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揭開幹細胞修復梗死心肌的奧秘: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

2020-12-06 澎湃新聞

在我國,由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人數一直居於首位,這其中因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細胞丟失而導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總死亡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已有的治療手段依舊難以逆轉心梗後的心衰進程。

因此,「復活」或者「新生」心肌細胞,成為很多科學家試圖改變上述「不可逆」的重要手段。這個科學問題探討的關鍵是:如何減少心梗後心肌細胞丟失,促進功能重建,進而制約心衰發展和降低死亡率。

從左至右為倪騁、王建安教授、朱可揚、胡新央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胡新央團隊與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楊黃恬教授團隊,新近在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循環研究》上發表了他們在心梗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大樣本、長周期的研究,他們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對心臟的修復作用。這將為心梗的治療帶來新的技術方法。

解碼這項科學研究,王建安說,這需要從關注細胞的命運開始——

長周期實驗顯示,可以挽救因心梗垂死的「冬眠細胞」

「撲通」「撲通」……人們常常用這樣詞彙形容心臟的跳動,這種跳動的原因來自於心臟收縮。當人發生心梗時,心肌細胞會成批死亡,在心臟上留下白色的疤痕。這些深淺不一的疤痕處,心臟將無法正常收縮,進而產生胸悶氣短等症狀,更可怕的是心梗患者五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相似。

在為期一年多的研究中,王建安團隊將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入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試圖找出這將對遭受心梗後的心肌細胞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於是,他們將探尋移植後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命運。

他們去哪兒了——

在國際上,流行兩種觀點。一種是「替代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補充了原有因心梗丟失的細胞。還有一種觀點是「喚醒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營養物質,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進而減少因心梗瀕臨死亡的細胞。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研究團隊驗證了,在這場心肌細胞的「命運大轉折」中「喚醒說」勝出,後者才是細胞改善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的命運的直接原因。課題組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當心肌細胞處於垂死的狀態,在植入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快速搶救下」被挽救回來。

這個推論還來自於實驗周期的拉長,課題組比較國外的相關研究,發現當時間刻度到第20周時,注入的心血管前體細胞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隨著注入細胞的消失殆盡,無法證明代替原有心肌細胞的觀點。」 王建安表示,團隊研究的細胞治療手段促進心功能恢復的理論機制,隨著將來研究的深入,幹細胞移植治療或可用於臨床,為心肌梗死病人減少衰竭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人胚胎幹細胞衍生心血管前提細胞(hESCS-CVPCs)移植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對心臟的保護作用。聯合免疫抑制劑細胞移植組(MI+MDR+CVPC)與無細胞移植組(MI+MDR)對比,內源性心肌細胞凋亡減少(A和B),心功能改善(C和D)。

大樣本研究,奠定細胞治療心梗 的「靠譜」條件

針對心肌梗死這一病症,現有的治療手段是通過支架治療。但壞死的部分依舊壞死,不能修復已經壞死的心肌細胞。

那麼,浙大團隊的這樣研究技術從實驗室到手術室還有多少路要走?

課題組胡新央教授介紹:這次以非人靈長類——猴作為實驗模型,就是從小鼠實驗向臨床轉化的重要一躍。

這個國際上首個非人靈長類心血管領域的大樣本研究。以猴為實驗對象更能接近人,但是不得不承認,人與猴到底還是有差別,因此實驗中要解決疾病模型的搭建和異種排斥的現實。

異種排斥,指的是人源移植細胞大多會被動物的免疫系統所排斥的現象,而這在非人靈長類中顯得尤為突出。

王建安課題組要把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到猴子模型中,必須要做到的是抗排斥。這個方法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有排斥,那麼就要抗排斥。

這時大樣本量的優勢發揮出來了,課題組對不同免疫抑制劑方案的相對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對比研究並做了評價。科學家團隊比較了單用環孢黴素以及聯合使用環孢黴素、甲潑尼龍和CD25抗體舒萊兩種策略的效果。

研究團隊在集中討論

而這時,一個相同的問題繼續叩問著王建安課題組——

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命運將會如何?

研究發現,在僅有單一環孢黴素的研究中,免疫細胞的大量浸潤,通過免疫反應「吃掉」了打入模型中的心血管前體細胞。實驗中,這場異種排斥的「戰役」中,心血管前體細胞只「扛了三天」,然後全軍覆沒。

實驗發現,單用環孢黴素打入模型的細胞第三天都被「吃掉」,無法找到其蹤跡。但由環孢黴素、甲潑尼龍和CD25抗體舒來組合形成的抗排斥藥物,在三天之後還能看到很多移植細胞存活著。

人胚胎幹細胞衍生心血管前體細胞(hESCS-CVPCs)在非人靈長類心臟組織中存留。圖為不同免疫抑制劑方案組中,移植細胞存留情況(A)以及在聯合免疫抑制劑細胞移植組 (MI+MDR+CVPC)中不同時間點細胞存留情況。

一個多學科的保障團隊,一個「見不到紙箱」的實驗室

對於非人靈長類心梗疾病模型的建立是實驗中的第二個難點,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點。

在猴子的心臟中通過灌脈的前降肢結紮,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克服了國際上心臟壞死的面積比較小,對心臟功能的影響不大的弊端。同時,團隊還建立起了一系列評價心梗疾病模型的指標體系。

那麼,這個模型是由誰製作的呢?

