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充質幹細胞 最具臨床應用潛能的幹細胞

2020-11-30 科學網

作者簡介:
卓光生  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漢氏聯合幹細胞研究中心醫學總監。
 

2007年,英國科學家Anastasia 在Nature雜誌上撰文指出: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成體幹細胞的減少是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近年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蓬勃發展的原因。目前,科學家致力於發現和製造一種無倫理學限制、無免疫排斥、對供受者無損害、取材方便、純度高而又保持生物特性的幹細胞,以滿足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的需要。間充質幹細胞就是備受關注的一個成體幹細胞群體。

 

1976年,Freidenstein首次發現在骨髓裡存在一群不純一的細胞群體,這種細胞在體外培養時貼壁生長,形態和成纖維細胞相似,呈克隆性增殖,並提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概念。經過近幾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人類對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來源、誘導分化、前期臨床應用等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是幹細胞家族的又一重要成員,源於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和外胚層。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成體幹細胞,屬於非終末分化細胞,它既有間質細胞,又有內皮細胞及上皮細胞的特徵。間充質幹細胞在體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軟骨、骨、肌肉、肌腱、神經、肝、心肌、胰島β細胞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連續傳代培養和冷凍保存後仍具有多向分化潛能。不論是自體還是同種異源的間充質幹細胞,一般都不會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

 

典型的人間充質幹細胞一般具有如下生物學特性:細胞為成纖維細胞樣,呈漩渦狀貼壁生長,體外擴增至12代,細胞形態不發生明顯改變,高表達間質細胞標記CD73(SH3,4)、CD105(SH2)、CD166,不表達造血細胞標記CD34、CD45。在適宜的誘導條件下,間充質幹細胞能夠較為容易地分化為軟骨、成骨和脂肪細胞。目前,根據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已建立骨髓、脂肪、臍血、臍帶等多種組織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的分離、培養、擴增和鑑定的實驗方法。

 

間充質幹細胞最早在骨髓中發現,隨後還發現存在於人體發生、發育過程的許多種組織中。目前, 我們能夠從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組織以及羊水、臍帶血中分離和製備間充質幹細胞,用得最多的是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但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存在以下問題:隨著年齡的老化,幹細胞數目顯著降低、增殖分化能力大幅度衰退;製備過程不容易質控;移植給異體可能引起免疫反應;取材時對患者有損傷,患者有骨髓疾病時不能採集,即使是健康供者,亦不能抽取太多的骨髓。這都限制了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應用,使得尋找骨髓以外其他可替代的間充質幹細胞來源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2006年,我國科學家韓忠朝教授課題組在胎盤和臍帶組織中分離出間充質幹細胞,這種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不僅保持了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而且還具備如下優點:①胎盤和臍帶中的幹/祖細胞更原始,有更強的增殖分化能力。②免疫細胞較為幼稚,功能活性低,不會觸發免疫反應及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幹細胞易於分離,純度高,無腫瘤細胞汙染。④擴增時培養體系能統一,便於質控。⑤可製成種子細胞冷凍,多次使用,冷凍後細胞損失小。⑥潛伏性病毒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及傳播機率比較低。⑦採集時對產婦及新生兒無任何危害及損傷。⑧採集方便,易於保存和運輸,倫理學爭議少。這種胎盤和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有可能成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理想替代物,並具有更大的應用潛能。2007年,韓忠朝教授課題組在天津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胎盤和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庫,2008年,歐洲Cryo-save公司也宣布建庫並開始存儲,這些進展使得間充質幹細胞的產業化製作和儲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能為今後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更多、更有質量保證的間充質幹細胞。

 

鑑於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能支持造血和促進造血幹細胞植入、調節免疫以及分離培養操作簡便等特點,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間充質幹細胞及其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臨床研究已經在許多國家開展。作為種子細胞, 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機體無法自然修復的組織細胞和器官損傷的多種難治性疾病;作為免疫調節細胞,治療免疫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初的臨床研究是1995年由Lazarus等人進行的,他們收集緩解期血液腫瘤患者的自體MSC,在體外擴增培養4~7周,然後再靜脈注射入患者體內,患者被分為3組,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MSC,注射後沒有觀察到毒副作用,提示MSC用於移植治療安全可靠。隨後自體MSC的臨床報導逐漸增多,病種涉及放療及化療後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心臟系統疾病等,在這些報導中均證明臨床經靜脈輸注安全可靠。

 

