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揭示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20-11-23 生物谷

2018年9月18日/

生物谷

BIOON/---在病原體感染身體後,免疫系統會發生一系列顯著的且非常複雜的事件。一些稱為淋巴細胞的免疫細胞遷移到感染部位;其他的免疫細胞遷移到抗體能夠開始產生的淋巴結區域。通過細胞間接觸和信號分子釋放,大量的信號轉導在免疫細胞中發生著。這些免疫反應的目標是破壞病原體和修復組織損傷。

在免疫反應期間,許多免疫細胞經歷成熟而變成功能增強的細胞,從而使得它們能夠以特定方式對特定類型的病原體作出反應。這被稱為「效應細胞分化(effector cell differentiation)」。

對一種稱為濾泡輔助性T細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的免疫細胞而言,了解這種效應細胞分化機制可能是產生更好疫苗、幫助臨床醫生抵抗難以消滅的病毒、

細菌

或多細胞病原體和理解如何抑制

自身免疫

疾病的關鍵。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一種為產生兩種主要的效應細胞亞群--- Tfh細胞和非Tfh細胞---的命運決定作好準備的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9月1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fferential IL-2 expression defines developmental fates of follicular versus non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o2933。


這兩種類型的細胞均由在淋巴結中表達表面標誌物CD4的初始T細胞(naïve T cell)發育而來。當激活信號指出體內其他部位遭受感染時,這些初始T細胞經誘導後發育成Tfh細胞或三種類型的非Tfh細胞---Th1、Th2或Th17細胞---之一。

Tfh細胞遷移到淋巴結的B細胞區,在那裡它們與B細胞相互作用以產生生發中心;在生發中心,B細胞產生並釋放特異性靶向病原體的高親和力抗體。抗體產生是適應性免疫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僅在感染幾天後開始,或者有時在延遲數周后開始。

另一方面,非Tfh細胞遷移到非淋巴組織中的病原體入侵位點,在那裡它們協調適應性免疫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先天性免疫細胞的功能增強。

在效應細胞分化的早期事件期間,已知一部分活化的CD4+ T細胞開始產生細胞信號轉導因子IL-2。但是科學家們沒有任何標誌物來區分哪些活化的CD4+ T細胞產生IL-2,而且也無法區分哪些活化的CD4+ T細胞會變成Tfh細胞,哪些活化的CD4+ T細胞會變成非Tfh細胞。

當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Casey Weaver實驗室的研究成員對IL-2報告小鼠進行基因改造時,情形發生了變化。這些小鼠具有一個與IL-2基因連接在一起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編碼基因。一旦活化的CD4+ T細胞開始產生IL-2,那麼當暴露於藍光時,它們就會發生綠光。這允許將產生IL-2的CD4+ T細胞和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自動分選為兩組不同的細胞群體。在這些報告小鼠發育成熟之前,Tfh和非Tfh細胞能夠在遭受激活化僅兩到三天後就可加以區分。

通過這些報告小鼠,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博士後研究員Colleen Winstead 博士和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醫學科學家教育項目博士生Daniel DiToro就能夠區分產生IL-2的CD4+ T細胞和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並在遭受活化後數小時內對它們進行分選。

對每組經過分選的CD4+ T細胞進行測試表明它們誘導一系列不同的基因表達。產生IL-2的CD4+ T細胞誘導已知在Tfh細胞發育和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因表達。相反,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誘導非Tfh效應細胞分化特徵性的基因表達。這提示著產生IL-2的CD4+ T細胞命中注定變成Tfh細胞,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命中注定變成非Tfh效應細胞。即使在經過活化的T細胞開始細胞分裂開始之前,這種命運決定似乎在數小時內就被確定。

DiToro、Winstead及其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同事們利用Weaver實驗室通過基因改造產生的第二種報告鼠來證實這種命運決定。

