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牙齒幹細胞(dental stem cells, DSC)可分為牙齒上皮幹細胞(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s)和牙齒間充質幹細胞(D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兩類。胚胎口腔上皮誘導牙形成(odontogenesis)。牙釉質是由牙齒成釉細胞(ameloblastst)形成的,而牙齒成釉細胞是由牙齒上皮幹細胞產生的。在牙形成中發揮作用的細胞當中,牙齒上皮幹細胞是唯一具有外胚層起源的細胞。牙齒上皮幹細胞的來源是位於牙根尖上皮中的根尖蕾細胞(apical bud cells, ABC),它們導致牙釉質持續產生。除了具有外胚層起源的牙齒上皮幹細胞之外,參與牙形成的所有幹細胞具有間充質起源。
牙齒間充質幹細胞包括牙髓幹細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 DPSC)、人脫落乳牙幹細胞(stem cells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 SHED)、牙周膜幹細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PDLSC)、牙濾泡幹細胞(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 DFSC)、牙根尖乳頭幹細胞(stem cells of the dental apical papilla, SCAP)。 小編針之前已對牙周膜幹細胞、牙髓幹細胞進行過梳理,這裡對除牙周膜幹細胞、牙髓幹細胞和人脫落乳牙幹細胞之外的牙齒間充質幹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Nature:牙齒,意想不到的幹細胞來源
doi:10.1038/nature13536
發育通常被認為是一條單行道。幹細胞可生成一些細胞,它們會發育成為諸如組成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一類的特定細胞類型,但卻不應該發生逆轉。而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非常令人驚訝的地方——牙齒內神經系統細胞轉變為了幹細胞。這一出人意料的幹細胞來源有可能為科學家們提供一個新的起點,在不利用胚胎的情況下培育出滿足治療或研究需要的人類組織。研究小組將他們的成果發表在了7月27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過去研究人員知道牙齒中心柔軟的「牙髓」中含有一個小間充質幹細胞群,這類幹細胞可以發育成為骨髓、骨骼和軟骨。但卻沒有人能夠確定這些幹細胞來自何處。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發育生物學家 Igor Adameyko 認為,如果他能夠追蹤它們的發育,或許就能夠在實驗室重現這一過程,由此為培育出用於組織再生的幹細胞提供一條新途徑。
一些神經元蜿蜒經過口腔和牙齦,幫助將來自牙齒的痛感傳遞至大腦。神經膠質細胞圍繞著這些神經元為它們提供支持。Adameyko 和同事們正在對神經膠質細胞展開研究。當他們將螢光標記加入小鼠的一組神經膠質細胞時,他們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的一些細胞遠離牙齦中的神經元,向著牙齒內部遷移,在那裡它們轉變為了間充質幹細胞。最終,這些細胞發育成為了牙細胞。
Adameyko 說,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神經系統細胞不能夠回復到一種靈活的幹細胞狀態,因此看到這一過程在運轉真是令人驚喜。「在這一研究領域中的許多人都認為……一種細胞類型不能切換至另一種細胞類型。但我們發現神經膠質細胞仍然保持了變為幹細胞的能力。如果研究人員可以了解到牙髓中的哪些化學信號向神經膠質細胞發送信號,讓其轉變為了間充質細胞,他們就找到了一種在實驗室培育幹細胞的新途徑。」
2.J Dent Res:科學家發現牙齦幹細胞可有效抵禦炎性疾病
doi:doi:10.1177/0022034513497961
-近日,一項來自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研究者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口腔組織中發現的幹細胞不僅可以轉變成其它類型的細胞,而且可以減輕炎性疾病,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上。
文章中所研究的細胞是牙齦間充質幹細胞(GMSC),其是在齒齦或牙床組織中發現的;GMSC和其它幹細胞一樣,具有分化成為其它類型細胞的能力,同樣也可以影響免疫系統。
研究者Songtao Shi說道,牙齦在機體中非常特殊,其通常會發生很少的炎性反應,而且其和皮膚相比癒合速度很快。此前研究者對於GMSC的起源和能力並沒有研究清楚,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GMSC,其都是在胚胎發育中的中胚層產生的,來源於顱神經嵴細胞(N-GMSC),顱神經嵴細胞可以發育成為許多頭部和面部的重要結構,而且90%的牙齦幹細胞被證明都是來源於顱神經嵴細胞。
兩種不同類型的幹細胞能力會有巨大變化,N-GMSC不僅僅可以很容易轉變成為其它類型的細胞,包括神經及軟骨生成細胞;而且其也具有一定的炎性疾病癒合能力。當N-GMSC移植入攜帶有葡萄聚糖硫酸鈉的小鼠機體中時(葡萄聚糖硫酸鈉可誘髮結腸炎),炎性就會明顯降低。
3. 阿司匹林又雙叒叕有新用途了!
