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修復心肌治心衰 「浙二」這項研究成果將扭轉患者命運

2020-12-06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浙江在線3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希均 通訊員 魯青)在我國,由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人數一直居於首位,這其中,因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細胞丟失而導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總死亡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

&nbsp&nbsp&nbsp&nbsp因此,「復活」或者「新生」心肌細胞,成為很多科學家追逐的夢想。這個科學問題探討的關鍵是:如何減少心梗後心肌細胞丟失,促進功能重建,進而制約心衰發展和降低死亡率!

&nbsp&nbsp&nbsp&nbsp就在最新一期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循環研究》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胡新央團隊與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楊黃恬教授團隊,發表了他們在心梗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大樣本、長周期的研究,他們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對心臟的修復作用。這將為心梗的治療帶來新的技術方法。

&nbsp&nbsp&nbsp&nbsp解碼這項科學研究,王建安說,這需要從關注細胞的命運開始——

&nbsp&nbsp&nbsp&nbsp「撲通」「撲通」……人們常常用這樣的詞彙形容心臟的跳動,這種跳動的原因來自於心臟收縮。當人發生心梗時,心肌細胞會成批死亡,在心臟上留下白色的疤痕。這些深淺不一的疤痕處,心臟將無法正常收縮,進而產生胸悶氣短等症狀,更可怕的是,心梗患者五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相似。

&nbsp&nbsp&nbsp&nbsp在為期一年多的研究中,王建安團隊將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移植入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試圖找出這將對遭受心梗後的心肌細胞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nbsp&nbsp&nbsp&nbsp於是,他們探尋移植後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命運——他們去哪兒了?

&nbsp&nbsp&nbsp&nbsp國際上流行兩種觀點。一種是「替代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化為心肌細胞,補充了原有因心梗丟失的細胞。還有一種觀點是「喚醒說」,心血管前體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營養物質,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進而減少因心梗瀕臨死亡的細胞。

&nbsp&nbsp&nbsp&nbsp現在,王建安研究團隊終於驗證了——在這場心肌細胞的「命運大轉折」中「喚醒說」勝出,後者才是細胞改善非人靈長類心梗模型後的命運的直接原因。課題組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當心肌細胞處於垂死的狀態,在植入的心血管前體細胞的「快速搶救下」被挽救回來。

&nbsp&nbsp&nbsp&nbsp王建安表示,團隊研究的細胞治療手段促進心功能恢復的理論機制,隨著將來研究的深入,幹細胞移植治療或可用於臨床,為心肌梗死病人減少衰竭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nbsp&nbsp&nbsp&nbsp對心肌梗死,現有的治療手段是通過支架治療。但壞死的部分依舊壞死,不能修復已經壞死的心肌細胞。

&nbsp&nbsp&nbsp&nbsp那麼,浙大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到手術室還有多少路要走?

&nbsp&nbsp&nbsp&nbsp據課題組胡新央教授介紹:這次以非人靈長類——猴作為實驗模型,就是從小鼠實驗向臨床轉化的重要一躍。這是國際上首個非人靈長類心血管領域的大樣本研究。以猴為實驗對象更能接近人,但是不得不承認,人與猴到底還是有差別,因此實驗中要解決疾病模型的搭建和異種排斥的現實。

&nbsp&nbsp&nbsp&nbsp這時大樣本量的優勢發揮出來了,課題組對不同免疫抑制劑方案的相對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對比研究並做了評價。

&nbsp&nbsp&nbsp&nbsp實驗發現,單用環孢黴素打入模型的細胞第三天都被「吃掉」,無法找到其蹤跡。但由環孢黴素、甲潑尼龍和CD25抗體舒來組合形成的抗排斥藥物,在三天之後還能看到很多移植細胞存活著。

&nbsp&nbsp&nbsp&nbsp非人靈長類心梗疾病模型的建立,是實驗中的第二個難點,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點。

&nbsp&nbsp&nbsp&nbsp在猴子的心臟中通過灌脈的前降肢結紮,團隊建立心肌梗死的模型,克服了國際上心臟壞死的面積比較小,對心臟功能影響不大的弊端。同時,團隊還建立起了一系列評價心梗疾病模型的指標體系。

&nbsp&nbsp&nbsp&nbsp這項研究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相關焦點

