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2020-09-06 MedPeer

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

人體祖細胞分裂之後,含有 DNA 的細胞核染成紅色,線粒體染成綠色。線粒體發生裂變的細胞分化成神經元(上圖),含有管狀線粒體的細胞仍然是祖細胞(下圖)。祖細胞中的細胞核標記為藍色,新生神經元標記為白色。圖片來源:VIB - Ryohei Iwata

線粒體是一種小型細胞器,為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提供重要能量,尤其是高度耗能的大腦。在 8 月 14 日的《科學》雜誌上,一支由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VIK-KU Leuven, ULB)的 Pierre Vanderhaeghen 領導的比利時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線粒體在一段精準的時期內影響神經細胞命運轉換,這段時期在人體內持續的時長是小鼠體內的兩倍。這一開創性發現強調了線粒體意想不到的功能,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為何演化出更大的大腦,以及線粒體缺陷如何導致神經發育疾病。

我們的大腦由數十億個極為多樣化的神經元構成。神經元產生於發育中的大腦,當幹細胞停止自我更新,並分化成一種特定類型的神經元時。這一過程稱為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受到極其精準的調控,產生了異常複雜的結構——我們的大腦。據說,神經幹細胞生成神經元方式的細小差異是導致我們大腦大小和複雜性急劇增加的源頭。

為了了解這一複雜過程,Pierre Vanderhaeghen 教授和同事們分析了線粒體,這種微小的細胞器給身體的所有細胞提供能量,包括發育中的大腦。

「線粒體中的缺陷所導致的疾病會引發許多器官的發育問題,尤其是大腦。」Vanderhaeghen 解釋道,他是幹細胞和發育神經生物學專家,「我們過去認為,這與線粒體給細胞供能的關鍵功能有關,但這只是一部分:近期的幹細胞研究表明,線粒體對器官發育產生直接影響。我們已經檢測了大腦是否也受到了這種影響,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裂變與融合

Vanderhaeghen 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探討了線粒體重塑是否以及如何與神經生成過程中的神經細胞命運相互聯繫。他說:「線粒體是高度活躍的細胞器,既能夠融合,也可以裂變,我們知道它們的動態變化和不同類型的幹細胞命運變化相關。」

巖田亮平(Ryohei Iwata)是 Vanderhaeghen 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他研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神經幹細胞「正在」分化成神經元的過程中,觀察線粒體更多的細節。「我們發現,就在幹細胞分裂後很短的時間內,即將自我更新的子細胞中的線粒體會融合,而即將分化成神經元的子細胞中的線粒體則表現出高水平的裂變。」巖田亮平如此解釋。

但這並不只是巧合:實際上,研究人員能夠證明,線粒體融合的增加事實上推動了神經元命運的分化,而有絲分裂後的線粒體融合重新引導了子代細胞,趨於自我更新。

時間窗口

所以,線粒體動態變化是成為神經元的重要過程,但情況不止於此。

Vanderhaeghen 實驗室的博士生 Pierre Casimir 說:「我們發現,線粒體動態變化對細胞命運選擇的影響僅發生在有限的特定時間窗口內——就只在細胞分裂之後。有趣的是,在人體內,這段窗口期的時長是小鼠體內的兩倍。」

「先前研究發現主要關注神經幹細胞分裂之前的命運決定,但我們的數據揭示,細胞命運能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受到影響,甚至在神經幹細胞分裂之後。」Vanderhaeghen 補充道。這可能會給新興的細胞重編程領域帶來有趣的影響,例如,科學家試圖將非神經細胞直接轉變成神經細胞,以實現治療目的。

