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2021-02-26 iNature


先天免疫是宿主防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抑制先天免疫應答對於所有病毒的存活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先天免疫和HIV/SIV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不佳。

2019年10月28號,浙江大學醫學院於曉方團隊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IV-2/SIV Vpx targets a novel functional domain of STING to selectively inhibit cGAS–STING-mediated NF-κB signall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Vpx是一種新的先天免疫活化抑制劑,它與刺痛的標誌體結合併幹擾NF-κB的核轉位和先天免疫基因的誘導,表明HIV/SIV對先天免疫的抑制可能是關鍵的致病因素,使其成為幹預的有希望的靶點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2(HIV-2)和某些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系編碼病毒相關蛋白Vpx ,這是病毒在巨噬細胞、原代CD4 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中複製所必需的。眾所周知,VPX的一項功能是增強逆轉錄過程中病毒DNA的積累.VPX劫持crl 4-dcaf 1 e3泛素連接酶,引發無菌alpha基序和含HD域的蛋白1(SAMHD1)的降解的降解,從而促進病毒在巨噬細胞中的感染。SAMHD 1是唯一已知的人類dNTPase。在沒有VPX的情況下,SAMHD 1降低細胞內dNTP水平以限制病毒反轉錄。

SAMHD1還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發育、內源性逆轉座子的調節、抗不同病毒的抗病毒活性以及DNA複製和DNA損傷的修復相關。SAMHD1耗盡觸發I型幹擾素生產,I型幹擾素是HIV/SIV27–31的有效抑制劑。在沒有SAMHD1的情況下,DNA複製叉產生DNA片段並觸發由環狀GMPAMP合酶(cGAS)介導的DNA感測途徑和幹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這導致包括幹擾素產生在內的固有免疫應答的激活。編碼HIV / SIV Vpx的病毒是否可以通過消耗SAMHD1而限制先天免疫激活來感染靶細胞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cGAS–STING介導的NF-κB信號由Vpx. cGAMP拮抗

在這裡,研究人員發現VPX是一種新的先天免疫活化抑制劑,它與刺痛的標誌體結合併幹擾NF-κB的核轉位和先天免疫基因的誘導。VPX的這種新功能可能與其在介導抗病毒因子SAMHD1降解中的作用分離,並且在不同的HIV-2/SIVVPX中保守。Vpx選擇性抑制cGAS–STING介導的核因子κB信號傳導。此外,VPX和VPR對Cgas-Sting活性具有互補的活性。由於SIVMAC缺乏VPX和VPR均低於VPR或VPX的SIV,因此,HIV/SIV對先天免疫的抑制可能是關鍵的致病因素,使其成為幹預的有希望的靶點。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19-0585-4

