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充質幹細胞的三系分化及鑑定

2021-01-09 賽業生物cyagen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幹細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這其中最熱門的研究當屬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MSC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種分化潛能的成體幹細胞,來源於胚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未成熟的胚胎結締組織。1968年德國科學家Frieden Stein在骨髓中首次發現了間充質幹細胞(MSC),後來研究者陸續在全身多種組織如脂肪、臍帶、牙髓中分離出了MSC。MSC屬於多能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1999年,《科學》雜誌首次報導了Pittenger等科學家在體外成功誘導了骨髓MSC分化為脂肪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此後,科學家又陸續成功誘導MSC分化成為肌肉、韌帶、肝、心肌和內皮等多種其它細胞(如下圖)。

目前,MSC的鑑定主要通過形態學觀察(如呈纖維細胞樣生長,細胞中央有卵圓形核,密度較高時呈渦旋狀或放射狀生長)、表面標誌物檢測(如CD29、CD44等)以及多系分化潛能鑑定。這裡的多系分化潛能通常指成骨、成脂和成軟骨分化,稱為MSC的三系分化。雖然目前MSC三系分化的誘導過程和鑑定方法都已經相對成熟,但三系分化的原理可能還未被大家所熟知。為了更好地理解MSC的三系分化,本文初步總結了MSC三系分化的大概過程,分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標誌物以及對應的檢測方法。

1 骨髓間質幹細胞成骨誘導分化

間質幹細胞向成骨細胞的分化是理解骨形成機制的有力工具,它也被用於鑑別骨質疏鬆症、骨修復和成骨不全等遺傳紊亂疾病。

同其他組織器官一樣,骨組織也在不斷地進行著細胞代謝,稱為骨代謝。它可以大致分為骨形成和骨重塑兩個階段,前者在個體生長發育期起主要作用,後者則持續整個生命周期。成骨分化是骨生成的關鍵步驟,即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經歷骨原細胞(osteoprogenitor cells)、成骨前體細胞(pre-osteoblasts)、成熟的骨細胞(osteoblasts)和終末階段的骨細胞(osteocytes)的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多種類型細胞間和細胞內的信號傳遞,如信號通路、轉錄因子、生長因子、MicroRNA 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骨代謝調控負反饋環路。不同階段的細胞群之間無明顯的界限,它們是一個連續發生發展的過程。具體過程如下:

1)多種刺激因子和激素的刺激及其他特定的理化因素作用下,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骨原細胞;

2)其後,骨原細胞進一步分化為成骨細胞前體細胞,進入快速增殖期;

3)細胞增殖能力逐漸下降,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熟相關基因(鹼性磷酸酶、I型膠原、基質鈣蛋白)被進一步激活,成骨細胞在此階段合成和分泌有機基質,形成類骨質,主要由I型膠原形成,特徵物是鹼性磷酸酶,是成骨細胞分化成熟的早期標誌;

4)成熟的成骨細胞表達ECM鈣化相關蛋白,主要是骨鈣蛋白和骨橋蛋白,成骨細胞礦化活力顯著升高。

與成骨分化的體內過程相對應的,體外誘導成骨分化的鑑定主要是通過檢測成骨細胞的生物學標誌以及相關的標誌基因來進行的。短期的成骨分化可通過鹼性磷酸酶來檢測,長期的成骨分化則通過檢測茜紅素染色骨結節來鑑定。具體檢測以下三種物質:

1)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鹼性磷酸酶經固藍染色後在顯微鏡下呈現藍色,未分化的細胞則無明顯顏色。可通過統計各樣品中細胞鹼性磷酸酶的平均表達強度對其成骨能力進行評估對比。可通過統計各樣品中成骨分化細胞的百分比加以對比或統計ALP染色照片的平均灰度(固定各項拍攝參數)進行對比,還可通過溶解藍色物質後測吸光度。

