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這項研究讓神經幹細胞乖乖「修補大腦」!

2020-12-04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近日,材料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卷首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課題組的一項重磅研究成果。通過巧妙的設計,課題組讓神經幹細胞「乖乖聽話」,分化為神經細胞的效率大大提升,還給它們裝上「定位器」,進行實時動態跟蹤,「監督」它們的工作。這一成果,將大大推進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的臨床應用。

  該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盧烈靜博士正在顯微鏡下觀察幹細胞

  絕大多數腦梗死患者都不能及時溶栓

  腦梗死是人類致殘的首要原因。由於血栓堵塞了腦部供血動脈,局部腦組織會缺血缺氧,病變壞死,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死亡,導致神經信號無法傳導,患者就會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的直接導致死亡。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放射科主任沈君介紹,治療腦梗死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發病早期進行溶栓。權威臨床研究結果都證明,在腦梗死發生後的3小時內,使用溶栓藥物靜脈注射溶栓安全有效,但超過3小時,治療效果就差了不少,還可能導致腦梗死區出血。

  然而,不管在國內或國外,只有1/3的病人能在腦梗死後的3小時「時間窗」內到達醫院,其中又只有少數能得到及時的溶栓治療。

  大腦中的神經元死後不可再生,因此錯過了「時間窗」後,腦梗死的治療效果不佳。在慢性期,則主要依靠康復、針刺等治療來恢復殘疾肢體的功能,效果也非常有限。目前,我國約七八成的腦梗死患者因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需要長期照護。

  沈君的研究團隊 「基因敲除」讓神經幹細胞「聽話」

  神經幹細胞移植給腦梗死病人帶來新的希望。研究者們期待,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在梗死的腦組織內,可以分化成為新的神經元,替代死去的神經元發揮作用,「修復大腦」,恢復神經功能。

  然而,神經幹細胞在複雜的大腦環境中卻沒那麼「聽話」,它們多數都分化成了沒什麼用的神經膠質細胞。在大鼠身上,神經幹細胞治療腦梗死的效果還挺好的,但放在人身上就不盡如人意了。

  是什麼阻礙了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元?沈君介紹,發生腦梗死後,壞死的腦組織會釋放出大量抑制神經元再生的「髓鞘相關抑制因子」。這些「破壞分子」會與神經幹細胞上的NgR蛋白結合,使得神經幹細胞不容易分化為神經元。

  如果神經幹細胞上的NgR基因不再表達,「破壞分子」就沒辦法影響神經幹細胞,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的能力大大提升。

  對此,課題組設計了一段幹擾RNA,這是一段能實現特異性的降解的基因編碼序列,使得NgR基因不再表達, NgR蛋白也就不再能發揮作用了。

  研製「納米桌球」,暗藏「定位器」

  如何將這一段幹擾RNA精確地送到神經幹細胞內部發揮作用?課題組利用高分子納米材料研製出了一種中央為空腔、外面是一層膜的囊泡。這些囊泡直徑只有200納米左右,就像一個個非常微小的桌球。

  在「桌球」的空腔裡,研究者們裝上了一顆顆吸鐵石小粒子(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粒子)作為核磁共振成像的顯像劑。這就像是給「桌球」裝上了定位跟蹤器,利用磁共振成像機器,就能直接看到神經幹細胞的活動。

  這些「桌球」的表面帶有正電荷,而小幹擾RNA和神經幹細胞膜表面都帶負電荷。因此,小幹擾RNA可以被連接在「桌球」上,而神經幹細胞也會在5個小時內將這些桌球「吞進肚中」。

  利用這一巧妙設計,顯像劑及小幹擾RNA被同步輸送到神經幹細胞內。進入幹細胞內的小幹擾RNA就會讓NgR基因「沉默」,促進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

  沈君教授說,由於帶上了「定位器」,神經幹細胞的具體位置、分布及遷移,都能通過核磁共振實時觀察到,保證了幹細胞能被準確輸送到梗死區,「科學家在不用殺死實驗動物的情況下就可以觀察到神經幹細胞移植的效果。」

  將分化為神經細胞的效率提升了6倍

  實驗結果令人欣慰。在培養皿裡,只有3%的神經幹細胞能分化為神經元,但經過這種桌球樣的囊泡處理後,分化效率提高到37%左右,整整提升12倍。

  在腦部的複雜環境下,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的比例僅約4%,但將經過囊泡處理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腦梗死位置,分化效率提高到27%,提升了6倍左右。

  經過6個星期的觀察,課題組發現,相比移植未經處理的神經幹細胞,腦梗死的大鼠在移植了經過處理的神經幹細胞後,四肢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恢復得更快更好。

  沈君教授表示,他們研製出的這一新型囊泡,不但能高效調控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分化,還同步實現了對神經幹細胞移植後的實時動態追蹤,並且能監測神經幹細胞移植的安全性。「這種集示蹤與功能調控於一體的納米材料,在腦梗死再生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來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放射科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llm