然而自體間充質幹細胞的應用過程中逐漸暴露了不便之處:例如擴增能力個體差異很大;潛在的腫瘤細胞汙染風險;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及時適應病情的需要等。這些制約了自體間充質幹細胞的使用。2004年,Le Blanc等報導了首例半相合異基因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GVHD獲得成功,其後又報導了異基因配型不合的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GVHD的有效性,並且認為在應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GVHD不需要嚴格的配型,其後又有多篇異基因未經配型的MSC治療GVHD、促進造血重建的報導,其MSC來源涉及骨髓、脂肪、牙周等。美國FDA已批准了近60項臨床試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造血幹細胞移植:增強造血功能;促使造血幹細胞移植物的植入;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

 

2.組織損傷的修復:骨、軟骨、關節損傷、心臟損傷;肝臟損傷;脊髓損傷和神經系統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炎性腸炎等。

 

4.作為基因治療的載體。

 

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的治療在美國已經進入到三期臨床階段。我國已開始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臨床上一些難治性疾病,如脊髓損傷、腦癱、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症、克隆氏病、中風、糖尿病、糖尿病足、肝硬化等,根據初步的臨床報告,間充質幹細胞對這些疾病的治療都取得明顯的療效。

 

間充質幹細胞給未來的再生醫學帶來了新希望, 對間充質幹細胞更深入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必將在不遠的將來造福人類。其中,胎盤和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分化潛力大、增殖能力強、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無道德倫理問題的限制、易於工業化製備等特徵,有可能成為最具臨床應用前景的多能幹細胞。

 

