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2021-02-13 生物世界
Frontiers 總部位於瑞士,是全球領先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出版商,致力於使科學在全球範圍內更加開放,歡迎掃描上方二維碼,了解更多期刊&徵稿信息。

人體可以從肉、蛋等食物中攝取膽固醇,但是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的情況下,人體膽固醇主要依賴自身合成。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漫長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

2020年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Feeding induces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 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進食通過mTORC1—USP20—HMGCR信號軸誘導膽固醇合成,並暗示USP20抑制劑可用於降低膽固醇水平,以治療包括高脂血症、肝脂肪變性肥胖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


研究團隊首先發現進食後,相對於其它膽固醇合成酶,僅HMGCR蛋白量顯著增加,並且蛋白翻譯後修飾在其中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他們利用巧妙設計的體外生化反應,發現新的調控因子USP20,並鑑定出新的功能性磷酸化修飾位點。

在生理方面,發現進食後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和胰島素作為信號,激活mTORC1,後者磷酸化USP20而穩定HMGCR,上調膽固醇合成,從而將吸收的葡萄糖等營養物質轉變為膽固醇。

在病理和藥物研發方面,長期高糖高脂飲食誘導USP20磷酸化增多,穩定HMGCR蛋白而升高膽固醇,是引起代謝性疾病的原因,相反抑制USP20可促使HMGCR降解,脂質合成減少,同時迫使琥珀酸生成增多,誘導產熱。

進食後胰島素和葡萄糖通過mTORC1-USP20-HMGCR通路上調膽固醇合成

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蘆小藝博士生、史熊杰副教授、胡傲博士生和王菊瓊博士生,宋保亮教授為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28-y

 微信加群  

生物世界始終致力於報導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最前沿、最重要、最有趣的研究進展,目前全網已有40萬+學者關注,月閱讀量1000萬+。

為促進前沿研究的傳播和交流,我們組建了多個專業交流群,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添加小編微信進群,由於申請人數較多,添加微信時請備註: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還請註明。

在看,傳遞你的品味

相關焦點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Nature》發文 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北京時間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湖北日報訊 (記者文俊、通訊員吳江龍)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自然》發文,帶來降低膽固醇的新思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發表了一篇有關膽固醇代謝的研究,通訊作者為武漢大學的宋保亮教授(2018年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得主)。
  • 研究人員發現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保亮課題組等在《自然》上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規律,並為治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膽固醇是細胞膜的關鍵組成成分,但濃度過高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人體可以從肉、蛋等食物中攝取膽固醇,然而,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的情況下,膽固醇主要依賴自身合成。
  • 我國專家《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生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這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為人知。宋保亮課題組研究發現,膽固醇合成途徑中的限速酶--羥甲基戊二醯輔酶A還原酶(HMGCR)在進食後顯著上調。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圖片來源:科學網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保亮課題組在
  • USP20點突變小鼠助力代謝疾病研究,榮登Nature
    在哺乳動物中,進食後膽固醇的生物合成增加,並且在禁食條件下受到抑制。但是,在空腹-進食過渡期膽固醇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發表了題為「Feeding induces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的文章,揭示了進食後膽固醇合成的調控機制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但對我們團隊來說,由於承擔的任務基本都在科研『無人區』,鮮有現成的理論或者工具。這就要求團隊成員思考別人沒解決的問題,要學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宋保亮說。為此,團隊大膽猜測,是否存在一種新的膽固醇調控基因?帶著這樣的疑問,團隊與新疆醫科大學馬依彤教授合作,發現了一個家族性低膽固醇的哈薩克族家系,這個家族中的一些成員血脂明顯低於正常人,但他們卻很健康。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   6月12日,《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伯良研究組與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 揭示新奧秘 提供新思路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小麥抗赤黴基因Fhb7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和「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聚焦國計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熱點問題。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自2015年起開展「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年。
  • 宋保亮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糖脂代謝」長篇英文綜述
    該綜述由武漢大學宋保亮教授牽頭組織,邀請清華大學陳立功教授、北京大學陳曉偉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勳研究員、武漢大學王琰教授和清華大學王一國教授共同撰寫完成。膽固醇雖然不產生ATP,但它作為體內含量最為豐富的類固醇分子,是細胞膜的基本組分,也是氧化甾醇、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的合成前體。糖代謝和脂質(包括膽固醇)代謝緊密相關,並且在多水平受精密調控。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而足細胞內脂質蓄積與循環中脂質含量並無直接關係,重要的是足細胞自身可表達多種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糖尿病可引起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通過影響脂質的合成、攝取、分解、流出等過程直接調節足細胞區域內脂質代謝穩態,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因此,深入探討足細胞內脂質代謝穩態的調控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靶點糾正脂質代謝失衡,減輕足細胞功能紊亂,對於防治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