相關焦點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大鼠開發了一種幹細胞移植模型,他們將人類的神經幹細胞置於吻側遷移流(rostral migration stream,RMS)中,吻側遷移流是大鼠大腦中攜帶細胞進入嗅球的一種途徑,而嗅球能夠控制動物的嗅覺,細胞能夠發生遷移部分是因為腦脊髓液的流動,部分是在化學信號的驅動下進行的。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Jabaudon說,「我們知道Wnt信號轉導對於讓幹細胞處於未分化狀態非常重要,但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它似乎可以通過逆轉細胞成熟過程而更進一步。」此外研究者還發現,T細胞或許存在於老年小鼠大腦(並非年輕小鼠的大腦中),成像分析揭示,T細胞與神經幹細胞非常接近,研究者還發現,在老年人大腦中,T細胞會浸潤到與小鼠大腦中T細胞浸潤區域相同的位點,相關研究發現提高了研究者闡明T細胞影響老化幹細胞的可能性,這一研究結果也非常有趣,因為健康的大腦通常會被血腦屏障所包裹,這個邊界會嚴格調節進入到大腦中的物質,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通常並不會跨越血腦屏障
  •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神經幹細胞(NSCs)是一種多能祖細胞,負責產生神經系統中所有的神經元和大膠質細胞。在成年哺乳動物中,神經幹細胞主要處於一種「休眠」狀態,但它們可以在進食或運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增殖。
  • Stem Cells:星形膠質細胞控制神經幹細胞產生的新神經元
    神經幹細胞分化圖。2012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Sahlgrenska Academy)研究員Milos Pekny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Stem Cell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控制大腦中新神經元產生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論文。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Devel:科學家成功「喚醒」沉睡中的神經幹細胞 解鎖大腦的再生...
    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幹細胞就會休眠,當機體需要修復時其很難再次甦醒,儘管能通過利用神經幹細胞來治療機體神經性障礙,但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找到了神經幹細胞「沉睡」的機制。,基因表達的起起伏伏或會讓神經幹細胞從睡夢中醒來,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理解大腦再生的潛力,並開發治療多種神經性疾病的新型療法。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2020年4月9日深夜,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科學家的這項成果。
  • 神經幹細胞近期最新進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大腦中,年輕的靜止性神經幹細胞(resting neural stem cell)在它們的溶酶體(細胞中的一種特定的細胞器,用於處理細胞垃圾)中儲存著大量的蛋白聚集物。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治療 神經幹細胞 caspase-3 科學家 元兇 幹細胞 神經功能障礙...
    東方網9月1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為什麼腦卒中會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並且醫學科學家至今沒有有效治療手段?昨天,復旦大學宣布,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教授團隊,經3年多艱苦攻關,首次發現了阻礙腦卒中後神經幹細胞再生的「元兇」。目前該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著名學術期刊《幹細胞》雜誌上,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
  • Sci Adv: 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幹細胞多樣性促進大腦皮層複雜性
    2020年11月7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11月6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幹細胞和祖細胞在早期大腦發育中表現出多樣性,這可能導致成人大腦皮層的神經複雜性。兒童國家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CNR)的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擴展了有關大腦發育的現有觀念,並且可能在未來極大地影響神經發育疾病的臨床治療。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大腦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中高度發達的中樞區域,負責控制認知、記憶、情感行為等重要機體功能。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組蛋白伴侶Nap1l1與組蛋白結合參與染色質的組裝和去組裝,對染色質結構的穩定及基因表達調控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細胞周期調控、細胞極性和組蛋白運輸方面也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其在腦發育過程中對神經幹細胞增殖及分化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目前未知。
  • Nature Neuroscience:嗅球中神經幹細胞可修復大腦損傷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25日發表公報說,德國研究人員在成年鼠腦中發現了能修復受損大腦的神經幹細胞。研究人員稱,如果通過某種方法刺激人腦實現類似的修復過程,將有助於找到醫治老年痴呆症(又稱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腦部疾病的新方法。
  • 自由基竟可促進神經幹細胞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然而,如今事實證明,它們控制著對大腦的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至少在小鼠身上是這樣。論文通訊作者、CRTD研究小組負責人Gerd Kempermann教授解釋說,「這種所謂的成體神經發生(adult neurogenesis)有助於大腦在一生中適應和改變。它不僅發生在小鼠身上,而且還發生在人類身上。」神經發生的觸發因子新的神經細胞從幹細胞中產生。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並揭示了其中的機制。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成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恢復患者因脊髓損傷(SCI)而喪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Regen Res:神經營養因子3誘導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樣細胞的分化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於2012年7月19期出版的一項關於「Effects of neurotrophin-3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to neurons and oligodendrocytes」的研究報告。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但是,它在患有腦畸形,頑固性癲癇發作或疾病僅限於一半大腦的兒童中取得了成功,甚至令經驗豐富的科學家都感到驚訝。術後,許多孩子能夠走路、說話、閱讀和完成日常任務。大約有20%的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在成年後找到了正常的帶酬工作。11月19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表明,由於大腦其餘一半的重組比較成功,一些人從手術中恢復得很好。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在 8 月 14 日的《科學》雜誌上,一支由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VIK-KU Leuven, ULB)的 Pierre Vanderhaeghen 領導的比利時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線粒體在一段精準的時期內影響神經細胞命運轉換,這段時期在人體內持續的時長是小鼠體內的兩倍。
  • 神經幹細胞有望再生腦細胞 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原標題:神經幹細胞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未來有望利用神經幹細胞再生人腦細胞,幫助恢復記憶。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最近,美國再生醫學研究所副主任阿什克·謝蒂及其團隊將提取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海馬體中,發現其幫助恢復了記憶。相關研究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   據謝蒂介紹,海馬體在學習、記憶及情緒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年齡增長體積會不斷縮小,導致記憶力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