END—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在RNA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CCDC50缺乏會減少RIG-I / MDA5的自噬降解並促進I型IFN反應,從而導致病毒抵抗力增強和存活率提高。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浙江大學馮新華組揭示Smad7非依賴TGF-β通路調控幹細胞多能性新機制
    9月5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員馮新華教授課題組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mad7 enables STAT3 activation and promotes pluripotency independent of TGF-β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揭示了Smad7能夠通過TGF-β非依賴的方式與STAT3信號相互作用來調控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與分化,有力的拓展了Smad7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2020年4月17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漢研究團隊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SIRT5通過琥珀醯化修飾抑制細胞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並闡明了其分子機制。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GSMs特異地抑制Aβ42產生而不影響其他位點和底物切割, 已經成為AD藥物開發有前途的策略之一。通過使用E2012 BPyne GSM探針,鑑定出了調節蛋白——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IFITM3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可作為先天免疫應答中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和寨卡病毒。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作為該領域目前最具有研究和應用前景的 PD-1/PD-L1 抑制劑,在治療前列腺癌上卻遇到了挑戰,尚難獲成功。因此,如何把前列腺癌這類對免疫治療無強烈反應 的「冷」腫瘤變「熱」,從而改善以 PD-1/PD-L1 抑制劑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或是通過發現新的治療靶點、採用聯合用藥而實現增強免疫治療將是未來晚期前 列腺癌治療的方向之一。
  • Nature: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漫長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2020年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Feeding induces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 的研究論文。
  • 夏總平: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的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生物學基礎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夏總平教授參加了此次大會,並作了題為"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的信號轉導通路和細胞生物學基礎"的精彩報告。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在集體抗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中很重要。NF-kB信號轉導通路在介導這個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研究者發現腫瘤上清中PGE2可通過PKA-CREB軸進一步抑制MDSC中的RIPK3,並促進Arg-1的表達。而RIPK3的下調導致MDSC分泌更多PGE2,進而形成RIPK3-PGE2環路,免疫抑制功能進一步增強。實際上,這個調控環路也存在腫瘤細胞內。在小鼠結腸癌細胞株CT-26中,研究者發現PGE2也可以激活CAMP-CREB信號通路,抑制RIPK3的表達和活化。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受限於載人航天研究樣本量少、成本高,以及地基模擬微重力免疫學研究的動物模型缺乏,現階段對於微重力造成的先天性免疫功能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其中蘊含的深層次的分子調控機理尚不明晰,基礎理論網絡體系仍然缺乏,發展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進程緩慢,不利於未來執行長期載人航天任務的順利開展。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模式識別受體(PPRs)在腸道上皮的各類細胞中廣泛表達,識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啟動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複製並清除被感染的細胞,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LUBAC/OTULIN廣泛參與NF-kB、IFN、NLRP3、TRIM25等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調控,但是具體的機制還未知。線性泛素化修飾的生物學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NF-κB介導的免疫反應和細胞死亡等相關通路中,已經鑑定的線性泛素化修飾的底物僅有NEMO、 IRF3、ASC和TRIM25幾個。
  • 廈大科研團隊在《Nature》雜誌發文!
    細胞死亡在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天然免疫應答過程中的重要機制。被感染細胞的死亡對病原體感染的抑制是通過多個途徑實現的:一方面,被感染細胞的死亡會使得病原體失去複製場所,直接暴露於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進而被這些免疫細胞識別並清除【5,6】;另一方面,被感染細胞的死亡伴隨著細胞內容物的分泌與釋放,會誘發局部免疫炎症反應,在招募炎性細胞的同時,參與激活並調控獲得性免疫應答【6-10】。
  • 矛與盾之爭---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醯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景傑編者按: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病原菌並啟動抗病基因的表達,但是在進化過程中,病原菌會演化出新的機制來逃避寄主免疫系統的監控。病原菌侵染常常會導致作物絕收,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這項工作由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和董莎萌課題組合作完成,他們發現大豆疫黴菌入侵大豆後,釋放的效應子PsAvh23和乙醯化酶複合體SAGA的ADA2亞基結合後,通過幹擾GCN5催化亞基乙醯化組蛋白H3K9而抑制抗病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大豆被該菌感染。該研究揭示病原菌通過影響植物組蛋白乙醯化修飾而逃避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防禦,為抗病植物的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線粒體泛素連接酶MARCH5能夠特異性調控TLR7信號通路,首次將線粒體與TLR信號通路聯繫起來,揭示了線粒體在固有免疫促炎症反應調節中的關鍵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RIG-I信號通路介導的抗病毒反應中,線粒體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信號通路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特定的線粒體組分參與才能夠實現;TLR和RIG-I共用一部分下遊信號通路,但並不清楚線粒體在TLR下遊信號通路調節中是否具有功能。通過對線粒體蛋白進行大規模篩選,課題組石賀欣、劉星等發現,泛素連接酶MARCH5可能調控固有免疫反應TLR7信號通路。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2018年3月13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經典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研究組題為「C9orf140, a novel Axin1-interacting protein, mediates the negative feedback loop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研究團隊在人腸道病毒調控NF-kB信號通路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多種人腸道病毒(包括EV71,CVB3,IKKb磷酸化和NF-kB活化中起著關鍵作用     天然免疫信號通路,是清除入侵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NF-kB信號通路作為一種經典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姚永剛團隊研究發現,樹鼩基因組中天然缺失了重要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PNAS 2016);位於天然免疫上遊的接頭蛋白STING在樹鼩細胞中存在兩種不同大小的異構體,分別調節抗DNA病毒和抗RNA病毒反應(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a);位於線粒體的接頭蛋白MAVS可被C型肝炎病毒編碼的絲氨酸蛋白激酶NS3/4A切割,進而抑制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