「既然和小鼠細胞相比,人類細胞可塑性的時期更長久些,那麼我們就能嘗試推測,這一情況有助於增強人類祖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造就了我們發育獨特的大腦和認知能力。一想到線粒體這麼微小的細胞器,在細胞內演化了超過十億年之久,卻可能有助於近期才發生的人類大腦演化,我們就覺得神奇無比。」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SOX2在人胚胎幹細胞和神經祖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機制
    SOX2在人胚胎幹細胞和神經祖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機制目前,人的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已經成功地被應用於神經系統各類細胞的定向分化,例如神經幹/祖細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NSCs/NPCs)和神經元等,為神經系統疾病的細胞治療奠定了基礎。
  • Science:重磅!揭示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一種為產生兩種主要的效應細胞亞群--- Tfh細胞和非Tfh細胞---的命運決定作好準備的機制。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Gli1蛋白也在神經發生中起作用。Pilz告訴《科學家》雜誌,這些結果表明,齒狀回中的神經幹細胞存在「多樣性」。他所在團隊的研究也開始揭示有關分子和細胞差異的細節,這些差異決定著神經幹細胞一旦開始分裂就可以存活多長時間,並且還可能為衰老過程中導致神經發生水平下降的細胞機制提供線索。2.Nature:挑戰常規!
  • 中科院: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發現PRC2複合物在人胚胎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重要...
  • 遺傳所李傳友研究組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 (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 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的細胞源。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7.神經幹細胞為RNA提供高速通道 背後機制或將決定大腦細胞總數doi:10.1016/j.cub.2016.10.040美國杜克大學官網1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科學家利用顯微成像技術首次發現,神經幹細胞為許多RNA(核糖核酸)分子和其他蛋白分子提供高速通道,幫助這些分子快速移動到大腦外層。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Science:激活溶酶體可讓衰老的神經幹細胞恢復青春
    如果能夠恢復這種蛋白加工功能,那麼這對讓衰老的靜止性神經幹細胞『恢復青春』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靜止性神經幹細胞VS活化的神經幹細胞這些研究人員先是觀察靜止性神經幹細胞的基因表達譜與那些對觸發新的神經元產生的外部信號作出反應的活化神經幹細胞(activated neural stem cell)的基因表達譜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
  • Science|小鼠卵子發生中的細胞決定因子:ZGLP1
    哺乳動物的有性生殖依賴於男性和女性生殖細胞的分別發育,但其潛在機制尚不清楚。ZGLP1決定了小鼠卵子發生的細胞命運。由此,這些發現驅動了一個卵子發生信號通路的基本信號通路框架,也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系統性分析的思路。為了鑑定出參與到卵子命運決定過程中的轉錄因子,作者們利用體外的培養的mPGCLCs細胞系統通過RNA-seq技術,篩選到了響應BMP並上調的一些轉錄因子。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SN2019:在活小鼠中首次鑑定出壽命高達90天的神經幹細胞
    在一項未正式公開的研究中,瑞士蘇黎世大學神經科學家Gregor Pilz觀察到神經幹細胞在年輕的活體小鼠的大腦中變成了神經元,這一壯舉在不久前還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他的最新實驗表明小鼠的大腦中還有另一群自我更新的神經幹細胞,其中的一些神經幹細胞的壽命比他之前記錄的首批神經幹細胞的壽命要長。
  • Sci Adv| 神經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因子Filia
    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和胚胎幹細胞比較,組織幹細胞僅具備組織特異的發育潛能。但兩類幹細胞是否在基因組穩定性維持上存在一些共同調控機制?功能研究發現,Filia調控海馬NSPCs的基因組穩定。海馬區Filia缺失後,產生嚴重的DNA雙鏈斷裂及異常的神經發生。行為學實驗進一步表明,海馬相關的神經功能受損,小鼠表現出學習和空間記憶能力下降、焦慮。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
  • 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獲揭示
    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5:02:18 近日,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Thorsten R.
  •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5:18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Jonas Frisén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Science Advances》:單向旋轉分子馬達與吸附蛋白的動態交互作用決定間充質幹細胞的命運
    利用分子運動來介導吸附的蛋白質層,可以最終指導人類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MSCs)的命運。當光碟機動的分子馬達嫁接到吸附蛋白預處理的hBM-MSCs上後,旋轉運動可調控其向成骨細胞分化,而沒有旋轉時細胞則不表現出這樣的分化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