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間充質幹細胞-中科西部細胞,始於2007年
幹細胞(stem cells)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潛能細胞,幹細胞(Stem Cell)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
為了更好地了解間充質幹細胞(MSCs),僅僅作為科普和探討需要我們整理了如下內容。
在神奇的幹細胞家族中,主要有造血幹細胞(HSCS),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間充質幹細胞(MSCS)、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lls)、脂肪幹細胞。因為長的顏值頗高,所以有幹細胞家族「美猴王」的稱號。
間充質幹細胞(MSCs)是多能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包括骨骼,軟骨,肌肉和脂肪細胞,以及其他細胞類型。 MSCs是一種主要類型的成體幹細胞,正在研究用於治療應用,因為它們具有治療一系列急性和退行性疾病的潛力。它們在體內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以分化成脂肪、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甚至血液等多種組織細胞——這簡直相當於孫悟空72變的能力!
1.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
間充質幹細胞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其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作用。而人體內環境複雜多變,在不同炎症情況下,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是不同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具有這樣一種可塑性,即它就像炎症環境的一個調和劑:當炎症反應加強時,間充質幹細胞就會抑制免疫反應;當炎症反應減弱時,間充質幹細胞反而可能促進免疫反應。這種特性在其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科學家發現進入人體的間充質幹細胞可以顯著緩解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其肝臟部位的炎症反應明顯減輕,肝功能指標如膽紅素、白蛋白等明顯好轉。但是地塞美松,一種常用於治療肝硬化的固醇類激素免疫抑制劑,會在相當程度上抵消間充質幹細胞對於肝硬化的治療作用。原因是當病人接受地塞美松和間充質幹細胞的聯合治療時,肝硬化病人病灶部位的炎症會減輕,導致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減弱,間充質幹細胞的治療效果完全消失,甚至會加重疾病。所以,某些藥物與間充質幹細胞的共同使用可能破壞間充質幹細胞對炎症疾病的治療效果。
2.間充質幹細胞與腫瘤
腫瘤是現今致死率極高的疾病,對腫瘤的發病機理的研究以及腫瘤治療方法的探討一直是全世界生物醫學研究的最熱點。
腫瘤被認為是一種永不能癒合的創傷。而間充質幹細胞就像一顆子彈一樣,能夠定向向創傷炎症部位遷移,所以在腫瘤的發生生長過程中,間充質幹細胞會定向遷移到腫瘤部位。科學家將其作為攜帶抗腫瘤藥物的載體,就像將子彈塗上毒素,從而實現有效的腫瘤治療。重組幹擾素α(IFNα)作為臨床藥物可以治療多種腫瘤,但是由於其半衰期短,用量高,副作用嚴重,在臨床應用中受到限制。為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科學家利用間充質幹細胞的載體功能,使其攜帶表達IFNα,實現該細胞因子的局部釋放和腫瘤的靶向治療。實驗發現,能夠分泌IFNα的間充質幹細胞無論是與腫瘤細胞共同注射,還是腫瘤生長後注射,都可以完全抑制腫瘤生長,而且其抗腫瘤能力要明顯高於IFNα重組蛋白的作用。
間充質幹細胞作為一種成體幹細胞,由於其不僅具有幹細胞固有的增殖分化能力,還獨有強大的免疫調節功能,所以在臨床炎症疾病的治療中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間充質幹細胞這個「孫悟空」一定能夠被科學家更深入的發掘和控制利用,成為幹細胞中的明星細胞,被廣泛應用於炎症疾病的臨床治療。
MSCs的臨床應用廣泛主要歸結它的三個潛能:
1.它們有可能分化成不同的細胞類型
2.它們有釋放不同生物活性分子的潛力,可以刺激受損細胞的恢復
3.它們有調節炎症和完成免疫調節功能的能力
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始於2007年,國內首批(中國科學院領銜)
已知的,MSCs的第一次臨床試驗發生在1985年,但在此時間之前,科學界已經開始了數百項有用到MSCs的臨床試驗。
直到世紀之交的(2000年),科學界終於得到支撐研究足夠的間充質幹細胞類型,也進一步明確了此種幹細胞類型的應用。
再到後來的研究和實驗進一步表徵了骨髓細胞的可塑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環境刺激來分化成成熟細胞類型。例如,在存在成骨刺激(例如無機磷酸鹽,抗壞血酸,地塞米松和相關刺激物)的情況下生長骨髓基質細胞可以驅動分化為成骨細胞(骨生成細胞)。類似地,轉化生長因子最佳(TGF-β)的存在具有軟骨形成(軟骨)性狀的能力。
此外,間充質幹細胞受到研究關注,也受到與MSCs自身特點的推動,包括從成人組織中獲取的容易性,靈活的培養方法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