  • 浙大揭開幹細胞修復梗死心肌的奧秘:促進內源性的細胞增殖
    這將為心梗的治療帶來新的技術方法。解碼這項科學研究,王建安說,這需要從關注細胞的命運開始——長周期實驗顯示,可以挽救因心梗垂死的「冬眠細胞」「撲通」「撲通」……人們常常用這樣詞彙形容心臟的跳動,這種跳動的原因來自於心臟收縮。當人發生心梗時,心肌細胞會成批死亡,在心臟上留下白色的疤痕。
  • 扭轉心梗患者命運,幹細胞移植治療減少梗死面積和死亡率
    《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在線發表的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的研究論文表明,在幹細胞移植過程中,以膠原水凝膠作為載體是安全、可行的。膠原材料聯合幹細胞移植在一年後可顯著減小患者心臟梗死體積,對於術前病情較重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尤為明顯。
  •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基於iPSC幹細胞的終末心衰治療
    中國網訊 日前,Nature新聞報導的一則消息——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來源心臟細胞,治療慢性終末心力衰竭的成功案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報導稱,兩位接受心臟細胞治療的慢性終末心衰患者,在完成為期一年的臨床隨訪觀察後,近日康復出院。此案例證明,中國已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基於iPSC幹細胞的終末心衰治療。
  • 浙醫二院:尿液裡提取幹細胞,有助於白內障診治
    國內外又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了杭州。這次備受矚目的是眼科領域的大聚會。這幾天,王寧利、謝立信、趙堪興、黎曉新、趙家良等全國各地的眼科大咖,受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候任主委、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之邀,難得地齊聚在了西湖邊。與會的還有來自美、日、韓的專家們,有的是上周剛參加完蘇州全國眼科年會就馬不停蹄趕來杭州。
  • 最新臨床研究 幹細胞有效修復糖尿病腎損傷
    幹細胞具有向腎組織細胞分化潛能,對腎臟損傷和修復具有積極作用,成為修復糖尿病腎損傷的臨床方法。 用於糖尿病腎損傷的幹細胞,可在腎臟可分化為多種腎臟細胞,替代受損的腎臟細胞;在胰腺內可分化為胰島細胞,提升胰島細胞數量及改善胰島細胞功能。
  • 中國科學家這項研究讓神經幹細胞乖乖「修補大腦」!
    近日,材料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卷首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課題組的一項重磅研究成果。通過巧妙的設計,課題組讓神經幹細胞「乖乖聽話」,分化為神經細胞的效率大大提升,還給它們裝上「定位器」,進行實時動態跟蹤,「監督」它們的工作。
  • 幹細胞與腦中風|腦卒中患者的福音!幹細胞療法不斷取得進展!
    全球範圍內,與幹細胞治療中風相關的臨床研究逐年增加。目前常用的2種主要策略為靜脈注射間充質幹細胞和神經幹細胞移植修復損傷。評估療效的多中心研究正在開展中。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
    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專家認為,這次會議主題「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不僅關注生物學的核心問題,而且希望從細胞水平破解重大疾病機理並實現幹預治療。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有助治癒糖尿病「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揭示人類衰老之謎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2-25  瀏覽:
  • 盤點:我國2019年幹細胞領域的10項重要研究成果
    該研究團隊首次將過表達Nrg4的脂肪組織衍生的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發現大鼠的改善胰島素抵抗(IR)和其他肥胖相關代謝紊亂,這使我國在幹細胞幹預糖尿病領域又新添一成果!4.幹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成果2019年7月,我國幹細胞研究團隊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得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 無支架-基於間充質幹細胞軟骨修復技術的研究現狀
    自BrittbergM等於1987年第一次提出ACI技術以來,全球已經有超過20000例患者接受這種治療,目前ACI技術經過一、二代的不斷創新及優化,已發展至第三代技術:基質誘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MACI),這是將軟骨細胞種植於生物支架材料上,再將其按軟骨缺損區剪裁後匹配覆蓋缺損區。
  • 幹細胞真能起死回生?
    據外媒報導,美國生物夸克(Bioquark)公司將在今年啟動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將幹細胞注射至已被宣告腦死亡的患者的脊髓中,同時採取其他一些輔助措施,目的是使受試者大腦中長出新的神經元,並促使它們相互連接,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起死回生。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幹細胞對大腦損傷修復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大鼠開發了一種幹細胞移植模型,他們將人類的神經幹細胞置於吻側遷移流(rostral migration stream,RMS)中,吻側遷移流是大鼠大腦中攜帶細胞進入嗅球的一種途徑,而嗅球能夠控制動物的嗅覺,細胞能夠發生遷移部分是因為腦脊髓液的流動,部分是在化學信號的驅動下進行的。
  • 幹細胞存儲靠譜嗎,到底是真科學還是大忽悠?
    幹細胞,是生命的起源細胞。它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可以多向分化為220種不同的組織器官細胞。幹細胞是目前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目前,幹細胞可作為理想的種子細胞應對180餘種高發、難治性疾病。不僅如此,幹細胞在組織器官再生方面也有非常震撼的成果,肝臟、皮膚、眼角膜、耳朵、骨骼……這些用幹細胞培養出的器官組織,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幹細胞存儲的巨大價值,儘管其中大部分目前還未能夠在臨床順利應用,但是依照如今的科學發展,幹細胞再生在未來臨床方面的應用將超出人們的想像。
  • 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同濟大學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揭牌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 通訊員 程國政)近日,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在上海揭牌。這一資源庫依託同濟大學建設。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具有修復再生組織器官、低抗原性、免疫調節等優勢,能干預多種疑難雜症、重症疾病。
  • 在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中,幹細胞如何「妙手回春」?
    幹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細胞,能夠再生人體的各種組織,因此在創傷治療中有一定的臨床潛力,特別是在骨折癒合、軟骨癒合及創傷後炎症等方面。 局部細胞和組織損傷後,機體對損傷所形成的缺損進行修補恢復的過程稱修復。修復是機體抗損傷的表現,組織修復主要是通過再生來完成的。
  • 中科院: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梳理牙齒間充質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
    幹細胞可生成一些細胞,它們會發育成為諸如組成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一類的特定細胞類型,但卻不應該發生逆轉。而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地方——牙齒內神經系統細胞轉變為了幹細胞。這一出人意料的幹細胞來源有可能為科學家們提供一個新的起點,在不利用胚胎的情況下培育出滿足治療或研究需要的人類組織。研究小組將他們的成果發表在了7月27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