「神藥」阿司匹林又雙叒叕有新用途了!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阿司匹林能逆轉蛀牙的影響,使補牙需求降低。
蛀牙是全球最常見的牙病。蛀牙給NHS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尤其是UK發病率最高的北愛爾蘭。
蛀牙導致牙齒結構遭到破壞,形成空洞,之後牙神經發炎,造成牙疼。當前蛀牙的治療包括補牙:牙醫用不像天然牙齒結構的合成材料修復空洞,在牙齒的生命周期中可能需要替換很多次。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阿司匹林能為蛀牙修復提供替代方法。9月7日的英國口腔和牙科研究協會年會介紹了此研究的發現。結果顯示,阿司匹林能增強牙中幹細胞的功能,從而通過再生失去的牙齒結構來幫助自身修復。
研究者聯合基因組學和新型生物信息學,確定了阿司匹林作為擁有刺激已有牙齒中幹細胞增強損壞的牙齒結構再生的特性的候選藥物。低劑量阿司匹林治療牙齒幹細胞顯著增加礦化和形成牙質(蛀牙常損壞的堅硬的牙齒結構)的基因表達。新發現聯合阿司匹林已知的抗炎和鎮痛功效,為控制牙神經發炎和疼痛的同時促進天然牙齒修復提供了獨特的方法。
4.PLoS ONE:microRNA能夠激活牙齒中的幹細胞
doi:10.1371/journal.pone.0024536
不像我們自己的牙齒,小鼠的切牙是連續性生長的。就此而言,這種嚙齒類動物就應感謝在它一生當中都持續存在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產生喪失幹細胞特徵的細胞。這些細胞後代接著產生特化細胞---成釉質細胞( enamel-forming ameloblast)和成牙本質細胞(dentin-forming odontoblast)。在生命初期,人類擁有類似地促進牙齒發育的幹細胞,但是在童年早期我們的成年牙齒完全形成之後,它們就失活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Ophir Klein博士鑑定出產生位於小鼠切牙底部的成體幹細胞獨特性質的其他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
Klein鑑定出的分子是一類稱作為microRNAs的分子的獨特性成員。在藥物開發期間,microRNAs自然地有助於影響細胞命運。如今,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這些小分子如何可能能夠被用來操縱很多類型的細胞群體。這些microRNAs中的一些在不同組織中發揮著類似作用。在Klein與他的同事Andrew Jheon博士和Chunying Li博士發現的眾多microRNAs當中,有一個microRNA能夠激活牙齒中的幹細胞,而且人們之前早已發現它還促進產生毛囊的幹細胞激活。
Klein說,激活牙齒中幹細胞分裂和自我更新的一些microRNA分子也在腸道中發揮類似作用,因為在腸道中,細胞很快地生長和死亡,位於腸道表面的細胞群體大約每隔5天就更新一次。
5.PLoS ONE:幹細胞再生牙結構成功
doi:10.1371/journal.pone.0000079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最近由南加州大學牙研究員史松濤(Songtao Shi,音譯)率領的多國研究小組,在恢復swine(一種動物)牙功能過程中,成功使牙根(tooth root)、牙周韌帶(periodontal ligaments)再生,為千千萬萬牙病患者帶來了福音。研究結果刊登於10月20日《PLoS ONE》。