心內科醫生、麻醉師、外科醫生、獸醫、研究生組成的攻關團隊,在克服困難、不斷摸索中實驗室尋找合適的結紮位點,建立穩定模型。

這只是王建安團隊的冰山一角。

該項研究共同一作:浙江大學醫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朱可揚、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吳強、浙江大學醫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倪騁。共同通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胡新央教授,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楊黃恬教授。

走進位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實驗室,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整潔。第一作者朱可揚說,每位新生進入實驗室都會收到嚴格的培訓,考核通過後才能進去實驗操作。「從哪裡來,放哪裡去」,倉庫中每個實驗儀器以及耗材都有對應的存放位置。

實驗室一隅

這種「強迫症」還表現在實驗室找不到紙箱子。「實驗室每種耗材都有專門的同學負責拆箱子後,存放到相應的位置。」朱可揚說,「打開冰箱不是一個個紙箱,而是整整齊齊的實驗耗材。」

這項研究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原題為《扭轉心梗患者命運!浙大這一成果揭開了幹細胞修復梗死心肌的奧秘!》)

相關焦點

  • 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原標題: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歐洲科學家分析了調節性T細胞對心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這項小鼠研究揭示了允許胚胎心臟內心肌細胞增殖的細胞因子,並且表明這種因子也可以促進母體心肌細胞的增殖。
  • 前沿:幹細胞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進展|內源性幹細胞|幹細胞...
    肺是由40多種不同的分化類型細胞組成的複雜器官,不同的祖細胞群位於成年人類肺的不同解剖區域(例如肺上皮幹細胞)。通過動物模型實驗及臨床試驗發現,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和骨髓來源幹細胞能夠促進受損傷的肺再生新的肺組織。這提示我們,通過給予外源性幹/祖細胞或激活內源性幹/祖細胞來達到治療COPD的目的,是一種新的可行的治療方案。
  • 科普丨外源性幹細胞與內源性幹細胞,哪樣才是治療「慢阻肺」疾病的...
    肺是由40多種不同的分化類型細胞組成的複雜器官,不同的祖細胞群位於成年人類肺的不同解剖區域(例如肺上皮幹細胞)。通過動物模型實驗及臨床試驗發現,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和骨髓來源幹細胞能夠促進受損傷的肺再生新的肺組織。這提示我們,通過給予外源性幹/祖細胞或激活內源性幹/祖細胞來達到治療COPD的目的,是一種新的可行的治療方案。
  • 幹細胞修復心肌治心衰 「浙二」這項研究成果將扭轉患者命運
    &nbsp&nbsp&nbsp&nbsp因此,「復活」或者「新生」心肌細胞,成為很多科學家追逐的夢想。這個科學問題探討的關鍵是:如何減少心梗後心肌細胞丟失,促進功能重建,進而制約心衰發展和降低死亡率!
  • 牙源性幹細胞及牙髓再生的研究進展
    目前,牙髓再生的前沿研究集中在組織工程領域,近年來利用牙源性幹細胞再生牙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很強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不同環境的誘導作用下能向其他細胞分化。牙源性幹細胞在牙體組織損傷修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當牙體組織發生炎症或創傷導致幹細胞數量不足甚至缺失時,修復將無法進行。
  • 為什麼說幹細胞外泌體將是修復心臟功能的新主流?
    幹細胞移植治療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修復心臟功能的前景廣闊的方法。 研究表明幹細胞治療主要是通過注射幹細胞進入人體內發揮旁分泌因子作用而產生治療效果[1]。這些旁分泌因子包括了經典分泌蛋白(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並通過脂質雙層膜包圍分泌囊泡。臨床前模型的數據說明了「以外泌體為中心的觀點將會推動幹細胞修復心臟功能的研究」[2]。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多種疾病前景可期
    外泌體與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幹細胞源性外泌體的心臟保護機制已成為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幹細胞源性外泌體具有與幹細胞相似的心臟保護功能,能促進血管生成,減少細胞凋亡,減少應激帶來的損傷。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間充質幹細胞源性外泌體移植後能顯著提高心肌細胞的存活率
  • 從存儲、增殖、新藥研發到治療,這份報告釐清了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
    人體有220餘種細胞,它們通過有機整合形成複雜的組織和器官,各有其特定功能,如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神經細胞的信息傳遞功能等。幹細胞是這些細胞的祖細胞,醫學界也稱其為「萬用細胞」。以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為例,其在體內或體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肝、心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
  • 牙源性幹細胞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進展
