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表明USP20介導的HMGCR去泛素化是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關鍵因素。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進食後血液中顯著升高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協同激活mTORC1激酶,後者在S132和S134位點上磷酸化修飾USP20蛋白。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文俊、通訊員吳江龍)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的規律,並為治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論文題為《進食通過mTORC1-USP20-HMGCR通路誘導膽固醇合成》。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蘆小藝、副教授史熊杰、博士研究生胡傲和王菊瓊為共同第一作者,宋保亮為通訊作者。
-
我國專家《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生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的規律,並為治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
-
Nature: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人體可以從肉、蛋等食物中攝取膽固醇,但是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的情況下,人體膽固醇主要依賴自身合成。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漫長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Nature》發文 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北京時間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膽固醇合成代謝的調控
人體每天從膳食中攝入膽固醇,自身也在不斷合成。這些膽固醇主要用於膽汁酸的合成,其次為類固醇激素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控制自身合成速率,使其與攝入和消耗達成三方平衡,保證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穩定在150-200 mg / dL範圍內。HMGR(HMG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所以它的活性和數量調控是膽固醇合成調控的主要手段。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研究解析真菌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途徑及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真菌中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闡明其合成途徑及調控機制,對創製果實採後棒麴黴素防控技術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組長期從事果實採後病理學研究。研究團隊前期從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中鑑定到一個含有15個基因的棒麴黴素合成基因簇,證明了該簇中基因對棒麴黴素合成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棒麴黴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並發現響應環境pH信號的轉錄因子PePacC能通過調控該基因簇中基因表達控制棒麴黴素合成。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目前對於這個複雜過程的認知尚有許多空白,亟需研究人員去填補。 為了深入研究流感病毒聚合酶合成RNA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與不同RNA啟動子結合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
-
Cell Metab:新研究發現膽固醇轉運調控關鍵分子 或與女性不孕有關
同時,膽固醇還是合成類固醇和激素的重要原料,其中包括那些刺激青春期進行和促進懷孕過程的激素。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種能夠調節膽固醇向激素方向合成的調節因子,在與生殖有關的組織中(如卵巢)發揮重要調節作用,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上。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科學網3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研究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機制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miRNA生物合成分子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研究,曾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蔬菜作物白菜中識別出miRNA基因的天然反義轉錄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新發表的論文首次報導miR398基因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R398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研究結果為學界深入探究生物體內基因沉默和表達調控機制,在實踐中通過miRNA和天然反義轉錄本改良作物重要農藝性狀提供科學依據
-
【新發現】冷泉港實驗室研究:阻止膽固醇的儲存,可阻止胰腺癌細胞...
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研究發現,阻止胰腺癌細胞膽固醇的儲存,便可阻止胰腺癌細胞的生長。 膽固醇又稱膽甾醇,是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成細胞膜,而且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以及甾體激素的原料。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enhances ParB–DNA interactions affecting chromosome segregation in 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
-
研究揭示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的表觀調控機制
國際植物學著名刊物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學家,IF:7.3)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羅克明教授研究組題為「MicroRNA6443-mediated regulation of FERULATE 5-HYDROXYLASE gene alters lignin osition and enhances saccharification in Populus tomentosa(miR6443通過調控阿魏酸
-
科學網—解析豬松果體褪黑素合成的調控機制
本報訊 松果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褪黑素能調控相關時鐘基因的表達進而調節生物節律。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培育高細胞壁品質玉米和能源草的研發。通過特色資源篩選、突變體鑑定和木質素基因工程調控等工作,獲得了多個細胞壁降解效率高且具有潛在商業化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其中,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1-6)是一類著名的木質素積累改變的種質資源,從發現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
-
研究發現Hippo通路成員MOB1調控茉莉酸及植物發育的機制
Hippo信號通路在調控動物細胞分裂、器官大小和腫瘤發生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當前動物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植物中相關研究還比較少。MOB1是該通路的核心成員,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高度保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程佑發研究組前期發現擬南芥MOB1A在生長素介導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ui et al., 2016, PLoS Genetics)。為了進一步揭示擬南芥MOB1基因家族的作用,研究人員採用了遺傳學、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手段,發現MOB1A與MOB1B在體內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和蛋白亞細胞定位。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Cholesterol and fatty acids regulate cysteine ubiquitination of ACAT2 through competitive oxidation(《膽固醇和脂肪酸通過競爭性氧化調控ACAT2蛋白半胱氨酸的泛素化》),該工作揭示了細胞適應脂質過度累積引起活性氧增多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