史松濤與其同事從18-20歲生長的智齒(wisdom teeth)中提取幹細胞,並將之培育為牙齒和韌帶結構,幫助他們的迷你豬(mini-pig)恢復牙冠。最終得到的牙齒與天然的牙齒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極為相似。
研究人員採集牙根尖apical papilla(乳頭狀凸起,生物通編者譯)中負責牙根和牙周韌帶發育的幹細胞。史松濤曾經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Stan Gronthos合作,利用牙髓中的幹細胞進行研究,但他發現新選擇的幹細胞更加高明:「apical papilla提供的幹細胞更有利於牙結構再生。利用這種技術恢復的牙齒的強度雖然與天然牙齒的強度不完全相同,但這已經足夠抵擋日常的磨損了。」
6.日本研究人員從牙胚中分離出幹細胞
本研究人員最近從牙胚中分離出分化能力極強的間充質幹細胞,並成功利用這種幹細胞使大鼠骨組織和肝臟損傷得以再生和修復。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006年3月7日發表的新聞公報說,該所和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用特殊的蛋白質分解酶對牙齒矯正治療中拔除的智齒牙胚進行了處理,結果分離出具有極強增殖和分化能力的間充質幹細胞。他們隨後使牙胚間充質幹細胞增殖為細胞無性系,並在試管中成功誘導細胞無性系分化為骨細胞、肝細胞和神經細胞。
研究人員把牙胚間充質幹細胞植入多孔陶瓷,並移植到患免疫缺陷的大鼠體內。6周后,取出的間充質幹細胞和陶瓷複合體被一種特殊的染料染成粉紅色,證實了有新生骨組織形成。
研究人員還對肝臟受損的免疫缺陷大鼠進行了實驗,這種大鼠不能合成白蛋白。實驗結果顯示,給這種大鼠移植牙胚間充質幹細胞後,它們能重新合成白蛋白。病理檢查表明,與未移植間充質幹細胞的大鼠相比,移植了間充質幹細胞的大鼠肝臟損傷修復程度明顯要高。
7.科學家嘗試幹細胞牙齒再生新方法
據俄《S&TRF》科學網站消息,喀山聯邦大學「基因和幹細胞技術」開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新方法,利用幹細胞的再生能力,在實驗室內再生了狗的缺失牙齒。採用的方法為:分離狗大網膜和皮下脂肪處的幹細胞,將分離出的幹細胞置於由生物相容性鈦金屬材料構造的多孔小球內,並將此小球置於實驗狗缺失牙的牙床處。實驗結果顯示,幹細胞開始生長並分化形成供血組織,經過一段時間後,在實驗狗的缺失牙齒部位形成了牙組織。
利用幹細胞技術進行牙齒再生的研究由來已久。近日,就有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弱雷射刺激實驗老鼠暴露的牙齒結構及其下方的軟組織,激活了一種叫做TGF-β的生長因子,從而刺激幹細胞再生出牙本質;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從狗的顎骨中取出牙胚,從牙胚中提取出幹細胞並將其與膠原纖維一起培養之後,再植入狗的顎骨,經過20周以後,狗長出了完整牙齒;中國的科研人員將人尿液中的細胞誘導成多能幹細胞,並將這些幹細胞進一步誘導成上皮膜樣結構,進而與小鼠的牙胚間充質細胞混合後,「種」在小鼠腎臟中。大約3周後,「種」出了一批大小為1立方毫米左右的「再生牙齒」。
8.Dev. Cell:發現牙齒幹細胞標記物Sox2
doi: 10.1016/j.devcel.2012.05.012