    牙源性幹細胞(dental stem cells,DSCs)是具有MSCs性能的產後幹細胞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ABMSCs可分化為成骨細胞,也可向軟骨細胞和脂肪細胞分化。生物陶瓷可作為ABMSCs附著、增殖、遷移的支架材料,用於骨組織工程學。 1.6SCAPs 在牙齒發育過程中,牙乳頭發展為牙髓,進而促進牙根發育。
  • 淋巴細胞分泌的蛋白減少心臟損傷後的細胞死亡促進心臟再生和修復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在發達國家,心臟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刺激心肌細胞增殖,作為改善心臟修復的工具。雖然幹細胞或移植細胞等技術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探索,但這些努力已經證明是困難的。但研究發現淋巴管系統,一種輸送全身炎症細胞的血管網絡,其新功能被發現包括在肥胖、神經系統疾病、青光眼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人成體幹細胞藥物近況(節選)
    人成體幹細胞最大的優勢是基因組非常穩定,其中間充質幹細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來源較豐富,從骨髓、脂肪組織、表皮、血液等組織中均可以分離得到,可生成骨、軟骨、脂肪、血液細胞的前體細胞和纖維結締組織,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由於這些原因,MSC已成為再生醫學業界在短期內開發商業產品的最佳選擇。
  • 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心外膜細胞增強心肌細胞驅動的心臟再生
    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心外膜細胞增強心肌細胞驅動的心臟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5 21:02:28 英國劍橋大學Sanjay Sinha和美國華盛頓大學Charles
  • 幹細胞通過上調Treg細胞修復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Th17/Treg免疫失衡在銀屑病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對損傷組織的修復以及免疫功能的調節有重要作用,幹細胞療法被應用於銀屑病的臨床研究中。
  • 2020ESC指南共識|心肌細胞老化與心臟保護
    同時,一些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抵抗也會導致心臟早衰。心肌細胞能量底物獲取是機體產生大量ATP的關鍵,然而在不同的代謝環境中,心肌細胞能量底物是不同的。在年輕健康的心臟中,線粒體脂肪酸氧化、葡萄糖氧化是能量產生的主要來源;而在缺血性心臟中,無氧糖酵解是能量生成的主要來源,乳酸過多產生將會降低細胞內pH值。
  • 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廣州醫生發現腦梗死治療新方法   2018年4月5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CR一區期刊,影響因子12.124發表了的在腦梗死幹細胞治療中對神經幹細胞進行定性分化調控和可視化示蹤的研究論文,論文因創新性強而被期刊選為當期的卷首文章(Frontispieces)發表
  • 在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中,幹細胞如何「妙手回春」?
    再生是體內細胞或組織損傷後,由鄰近健康細胞分裂增殖來修補的過程。 本文主要介紹涉及創傷修復的四種細胞:間質幹細胞(MSCs),造血幹細胞(HSC),脂肪幹細胞(ADSC)和內皮祖細胞(EPC)。其中MSC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HSC大部分主要存在於骨髓和血液中,EPC位於血管內皮,而ADSC存儲於脂肪組織。 間質幹細胞(MSCs)在中胚層內分化成任何非造血細胞,如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
  • 科學網—間充質幹細胞:組織修復的理想「種子」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間充質幹細胞因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有望給器官損傷修復帶來新的希望。 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 幹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始祖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則是幹細胞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
  • 瑞金醫院團隊發現巨噬細胞膜受體Lgr4參與急性心梗後心損修復機制
    雖然通過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可以開通阻塞的冠脈,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因過量的心肌壞死或梗死區域修復障礙而發生惡性心臟重構,導致心力衰竭甚至心臟破裂,是當前制約急性心肌梗死預後的重要因素。免疫炎症反應在心肌梗死後損傷修復中的作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巨噬細胞作為一類固有免疫細胞,在心肌梗死後的炎症反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關於間充質幹細胞的14個特性,你了解幾個?
    如下圖,將活細胞染為紅色,死亡的心肌細胞染為青色,間充質幹細胞不斷遷移,箭頭所指部位間充質幹細胞逐漸與死亡細胞融合成為雙核,400分鐘時死亡的心肌細胞開始奇蹟般地復活:
  • 幹細胞在組織修復與再生中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再生是體內細胞或組織損傷後,由鄰近健康細胞分裂增殖來修補的過程。 本文主要介紹涉及創傷修復的四種細胞:間充質幹細胞(MSCs),造血幹細胞(HSC),脂肪幹細胞(ADSC)和內皮祖細胞(EPC)。其中MSC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HSC大部分主要存在於骨髓和血液中,EPC位於血管內皮,而ADSC存儲於脂肪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