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2020-12-06 生物谷

2019年1月9日/

生物谷

BIOON/---免疫系統能夠識別

納米

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

細菌

)並對它們作出反應。

納米

顆粒經輸入淋巴被運送到淋巴組織中,經內化和加工後用於樹突細胞的抗原呈遞,並且通過B細胞受體(BCR)的結合激活B細胞。免疫識別的這些特徵促進人們將

納米

顆粒抗原用於許可的疫苗中,比如HPV疫苗和B肝病毒疫苗,並且在開發新疫苗時促進人們設計納米顆粒形式的免疫原。對HIV病毒而言,來自臨床前動物模型的證據表明相比於單體抗原,納米顆粒HIV免疫原能夠更加高效地激活低親和力的生殖系前體B細胞,促進增強的濾泡輔助T細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誘導和生發中心反應,並且促進誘導中和抗體反應。然而,人們對這種適應性免疫受到免疫原的物理形式影響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種不同的發生高度糖基化的HIV抗原---一種源自gp120的小蛋白和一種較大的保持穩定的包膜蛋白(Env)三聚體---在以蛋白納米顆粒形式或者以游離形式存在時在初次免疫後的命運。不同於單體抗原的是,納米顆粒抗原被快速地運送到濾泡樹突細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FDC)網絡,隨後以依賴於補體、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和免疫原聚糖(immunogen glycan)的形式聚集在生發中心。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2月2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of glycans targets HIV nanoparticle immunogens to germinal centers」。論文通訊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的Darrell J. Irvine和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William R. Schief。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t9120。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發現在缺乏MBL的小鼠中,免疫原不能定位到FDC細胞中或者讓免疫原去糖基化都會顯著地影響抗體反應。

這些研究發現揭示出糖基化的納米顆粒抗原觸發MBL介導的先天免疫識別機制,從而導致它們以依賴於補體的形式轉運到FDC細胞中,並且隨後在體內的生發中心聚集。這種靶向轉運與增強的抗體反應相關聯,這表明調整免疫原糖基化可能是設計未來的納米顆粒疫苗或免疫調節劑的關鍵標準,並且為在抗體事先不存在的情形下免疫原如何定位到FDC細胞中提供了一種解釋。這些結果在HIV疫苗開發的背景下尤其令人關注,這是因為在現存的HIV疫苗開發過程中,緻密的HIV包膜「聚糖屏障(glycan shield)」通常被視為實現高效的抗體反應的障礙。(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alar Tokatlian et al. 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of glycans targets HIV nanoparticle immunogens to germinal centers. Science, 2018, doi:10.1126/science.aat9120.

相關焦點

  • 探尋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
    【3】Current Biology:新研究揭示人體免疫系統發育的機制 【6】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9120 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納米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細菌)並對它們作出反應。
  • 2019年2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6.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9120; doi:10.1126/science.aav9000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納米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細菌)並對它們作出反應。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2019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0.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9120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納米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細菌)並對它們作出反應。納米顆粒經輸入淋巴被運送到淋巴組織中,經內化和加工後用於樹突細胞的抗原呈遞,並且通過B細胞受體(BCR)的結合激活B細胞。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在組織病理學上,AD的特徵是腦中存在細胞外斑塊(Plaques)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s)。斑塊的主要成分為β-澱粉樣蛋白(Aβ)被認為是重要的AD致病因子。Aβ來源於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通過兩種蛋白酶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產生N和C末端Aβ。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 | 小柯機器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然而,莖尖分生組織中幹細胞光譜抗病毒的機制卻並不清楚。
  • Science:成功誘導免疫系統產生關鍵抗體來抵禦HIV的感染
    其中一個問題在於免疫系統,其會將bnAbs視為一種危險並關閉bnAbs的產生過程;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和性抗體需要在其遺傳組成上發生罕見改變,這在重要的B細胞多樣化過程中並不會產生。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蹤了相關突變,隨後他們對一種HIV蛋白進行工程化修飾,靶向作用病毒包膜上V3聚糖區域位點,從而使其能夠優先與攜帶必要突變的抗體相結合。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每個人天生都對癌症免疫?長期被忽視的免疫系統揭示癌症新療法!
    每個人天生都對癌症免疫?長期被忽視的免疫系統揭示癌症新療法!對免疫療法的關注使我們有可能忘記免疫系統的主要作用是監測腫瘤:在我們意識到危險之前消除發展中的疾病。癌症源於逃避了免疫監視的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因此,免疫療法旨在恢復身體的天然抗癌反應。不過,儘管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目前的免疫療法仍然只對少數患者有效。原因是大多數此類療法僅針對免疫系統兩個方面的其中之一:適應性反應,而不是先天反應。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然而,先天免疫和HIV/SIV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不佳。該研究發現Vpx是一種新的先天免疫活化抑制劑,它與刺痛的標誌體結合併幹擾NF-κB的核轉位和先天免疫基因的誘導,表明HIV/SIV對先天免疫的抑制可能是關鍵的致病因素,使其成為幹預的有希望的靶點。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該論文建立了地基模擬微重力下先天性免疫研究的動物模型,揭示了TRIM25介導的正反饋免疫調節環路受阻是模擬微重力下先天免疫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該期刊2021年第一期的封面。研究人員利用NASA開發的旋轉細胞培養系統(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模擬微重力生物效應,結合遺傳背景清晰、與人類免疫系統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斑馬魚模型,開展地基模擬微重力免疫學在體研究。
  •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免疫系統檢測和應對HIV感染新機制
    一小部分的HIV可以在免疫細胞中潛伏數年,因此,如果患者停止服用ART藥物,那麼潛伏的HIV就會脫離潛伏狀態並重新感染患者。如今,隨著第一批開始接受ART藥物治療的人進入中年或老年,醫生們正觀察到由較低的循環HIV水平導致的炎症引起的副作用。這是開發出治癒這種疾病的另一個原因。圖片來自挪威科技大學分子炎症研究中心。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琥珀醯化普遍存在於生物中,廣泛的參與代謝調節、表觀調控、信號傳導等眾多生物學過程,特別是中心代謝和中間代謝的很多代謝酶都存在琥珀醯化修飾。琥珀醯化修飾水平異常與包括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代謝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炎症等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破解巨噬細胞中炎性體組裝和激活的部位和分子機制,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密西根大學、麻薩諸塞大學、中國中南大學、挪威科技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成像,輔以細胞和小鼠中的藥物抑制和靶向剔除,可視化觀察炎性體組裝。
  • ...蘇士成/高志良/許小丁合作揭示線粒體定位circRNA調控肝臟免疫...
    該研究揭示了線粒體定位的circRNA在代謝性炎症中發揮重要功能,並且率先構建靶向線粒體circRNA的納米遞送系統,實現在體內外幹預線粒體定位circRNA,為靶向線粒體信號治療代謝性免疫疾病提供新思路。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近日,致力於開發獨特的非基因工程T細胞免疫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Neximmune宣布,已經與世界著名的癌症等疾病獨立研究和治療中心City of Hope(希望之城)籤署了一項有關其人工免疫調節(AIM)納米粒子技術的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