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市生物技術研究所的Irma Thesleff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牙齒幹細胞中的一個標記物。他們證實Sox2在小鼠門牙(front tooth)幹細胞中特異性地表達。小鼠門牙在一生當中都不斷地生長,而且這種生長是由位於牙齒根部的幹細胞促進的。這些細胞提供一種極好的模型來研究牙齒幹細胞。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來記錄牙齒幹細胞的分裂、運動和分化。通過追蹤基因標記的細胞,他們也證實Sox2陽性幹細胞產生形成牙釉質的成釉細胞(ameloblast)和牙齒中其他細胞系。
儘管人牙齒不能持續性地生長,但是控制和調節牙齒生長的機制與小鼠牙齒相類似。因此,發現牙齒幹細胞標記物Sox2是朝開發出完整的生物工程牙齒而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未來,人們可能利用牙齒幹細胞培育出新的牙齒來替換缺損的牙齒。
9.研究者使用幹細胞製作新牙齒
研究者們目前已經找到通過使用成人牙齦細胞和老鼠臼齒附近細胞製作牙齒的方法。而此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只有通過胚胎細胞才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使用人體胚胎細胞無疑將戳中很多政策和道德問題的某點,因而,他們另闢蹊徑了。
科學家從成人的牙齦上取下了一些幹細胞,並將其置於實驗室中培養,之後將其與從小鼠胚胎中提取出的間充質牙齒細胞(mescenchymal tooth cells)混合。一周後,他們將這團混合物移植到了活鼠腎旁的保護組織內,在那裡,一些細胞最終長成了人齒和老鼠牙齒的混合產物,琺瑯、象牙質一個也不缺。
這種發現也許總有一天會讓醫生不敢在醫院中運用過多科學技術,不過這也是一個開始。實驗的下一步是搞明白如何僅僅使用人體細胞造出牙齒,而不藉助於小鼠細胞的幫助。不過,能長出「牙齒」就已經是一個進步了。
10.英科學家用幹細胞成功培育牙齒
2004年11月,英國倫敦一所大學的頭蓋骨研究專家保爾-夏普教授成功地利用未成年實驗鼠的幹細胞培育出鼠牙,這一成果如成功運用在人身上,將解決目前牙病患者因佩帶假牙而產生各種不適應症的問題。
夏普教授在《新科學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的下一步工作是將培育出的牙齒植入實驗鼠的下顎。他相信,這些「幹細胞牙」內部的神經和血液輸送系統會與實驗鼠的牙床「完美」結合。
據夏普教授介紹,牙齒由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包括堅硬的牙質、琺瑯質和牙髓等。其中,牙髓中含有可以用以生成牙齒主體部分的「成牙質幹細胞」,但利用這種幹細胞「製造」新牙絕非易事,因為在牙髓中上百萬的細胞裡,只有80個左右是幹細胞。
儘管「幹細胞牙」的研究工作尚處早期階段,專家估計這一技術為人類服務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但夏普教授對此充滿信心,「我的目標就是按需要,為牙病患者製造他們自己的牙。」
11.發現牙齒幹細胞 「假牙」有望變「真牙」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學家近日表示,他們在人類的牙齒中找到了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可以用來幫助牙齒自行修復破損部分,也可以在將來讓牙齒掉光的老人長出新牙來。
阿德萊德大學的生物學家格羅恩索斯和他的研究小組是在兒童換下來的牙齒中找到幹細胞的。