2)「鈣結節」:長時間的成骨誘導會使鈣離子以鈣鹽方式沉澱下來,形成「骨結節」。骨結節可通過茜素紅染色(茜素紅和鈣發生顯色反應,產生一種深紅色化合物),把外面沉積的鈣結節染成深紅色,通過著色物面積和深淺來表示成骨分化的強弱。

3)MSC成骨分化後明顯的成骨細胞特徵性基因,如ALP,Runx(runt related gene II)等。可使用RT-PCR對比不同實驗組別的成骨分化差異。

下圖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成骨分化誘導圖,圖中深紅色部分為鈣結節。

2 骨髓間質幹細胞成脂誘導分化

脂肪組織由脂肪細胞組成,對保持能量和代謝平衡非常重要。脂肪組織有兩種,一種為白色脂肪組織(WAT),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內臟,內臟白色脂肪與肥胖、病理驗證和胰島素抵抗相關,皮下白色脂肪則可提高葡萄糖耐受性;另一種為棕色脂肪組織(BAT),主要呈離散狀分布在脊椎旁、鎖骨和腎上腺,功能是產熱。這兩種脂肪組織有相同的分化特徵,都是由間充質幹細胞分化而來。

間充質幹細胞成脂分化有兩個階段,先是MSC分化為脂肪前體細胞,接著在特定的細胞刺激影響下(如C/EBPs和PPAR-γ)最終分化為脂肪細胞,出現脂肪細胞中顯著的標誌物(脂肪滴),如下圖:

體外誘導成脂分化的鑑定

1.檢測成脂誘導後細胞的胞漿中的油滴(脂肪滴)。脂肪滴經油紅O染色後在顯微鏡下呈現顯著的紅色,未分化細胞則無明顯顏色。通過統計各樣品中成脂分化細胞的百分比來對成脂分化強弱加以表徵對比。

2.MSC成脂分化後有明顯的成脂特徵性基因表達,如LPL、PPARγ等。可使用RT-PCR通過對相關基因表達量的測量,對比不同實驗組別的成脂分化差異。

下圖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成脂分化誘導圖,可以看到圖中有明顯的脂肪滴。

3 骨髓間質幹細胞成軟骨誘導分化

軟骨的破壞、缺失是包括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在內的多種骨科疾病的重要病理改變。由於軟骨特殊的解剖及組織特性,如缺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使得其自我修復能力異常不足,因此通過人工方法修復軟骨破壞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近年來,隨著間充質幹細胞的發現和研究深入,其來源廣泛、良好的增殖能力、多分化潛能、與各種3D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使得其在軟骨修復應用中具有令人期待的潛力。

MSC成軟骨分化的過程:MSC首先收回其突起,聚集成團,這個團中間的細胞經分裂分化轉變成一種大而圓的細胞,即成軟骨細胞;成軟骨細胞產生基質和纖維(主要為II型膠原蛋白),當基質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成軟骨細胞被分隔在陷窩內,分化為成熟的軟骨細胞。

體外誘導成軟骨分化的鑑定主要圍繞成軟骨的標誌物——II型膠原蛋白來進行,包括通過免疫組化、Westernblot檢測II型膠原蛋白的表達和RT-PCR檢測II型膠原蛋白的mRNA的表達,不同的角度進行鑑定;而甲苯胺藍則主要檢測成軟骨細胞內酸性粘多糖。

下圖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成軟骨分化誘導圖,可以看到軟骨細胞埋藏在軟骨間質內,它所存在的部位為一小腔,稱為軟骨陷窩(cartilage lacuna)。

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是幹細胞的兩個最基本特徵。幹細胞誘導分化是幹細胞鑑定的主要方法,也是幹細胞功能學研究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周雷,王明海,《成骨分化相關信號通路的研究進展》

張靜如,逢丹丹,戴生明《成骨細胞分化及調節過程》

虞翼哲董學海,陳海丹,趙紅衛《間充質幹細胞應用於軟骨組織工程的研究進展》

Cristancho AG, Lazar MA. Forming functional fat: a 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11;12(11):722-734. Published 2011 Sep 28. doi:10.1038/nrm3198

