增殖的細胞因子,並且表明這種因子也可以促進母體心肌細胞的增殖。
  • iPS心肌細胞膜片移植成功
    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研究科心血管外科澤芳樹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於2020年1月為第一位受試者移植了用iPS(誘導多能幹細胞)培育出的心肌細胞膜片。  研究小組通過醫用iPS細胞改良了用於誘導心肌細胞分化的試劑和製造方法,培養出大量可移植到人體的高度安全的心肌細胞,並成功實現了膜片化。
  • 誰說成年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
    成年心肌細胞是不能再生的細胞,這一被寫入醫學教科書的認知有望被徹底顛覆。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曾春雨的科研團隊,用最新的實驗結果直觀地顯示了成年心肌細胞不但具備再生能力,而且通過調控後其子代細胞還具備收縮功能。
  • 浙大揭開幹細胞修復梗死心肌的奧秘: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
    因此,「復活」或者「新生」心肌細胞,成為很多科學家試圖改變上述「不可逆」的重要手段。這個科學問題探討的關鍵是:如何減少心梗後心肌細胞丟失,促進功能重建,進而制約心衰發展和降低死亡率。一種是「替代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補充了原有因心梗丟失的細胞。還有一種觀點是「喚醒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營養物質,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進而減少因心梗瀕臨死亡的細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研究團隊驗證了,在這場心肌細胞的「命運大轉折」中「喚醒說」勝出,後者才是細胞改善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的命運的直接原因。
  • 科學家破解心肌細胞生長之謎
    如果長時間不鍛鍊,心肌細胞還會回到原來的大小。心血管疾病也會刺激心肌細胞生長,此時心臟需要合成大量新蛋白支持心肌細胞生長。儘管最初這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但是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容易導致併發症,最終心力衰竭。Auinash Kalsotra(左),研究生Joseph Seimetz(右)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心肌細胞老化的生理學變化在衰老過程中,心肌細胞在不同水平(細胞器、大分子、離子穩態)均出現大面積的改變,直接損害其功能和結構的完整性。這些變化導致細胞IR損傷易感性增加,然而其中的機制還尚未明了,它也可能僅僅是慢性退化過程伴隨而來的結果。衰老的心肌細胞有一些共同的表型特徵,如代謝需求增加時,產生能量失配和氧化損傷。
  • 基於細胞外基質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工程心肌:將支架聚合物與合適的種子細胞結合起來,構建類似於天然心肌的組織工程,可植入心臟受損區域,替換壞死心肌組織以修復心功能。構建工程心肌的3大基石是合適的支架、合適的種子細胞和合適的構建方法。背景:細胞外基質及其組成成分構成的貼片、粉末和水凝膠等材料已作為支架,與多種幹細胞及其衍生細胞一起被用於構建仿生工程心肌組織。目的:綜述基於細胞外基質的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 Circulation: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獲得成功
    當心肌受損時,機體幾乎不可能修復損傷或死亡的細胞。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深入分析總結了心臟中細胞的重編程機制,以此來尋找方法對心肌細胞進行再生,這或許在有望治癒患者的心力衰竭的路上提供可能。研究表明,僅需要三種轉錄因子就能夠將小鼠機體的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 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原標題: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記者常麗君)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在心臟病發作後,受害最嚴重部位的心肌細胞會喪失跳動能力,埋沒在疤痕組織裡。但是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格萊斯頓研究所科學家稱,這種損害不再是永久性的,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能把形成人類疤痕組織的細胞重新轉變為極接近心臟細胞的會跳動的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幹細胞報告》上。   形成疤痕的心臟細胞是一種成纖維細胞。去年,研究人員曾在活小鼠身上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了跳動心肌細胞。
  • Cell:機體心肌細胞的產生或僅限於新生兒期
    ,在小鼠處於新生兒期時其機體的心肌細胞的數量並沒有改變;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小鼠心臟的生長僅會通過細胞尺寸的增加來體現,這類似於人類的心臟生長。心血管疾病是引發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在心臟病發作期間,許多心肌細胞會死亡,而且心臟也會失去正常工作的能力,心臟受損後恢復心臟功能的關鍵就在於更好地理解如何對心肌細胞進行生理學上的更新,但目前由於技術的限制仍然難以實現上述目標;今年早些時候在Cell雜誌上,研究者就發現,人類的心臟可以在幼童時期進行大量心肌細胞的更新,而且心肌細胞的數量在個體圍產期已經是確定了的,然而這一研究結論是否適用於小鼠仍然存在爭議
  • 科學家成功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心力衰竭每年影響著570萬美國人的健康,而且每年能夠花費國家307億美元,最關鍵的是目前並無療法治療心力衰竭;當心肌受損時,機體就無法修復死亡或損傷的細胞,文章中,研究者就深入分析了心臟中細胞的重編程機制,以此來對心肌細胞進行再生,這或許有望治療並且治癒患者的心力衰竭。
  • 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心外膜細胞增強心肌細胞驅動的心臟再生
    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心外膜細胞增強心肌細胞驅動的心臟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5 21:02:28 英國劍橋大學Sanjay Sinha和美國華盛頓大學Charles
  • 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主任Joseph Wu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近期將由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也稱為ipsC)產生的心肌細胞與太空人一起送往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以研究這些細胞發生的變化。
  • Cell|巨噬細胞通過吞噬作用「全心呵護」心肌細胞線粒體穩態
    心肌細胞體積大,細胞器佔據了一大部分細胞體積,包括線粒體和肌原纖維節,以應對高強度的機械和代謝需求。這些需求對心肌細胞極具挑戰性。目前尚不清楚壽命長而且很少更新的心肌細胞如何維持自我穩態。利用基因嵌合(genetic mosaics)標記tdTtomato+心肌細胞和CX3CR1GFP小鼠進行高解析度成像發現平均每個心肌細胞周圍被5個cMacs圍繞,每個cMacs可以與5個心肌細胞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