格羅恩索斯教授介紹,人的牙齒由不同的組織構成,包括釉質、牙質和牙髓等。其中牙髓中含有生成牙齒主體部分的「成牙質幹細胞」,但利用這種幹細胞「製造」新牙並非易事,因為在牙髓中的上百萬個細胞裡,只有80個左右是幹細胞。他們計劃將牙齒幹細胞提取出來,儲存在液態氮裡,利用這種細胞修復破損或患病的牙齒。
在最近舉行的一次醫學研討會上,格羅恩索斯與各國科學家就牙齒幹細胞的臨床醫學應用進行了交流。他說:牙齒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器官,它與多種組織相連,試驗這種幹細胞的修復功能要花很多精力。
12.日本科學家用小鼠幹細胞培育出牙齒
北京時間2011年7月15日消息,近期日本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他們成功地通過小鼠的幹細胞培養和移植培育出一顆新的牙齒。
為了培育新牙齒,來自東京理科大學的Takashi Tsuji和他的小組從小鼠的臼齒上提取了兩種不同的幹細胞。隨後他讓這些幹細胞在實驗室中生長。而為了控制這些幹細胞的生長過程,如其形狀和長度,這些幹細胞被放入了一個特製的模具中。
等到這些幹細胞長成一個牙齒大小,研究人員便將其植入一隻一個月大的小鼠口中。經過大約40天,這顆移植的牙齒便和小鼠的口腔骨骼系統和其他組織完好的癒合在一起。科學家們還能探測到這顆新牙齒內部神經系統的發育。這隻接受移植手術的小鼠能夠使用這顆人工培育的牙齒進食和咀嚼,和其他小鼠沒有任何區別。
Tsuji希望他的這項研究將有助於開發利用患者自身幹細胞培育牙齒並幫助牙齒損傷患者康復的努力。目前醫學界尚沒有能力在人體外獨立培育三維人體器官。而此次東京理科大學的研究將有望成為打開局面的第一步。
13.日本首次用牙齒幹細胞成功生成狗的完整牙齒
2003年12月,日本專家近日通過動物實驗,首次用牙齒幹細胞成功生成狗的完整牙齒,這一成果若用於再生醫療領域,有可能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據日本《讀賣新聞》14日報導,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上田實教授等人從狗的顎骨中取出牙胚,然後又從牙胚中成功提取了幹細胞。他們將幹細胞和膠原纖維一起培養之後,再植入狗的顎骨。經過20周以後,狗長出有釉質、象牙質、齒髓等組織的完整牙齒,經過檢查確認,牙齒內部還存在血管和神經。
東京大學教授、日本炎症—再生醫學學會會長中畑龍俊說,牙齒內存在幹細胞,這一點已經廣為人知。提取這類幹細胞,經過培養之後再植入動物顎骨生成完整牙齒,這一技術若用於再生醫療,將給人類帶來福音。
14.J Dent Res:誘導牙濾泡上皮細胞向唾液腺樣細胞分化
doi:10.1177/002203451771114
大多數牙濾泡(DF)的出現都與牙齒未萌出有關,它是在牙齒發育早期包裹牙胚的外胚層細胞凝聚。在這篇研究中,研究者的目的是為了從人的DF中分離出上皮幹細胞樣細胞,並探討其向唾液腺(SG)細胞分化的潛能。
研究者發現,在人DF組織的上皮成分中存在幹細胞相關基因的表達,並且這些上皮組細胞能夠從組織中分離出來,並且在體外培養和擴增。結果顯示,來源於人DF的上皮細胞呈球面形態,具有克隆能力,同時也表達一組上皮幹細胞相關基因。因此,可以認為來源於人DF的上皮細胞(hDF-EpiSCs)具有一定的幹細胞乾性。在體外三維立體培養誘導條件下,hDF-EpiSCs能夠分化為SG腺泡細胞和SG導管細胞。不僅如此,將hDF-EpiSCs負載到天然去細胞的大鼠腮腺支架材料中,並移植至裸鼠腎被膜,可以觀察到移植後的hDF-EpiSCs可以分化為唾液腺樣細胞。
結論:這些結果表明,hDF-EpiSCs可能有希望成為上皮幹細胞的來源,以此促進以幹細胞為基礎療法的發展或者成為生物工程SG組織來修復/再生SG的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