相關焦點

  • 間充質幹細胞:我是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廣泛分布於全身多組織中的幹細胞。20世紀70年代,Friedenstein等成功通過貼壁分離培養的方法,從骨髓中分離出一種纖維原細胞,並證明其可在體外大量擴增,並具有定向分化的特徵。隨後,Prockop和Pittenger分別證明了這種纖維樣黏附細胞含有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分泌多種間質組織的能力。1991年,Caplan教授首次提出MSCs的概念,他也被業界稱為「間充質幹細胞之父」。
  • 不同材料因素影響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
    目的:對生物材料如何影響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指導材料合理應用。、The microstructure」,根據標準納入不同生物材料因素影響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文獻。
  • 間充質幹細胞:「我」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廣泛分布於全身多組織中的幹細胞。 間充質幹細胞的發展歷史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 什麼是間充質幹細胞?全球間充質幹細胞臨床研究現狀概覽!
    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應用價值不菲幹細胞是人體內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按照發生學來源分類,幹細胞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兩類。其中胚胎幹細胞具有發育全能性,是幹細胞研究與應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但是學界關於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一直存在著倫理爭議。
  • 圍產組織來源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閉症新進展
    持續的神經炎症可能會導致部分個體出現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症狀,間充質幹細胞已被證明具有調節神經炎症的能力。 6月12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文章[1],通過臨床I期實驗證實了50%的參與者自閉症譜系障礙核心症狀得到了改善,並表明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輸注在醫學上是耐受良好的。
  • 探秘臍帶間充質幹細胞
    相比傳統藥物治療,幹細胞在阻斷肺纖維化進程,促進肺部損傷修復等方面顯示出獨特優勢。那麼,什麼是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它又有哪些應用潛力呢,最重要的是,這種幹細胞和我們老百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對於這些問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研究所研究員段海峰博士,分享了他的看法。
  • 間充質幹細胞 最具臨床應用潛能的幹細胞
    間充質幹細胞就是備受關注的一個成體幹細胞群體。 1976年,Freidenstein首次發現在骨髓裡存在一群不純一的細胞群體,這種細胞在體外培養時貼壁生長,形態和成纖維細胞相似,呈克隆性增殖,並提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概念。經過近幾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人類對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來源、誘導分化、前期臨床應用等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間充質幹細胞-中科西部細胞,始於2007年
    MSCs是一種主要類型的成體幹細胞,正在研究用於治療應用,因為它們具有治療一系列急性和退行性疾病的潛力。它們在體內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以分化成脂肪、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甚至血液等多種組織細胞——這簡直相當於孫悟空72變的能力! 1.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 間充質幹細胞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其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作用。
  • 研究表明,含地塞米松的培養液適合於誘導間充質幹細胞向軟骨分化
    2.4.1間充質幹細胞向中胚層分化間充質幹細胞來源於中胚層,大量研究證實間充質幹細胞可以定向誘導分化為各種中胚層組織細胞。  向成骨分化:Stefan等將人胎盤間充質幹細胞接種於絨毛膜支架後,置入含體積分數為10%胎牛血清、10mmol/L地塞米松、10nmol/L1,25-(OH)2VitD3、50 g/L抗壞血酸和10mmol/Lβ-甘油磷酸的高糖型DMEM培養液中,三四周後電鏡下觀察到大塊的細胞外殼覆蓋於支架表面,通過檢測鹼性磷酸酶活性和Ca2+濃度,顯示胎盤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能分化為骨移植物
  • 成體間充質幹細胞分化調節的淺析——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成體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種具多向分化法滿能幹細胞,在合適的條件作用下可向骨、軟骨、脂肪細胞等分化。當在bM培養體系中加入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維生素C及β-磷酸甘油時,hMSC人系細胸分化,產生具有礦化細胞外基質的骨樣小節。上述誘導體系中的地塞米松是一個具有調節細胞增殖和分化的激素。在細胞的生命周期中,為獲得新的細胞表型,未分化的hMSC在體內必須經歷增殖和分化這兩個基本的生物學過程。中科博生。
  • 有理有據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分化18餘種細胞類型
