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3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希均 通訊員 魯青)在我國,由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人數一直居於首位,這其中,因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細胞丟失而導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總死亡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
    因此,「復活」或者「新生」心肌細胞,成為很多科學家追逐的夢想。這個科學問題探討的關鍵是:如何減少心梗後心肌細胞丟失,促進功能重建,進而制約心衰發展和降低死亡率!
    就在最新一期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循環研究》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胡新央團隊與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楊黃恬教授團隊,發表了他們在心梗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大樣本、長周期的研究,他們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對心臟的修復作用。這將為心梗的治療帶來新的技術方法。
    解碼這項科學研究,王建安說,這需要從關注細胞的命運開始——
    「撲通」「撲通」……人們常常用這樣的詞彙形容心臟的跳動,這種跳動的原因來自於心臟收縮。當人發生心梗時,心肌細胞會成批死亡,在心臟上留下白色的疤痕。這些深淺不一的疤痕處,心臟將無法正常收縮,進而產生胸悶氣短等症狀,更可怕的是,心梗患者五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相似。
    在為期一年多的研究中,王建安團隊將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入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試圖找出這將對遭受心梗後的心肌細胞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於是,他們探尋移植後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命運——他們去哪兒了?
    國際上流行兩種觀點。一種是「替代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補充了原有因心梗丟失的細胞。還有一種觀點是「喚醒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營養物質,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進而減少因心梗瀕臨死亡的細胞。
    現在,王建安研究團隊終於驗證了——在這場心肌細胞的「命運大轉折」中「喚醒說」勝出,後者才是細胞改善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的命運的直接原因。課題組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當心肌細胞處於垂死的狀態,在植入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快速搶救下」被挽救回來。
    王建安表示,團隊研究的細胞治療手段促進心功能恢復的理論機制,隨著將來研究的深入,幹細胞移植治療或可用於臨床,為心肌梗死病人減少衰竭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對心肌梗死,現有的治療手段是通過支架治療。但壞死的部分依舊壞死,不能修復已經壞死的心肌細胞。
    那麼,浙大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到手術室還有多少路要走?
    據課題組胡新央教授介紹:這次以非人靈長類——猴作為實驗模型,就是從小鼠實驗向臨床轉化的重要一躍。這是國際上首個非人靈長類心血管領域的大樣本研究。以猴為實驗對象更能接近人,但是不得不承認,人與猴到底還是有差別,因此實驗中要解決疾病模型的搭建和異種排斥的現實。
    這時大樣本量的優勢發揮出來了,課題組對不同免疫抑制劑方案的相對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對比研究並做了評價。
    實驗發現,單用環孢黴素打入模型的細胞第三天都被「吃掉」,無法找到其蹤跡。但由環孢黴素、甲潑尼龍和CD25抗體舒來組合形成的抗排斥藥物,在三天之後還能看到很多移植細胞存活著。
    非人靈長類心梗疾病模型的建立,是實驗中的第二個難點,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點。
    在猴子的心臟中通過灌脈的前降肢結紮,團隊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克服了國際上心臟壞死的面積比較小,對心臟功能影響不大的弊端。同時,團隊還建立起了一系列評價心梗疾病模型的指標體系。
    這項研究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