《科學時報》 (2008-12-31 B3 專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間充質幹細胞?全球間充質幹細胞臨床研究現狀概覽!
    基於幹細胞的幹細胞療法更是被認為是當代再生醫學研究的核心,有望成為突破各種疑難病症的新途徑,為醫學界帶來顛覆性改變。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應用價值不菲幹細胞是人體內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按照發生學來源分類,幹細胞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兩類。
  • 一份釐清,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方方面面|幹細胞|產業鏈|疾病|治療|...
    間充質基質/幹細胞 (Mesenchymal stromal/stem cells,MSCs )來源於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和外胚層,屬於多能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肝、心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主要存在於全身結締組織和器官基質中,以骨髓組織中含量最多。間充質幹細胞在經過連續傳代和冷凍保存之後,仍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複製的潛能。
  • 間充質幹細胞-中科西部細胞,始於2007年
    為了更好地了解間充質幹細胞(MSCs),僅僅作為科普和探討需要我們整理了如下內容。 在神奇的幹細胞家族中,主要有造血幹細胞(HSCS),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間充質幹細胞(MSCS)、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lls)、脂肪幹細胞。因為長的顏值頗高,所以有幹細胞家族「美猴王」的稱號。
  • 間充質幹細胞:我是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廣泛分布於全身多組織中的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的發展歷史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7年,德國科學家Cohnheim在研究傷口癒合時,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非造血幹細胞的觀點
  • 科學網—間充質幹細胞:組織修復的理想「種子」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間充質幹細胞因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有望給器官損傷修復帶來新的希望。 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 幹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始祖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則是幹細胞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
  • 間充質幹細胞:「我」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中胚層來源的、廣泛分布於全身多組織中的幹細胞。 20世紀70年代,Friedenstein等成功通過貼壁分離培養的方法,從骨髓中分離出一種纖維原細胞,並證明其可在體外大量擴增,並具有定向分化的特徵。隨後,Prockop和Pittenger分別證明了這種纖維樣黏附細胞含有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分泌多種間質組織的能力。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一):國際視野
    本文將從國際上間充質幹細胞藥物上市情況及其臨床研究現狀分析加以總結,不吹不黑,科學客觀介紹一下間充質幹細胞研究現狀,以饗讀者。1間充質幹細胞研究歷程間充質幹細胞是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目前來看,間充質幹細胞已成為全球開展臨床研究項目數最多的細胞,全球也有近十款間充質幹細胞藥物上市。間充質幹細胞(也稱間充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MSCs)被廣泛用於命名各種組織來源的貼壁生長的成纖維細胞群,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免疫調控及促進組織再生功能。目前,間充質幹細胞臨床試驗已經超過900項,用於治療各種難治性疾病。
  • 守護家庭、女性與兒童,間充質幹細胞臨床前景被看好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間充質幹細胞一詞更是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網絡上,瘋狂刷屏,被大眾提及討論。那麼,間充質幹細胞究竟是什麼?它來自哪裡?臨床發展前景如何呢?間充質幹細胞存儲有意義嗎?什麼是間充質幹細胞?出生前的胎兒、新生兒圍產組織(胎盤、臍帶)、成人組織(外周血、骨髓、脂肪)……作為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間充質幹細胞廣泛存在於人體許多組織器官中。而對比來說,新生兒圍產組織的胎盤和臍帶是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應用的最佳來源。為什麼這麼說呢?
  • 最有希望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種子細胞- 間充質幹細胞認識一下?
    根據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的數據,每年批准的幹細胞相關的國自然課題數量從2009年開始直線上升,並在2016年達到頂峰(658個),最近幾年則仍保持在平均每年500-600個的較高水平,可見幹細胞研究的火熱。與普通成體細胞不同的是,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特性,這種特性讓幹細胞在某些領域的研究具有其他細胞所不具備的優勢。
  • 探秘臍帶間充質幹細胞
    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幹細胞,尤其是新生兒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被美、英、日、韓和以色列等多個國家應用到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我國科技部也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應急攻關項目。結果顯示,幹細胞治療安全、有效,能夠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難很快得到緩解或者停止加重。
  • 為什麼網紅幹細胞的名頭,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莫屬?
    目前能夠儲存的幹細胞有臍帶血造血幹細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胎盤幹細胞、脂肪幹細胞、乳牙幹細胞等,這些幹細胞各具特色,但如果非要推出一個網紅幹細胞,那就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莫屬。 為什麼這樣說呢?
  • 盤點|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兒科疾病的臨床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兒童移植物抗宿主病間充質幹細胞已成功用於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國際上有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間充質幹細胞藥物上市,而國內也進入到了臨床試驗階段,一些針對這種疾病的間充質幹細胞新藥已經獲得了臨床批件。
  • 大量幹細胞療法實為騙局?《自然》:打破間充質幹細胞神話
    幹細胞又被稱為「種子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在醫療領域依靠其「乾性」可以有望實現細胞替代和組織再生。然而,臨床研究應用最熱門的間充質幹細胞(MSCs)正在遭遇身份危機:是否應該被稱作「幹細胞」有待商榷。
  • 【科學普及】間充質幹細胞治療(一):國際視野
    1間充質幹細胞研究歷程間充質幹細胞是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目前來看,間充質幹細胞已成為全球開展臨床研究項目數最多的細胞,全球也有近十款間充質幹細胞藥物上市。間充質幹細胞(也稱間充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MSCs)被廣泛用於命名各種組織來源的貼壁生長的成纖維細胞群,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免疫調控及促進組織再生功能。目前,間充質幹細胞臨床試驗已經超過900項,用於治療各種難治性疾病。通常,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後會很快消失,可能是通過旁分泌發揮功能。
  • 關於間充質幹細胞的14個特性,你了解幾個?
    間充質幹細胞,又稱多潛能基質細胞,簡稱MSCs,是屬於中胚層的一類多能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和器官間質中,包括:骨髓、臍帶、脂肪、黏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組織以及羊水、羊膜、胎盤等。在適宜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等多種組織細胞。
  • 間充質幹細胞主要來源於哪裡?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在近些年中,科研學者們無論在臨床還是在基礎研究中,越來越多的涉及到了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是最熱門的一類幹細胞,已經被當做新的治療手段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由於間充質幹細胞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發揮了作用,也得到了了專家院士的認可,很多人對它產生了興趣,「間充質幹細胞主要來源於哪裡」也成為了很多人討論的話題。
  • 間充質幹細胞的三系分化及鑑定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幹細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這其中最熱門的研究當屬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MSC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種分化潛能的成體幹細胞,來源於胚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未成熟的胚胎結締組織。
  • 從存儲、增殖、新藥研發到治療,這份報告釐清了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
    間充質幹細胞 2006年,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規範了間充質幹細胞的定義。 表:不同來源MSC比較 資料來源: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註:BM-MSC:骨髓間充質幹細胞;AT-MSC:脂肪間充質幹細胞;UC-MSC:臍帶間充質幹細胞;DPSC:牙髓幹細胞;eMSC:子宮內膜間充質幹細胞 二、間充質幹細胞的應用與治療
  •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案例集錦
    導語 間充質幹細胞是一種多能幹細胞,能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據有強大的免疫調節作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安全的幹細胞。 臍帶間充質幹細胞來源於新生兒,相對於成人的間充質幹細胞更加純淨、原始,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調節能力都更強。
  • 聚焦間充質幹細胞臨床轉化研究:銀屑病幹細胞治療研究入圍國家科技部新一批重點研發計劃
    據介紹,該項目資助強度5442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442萬元),將在前期已有機制研究和細胞製備取得成果的基礎上,聚焦間充質幹細胞(MSCs)治療銀屑病的轉化研究和臨床應用,以期獲得能治療銀屑病及銀屑病型關節炎的臨床級MSCs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