    儲存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有什麼用?它真的可以修復治療多個系統疾病嗎?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施沁等人,檢索了12年-17年120篇國內外的學術報導,通過《人臍帶華通氏膠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現狀與前景》[1] 一文,清晰闡述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的分化能力。
  • 不同部位心肌組織裂解液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心肌樣細胞
    背景: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可定向誘導分化形成心肌組織樣結構,但利用不同部位的心肌組織製備心肌組織裂解液構建有差異的微環境,探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誘導效率以及相關基因表達的研究甚少。目的:探究不同部位心肌組織裂解液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心肌樣細胞的影響,評價誘導過程中相關基因的表達與心肌組織工程構建的關聯。方法:選擇第3代SD大鼠乳鼠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採用全心組織裂解液、心房肌組織裂解液、心室肌組織裂解液構建不同的微環境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心肌樣細胞。
  • SUNS丨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對HaCaT細胞增殖與遷移的影響
    探討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cMSCs)對人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增殖與遷移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
  • 梳理牙齒間充質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
    小編針之前已對牙周膜幹細胞、牙髓幹細胞進行過梳理,這裡對除牙周膜幹細胞、牙髓幹細胞和人脫落乳牙幹細胞之外的牙齒間充質幹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6.日本研究人員從牙胚中分離出幹細胞 本研究人員最近從牙胚中分離出分化能力極強的間充質幹細胞,並成功利用這種幹細胞使大鼠骨組織和肝臟損傷得以再生和修復。
  • 間充質幹細胞的「異質性」是指什麼?
    充質幹細胞(MSCs)的異質性,是指貼壁培養的骨髓MSCs是一個混合的細胞群體,存在不同的細胞亞群(比如克隆大小不一樣,見下圖);有些亞群的細胞具有多潛能特性,有些亞群的細胞具有單潛能特性。不同部位和不同個體來源的MSCs都存在功能和形態上一些差異。
  • 促進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向多巴胺能神經元分化的窖蛋白1
    最近的一項分析表明,窖蛋白1參與調節間充質幹細胞的分化。然而,窖蛋白1在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分化為類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的作用仍不清楚。中國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韓朝等一項最新研究,通過RNA幹擾技術下調窖蛋白1以促進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分化為類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發現,下調窖蛋白1表達能夠促進幹細胞向類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分化,細胞中酪氨酸羥化酶、Lmx1a及Nurr1的表達均有提高。
  • 科學網—間充質幹細胞:組織修復的理想「種子」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間充質幹細胞因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有望給器官損傷修復帶來新的希望。 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 幹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始祖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則是幹細胞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
  • 低氧培養犬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背景:以往研究發現低氧對間充質幹細胞增殖、分化及細胞因子分泌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低氧對犬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的影響尚未見相關研究。目的:探討低氧環境對犬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方法:通過酶消化法分離培養犬脂肪間充質幹細胞,第2代時分為常氧組(氧氣體積分數為21%)和低氧組(氧氣體積分數為5%),比較了兩組細胞的形態特徵、增殖速度、細胞表面標誌物、分化能力和細胞因子分泌水平等。
  • 間充質幹細胞向髓核分化研究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MSCs)具有體外擴增及分化成正常組織的潛能,在一定的誘導條件下可以向成骨、成軟骨、成脂及髓核細胞分化,且具有免疫原性低和免疫調節性的特點,一直是組織修復研究的熱點。近年來,誘導MSCs向髓核分化,用於修復椎間盤退行性變備受關注,並且在體內及體外實驗證實具有可行性。
  • 人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對異種小鼠間皮膚移植的免疫調節作用
    :是一種來源於脂肪組織,具有自我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成體幹細胞,其高表達CD105、CD29、CD90等間充質幹細胞共性表面分子,不表達CD34和CD45等表面分子,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和較強的抑制免疫排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