第二個報告基因也與IL-2基因連接在一起,在產生IL-2的CD4+ T細胞表面上產生一種細胞表面標誌物。當利用針對這種細胞表面標誌物的抗體選擇性地移除產生IL-2的CD4+ T細胞時,沒有Tfh細胞產生,因而僅留下非Tfh細胞。

在Weaver的領導下,這些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從而揭示出控制CD4+ T細胞在早期分化為Tfh和非Tfh效應細胞的機制。

他們證實Tfh細胞所佔的百分比與用於活化初始CD4+ T細胞的抗原數量相關,並且這種百分比也與抗原結合到這些初始CD4+ T細胞的抗原受體上的強度相關。IL-2的產生僅限於接受最強T細胞受體信號的初始CD4+ T細胞。

DiToro說,「因此,這取決於活化強度和信號強度。在了解了Tfh細胞的發育過程後,如今我們能夠操縱這些強大的細胞,以便促使B細胞產生高親和力抗體。」

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由命中注定變成Tfh細胞的CD4+ T細胞產生的IL-2 通過上調IL-2受體的一個高親和組分而作用於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這接著誘導分化為非Tfh效應細胞所需的基因表達。因此,IL-2以旁分泌的方式發揮作用,這意味著IL-2以類似激素的方式作用於分泌它的細胞附近的其他細胞。產生IL-2的CD4+ T細胞影響著它們附近的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

在產生IL-2的CD4+ T細胞中上調表達的基因之一是Bcl6,它對Tfh細胞發育很重要。這三種類型的非Tfh細胞(即Th1、Th2和Th17細胞)的發育與Tfh細胞發育同時發生,因此這些研究人員也觀察了它們的命運決定。輔助性T細胞在適應性免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抑制或調節免疫反應。這三種類型的非Tfh細胞對三種不同的病原體群體作出反應: Th1細胞對胞內單細胞病原體、病毒病原體或

細菌

病原體作出反應; Th2細胞對蠕蟲等多細胞生物作出反應;Th17細胞對大腸桿菌等胞外單細胞病原體作出反應。

這些研究人員在旨在促進Th1、Th2或Th17細胞發育的條件下活化初始CD4+ T細胞。他們發現IL-2的產生和Bcl6在這些非Tfh條件下相互反映。他們隨後使用多種體內炎症模型來證實產生IL-2的CD4+ T細胞都發育成Tfh而與炎症模型無關。

這讓這些研究人員對另一種稱為記憶細胞的效應性T細胞細胞(T effector cell)亞群進行了預測。記憶T細胞是之前對病原體感染作出反應的長壽細胞;它們隨後能夠在再次遭受相同病原體感染後快速地增殖,從而產生更快更強的免疫反應。這些研究人員預測,不產生IL-2的CD4+ T細胞命中注定成為效應性記憶T細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而產生IL-2的CD4+ T細胞命中注定成為中樞記憶T細胞(central memory T cell)。中樞記憶T細胞主要存在於淋巴結中;效應性記憶T細胞缺乏歸巢到淋巴結中的能力,它們停留在外周血和組織中。

這些研究人員在結論中寫道,「IL-2作為這些不同效應程序的細胞早期標誌物的用途已在這項研究中得到確立。我們建議這應當為開發出於治療目的調節治療效應性T細胞反應平衡的策略提供依據。」(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Daniel DiToro1,*, Colleen J. Winstead1,*,†, Duy Pham et al. Differential IL-2 expression defines developmental fates of follicular versus non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 Science, 14 Sep 2018, 361(6407):eaao2933, doi:10.1126/science.aao2933.

相關焦點

  • 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獲揭示
    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5:02:18 近日,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Thorsten R.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10-0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儘管該假說提出已久,然而其中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並不清楚。該研究從多個角度證實性結構分化和減數分裂過程的時空偶聯可作為一個關鍵細胞命運決定機制參與性孢子的形成。此外,負責偶聯的調控環路在真菌中十分保守,暗示該環路控制的偶聯可能廣泛負責真菌性孢子的產生。
  • Science:揭示局部的細胞集體行為誘導T細胞記憶機制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細胞命運決定在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運作中起著核心作用。然而,驅動T細胞中的這種行為的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體內和體外觀察到在較高的細胞密度下,祖細胞中樞記憶T細胞(progenitor central memory T cell, pTCM)的分化增加了。
  • ScienceSignaling|單細胞測序揭示記憶CD8+T細胞的早期前體及分子決定
    Early precursors and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tissue-resident memory CD8+T lymphocytes revealed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的研究文章,該研究通過單細胞測序的方法對脾臟中和小腸上皮內淋巴細胞(siIEL)的CD8+T細胞在應答病毒感染的分化過程中的基因表達模式進行檢測,揭示了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線粒體在一段精準的時期內影響神經細胞命運轉換,這段時期在人體內持續的時長是小鼠體內的兩倍。這一開創性發現強調了線粒體意想不到的功能,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為何演化出更大的大腦,以及線粒體缺陷如何導致神經發育疾病。我們的大腦由數十億個極為多樣化的神經元構成。神經元產生於發育中的大腦,當幹細胞停止自我更新,並分化成一種特定類型的神經元時。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單個鳥苷酸決定著HIV RNA基因組的命運
    一項針對HIV病毒結構的新研究揭示出一個有前景的新藥物靶標可用於靶向HIV感染。它發現HIV感染的細胞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讀取這種病毒的遺傳密碼。結果就是被感染的細胞製造出這種病毒RNA的兩種不同形式。
  • ZGLP1是小鼠卵源命運的決定因素
    ZGLP1是小鼠卵源命運的決定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7 10:46:12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Mitinori Saitou及其課題組發現,ZGLP1是小鼠卵源命運的決定因素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Science:新研究揭示未分化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
    這些原始的,未分化的細胞如何選擇他們的最終命運?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問題引起了生物學界的關注。根據6月7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基於對小鼠神經嵴組織的研究,作者表明細胞在「成年之旅」中面臨著多種競爭選擇,並在達到最終目的地之前執行一系列「二元決策」。「一個祖細胞可以成為任意類型的細胞,但這種選擇是如何實現的?」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Science重磅:浙江萬裡學院揭示溫度對於物種性別的控制機制
    TSD機制的解析主要在於解答兩個科學問題:(i)哪個(些)基因啟動未分化性腺向睪丸或卵巢分化?(ii)溫度如何調控這些基因的表達?Charnier團隊前期通過新建立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鑑定了一個啟動中華鱉和紅耳龜雄性性腺分化的關鍵基因Dmrt1。因此,破譯TSD分子機制的關鍵在於解析溫度通過何種機制激活或抑制性腺分化啟動基因的表達?
  • Science:重磅!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t8407。這項研究著重關注一種特定的稱為Parthanatos的「程序化(programmed)」細胞死亡通路。這種通路是神經細胞退化的關鍵驅動因素。它不同於其他已知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比如細胞凋亡和壞死性凋亡(通常由於疾病或損傷導致的細胞死亡)。
  • Science|發現全新的決定內質網應激下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
    Xavier 研究組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目為QRICH1 dictates the outcome of ER stress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proteostasis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結合單細胞轉錄譜的綜合分析與CRISPR篩選的結果發現,QRICH1是UPR中PERK-eIF2a通路的關鍵效應因子,是細胞進入內質網應激終末端的主要決定因素
  • Science:重磅!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
  • 廣州生物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其分子機理研究是細胞生物學發展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 【Science】長生不老不是夢!基因編程黑科技揭秘衰老關鍵機制!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經解開了衰老過程背後的關鍵機制:分離出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的兩種不同路徑,並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基因編程來延長細胞壽命。
  •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然而,人們對這種適應性免疫受到免疫原的物理形式影響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種不同的發生高度糖基化的HIV抗原---一種源自gp120的小蛋白和一種較大的保持穩定的包膜蛋白(Env)三聚體---在以蛋白納米顆粒形式或者以游離形式存在時在初次免疫後的命運。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