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合成代謝的調控

2020-10-18 李老師談生化

人體每天從膳食中攝入膽固醇,自身也在不斷合成。這些膽固醇主要用於膽汁酸的合成,其次為類固醇激素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控制自身合成速率,使其與攝入和消耗達成三方平衡,保證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穩定在150-200 mg / dL範圍內。

HMGR(HMG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所以它的活性和數量調控是膽固醇合成調控的主要手段。酶活性調控主要是可逆磷酸化修飾和膽固醇的反饋抑制,數量調控主要是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REBP)的轉錄調節,以及酶的泛素化降解。

HMGR的結構域及功能。引自Semin Cell Dev Biol. 2018 Sep; 81: 121-128.

HMGR的共價修飾主要是被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失活,而HMGR磷酸酶(PP2A)可將其水解恢復活性。

AMPK本身通過磷酸化激活。負責激活的主要激酶是LKB1(肝激酶B1),其次為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激酶β(CaMKKβ)。負責去磷酸化滅活的還是PP2A。

HMGR的活性調控,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

磷蛋白磷酸酶(PPP)家族包括PP1、PP2A、PP2B(也稱PP3)、PP4-PP7。其中的PP1我們在糖原代謝調控中接觸過。PPP都含有催化亞基(C)和調節亞基(R)。調節亞基一般有多種,負責酶的底物特異性、細胞定位和調控等,可以與催化亞基形成多種組合,從而與多種多樣的激酶互相調節。

蛋白激酶和磷蛋白磷酸酶在有絲分裂期間的相互調節,引自Front Cell Dev Biol. 2018 Mar 22;6:30.

PP2A還需要一種支架亞基,所以是異三聚體。其中支架亞基(最初稱為A亞基,基因為PPP2R1)和催化亞基組成核心酶,再與調節亞基組裝成全酶。理論上說,PP2A通過亞基的組合,可以產生上百種不同全酶,每個都有潛在不同的底物特異性等(Front Cell Dev Biol. 2018 Mar 22;6:30.)。

cAMP途徑也參與HMGR調控。cAMP激活PKA,使PP2A的調節亞基(圖中的PPP2R)磷酸化,導致PP2A釋放,從而防止HMGR去磷酸化而重新激活。

HMGR的合成與降解調控都受膽固醇調控。當膽固醇含量超過正常水平時,HMGR轉錄減少,降解增加。在缺乏固醇的細胞中,HMGR比較穩定,半衰期為10–15小時;而在固醇豐富的細胞中,其半衰期僅有0.5–4小時(J Biol Chem. 2011 Sep 16; 286(37): 32150–32161.)。

哺乳動物HMGR的降解是由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介導的。HMGR通過其N端區域錨定在ER中,該區域橫跨膜八次,並包含一個固醇感應域。所以泛素化過程可被膽固醇加速。泛素化位點是Lys248和Lys89,而前者是多泛素化的主要受體位點(J Biol Chem. 2004 Sep 10; 279(37): 38184-93.)。

HMGR跨膜結構域及泛素化位點。引自Semin Cell Dev Biol. 2018 Sep; 81: 121-128.

這個降解過程現在稱為內質網相關降解(ERAD),由固醇在ER膜中的積累引發的。

HMGR的泛素化降解。引自Semin Cell Dev Biol. 2018 Sep; 81: 121-128.

降解過程需要多種分子參與,包括ER膜蛋白Insig(下文介紹)、香葉基香葉基焦磷酸(GGPP),以及一種轉移酶蛋白UBIAD1(Semin Cell Dev Biol. 2018 Sep; 81: 121-128.)。

UBIAD1與HMGR降解。引自Semin Cell Dev Biol. 2018 Sep; 81: 121-128.

HMGR的轉錄調控涉及到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terol regulated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SREBP)。固醇調節元件(SRE)是一種由8個鹼基構成的模體,SREBP是可以與之結合的轉錄因子。有多種脂代謝相關基因採用這種轉錄調控模式。

人類表達兩種不同的SREBP,稱為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轉錄因子1(SREBF1)和SREBF2。哺乳動物的SREBF1有兩種轉錄本,SREBP-1a和SREBP-1c(也稱為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1,ADD1)。人的SREBP-1a在脾臟和腸道中佔主導地位,而在肝臟、脂肪組織和骨骼肌中以SREBP-1c為主。

SREBP-1a調節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徑中的所有SREBP反應基因。SREBP-1c主要調控脂肪酸合成相關基因,並參與脂肪細胞的分化。SREBP-2在肝臟中調控膽固醇穩態相關基因(固醇生物合成和LDL受體基因等)的表達。

三個SREBPs都被蛋白水解激活,而蛋白水解由細胞中固醇水平控制。全長的SREBP定位於內質網膜中。其C末端結構域(CTD)可與SREBP裂解激活蛋白(SCAP)的C末端區域(WD40重複序列)相互作用。

SCAP的N端結構類似於HMGR,含有固醇感應域(SSD),可以充當膽固醇感受器。當細胞膜中固醇含量超過5%(摩爾比)時,SCAP與膽固醇結合,然後再與Insig蛋白(insulin-induced gene)結合,將整個複合物將保留在ER中。

SREBP的酶解調控。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

Insig編碼基因有兩個,INSIG1INSIG2。前者主要在肝臟表達,後者廣泛表達。除調控SREBP外,Insig蛋白還可激活HMGR的固醇依賴性降解。在ER膜上,氧化固醇可誘導Insig與HMGR相互作用,從而將泛素連接酶gp78募集至HMGR,導致HMGR泛素化並進入蛋白酶體降解。

當固醇不足時,SCAP不與Insig相互作用,SREBP-SCAP複合物就會進入含有COPII的囊泡中,被轉運到高爾基體。然後SREBP依次被位點1蛋白酶(site-1 protease, S1P)和S2P切割,將其N末端具有轉錄因子活性的bHLH結構域釋放到細胞質中。然後,bHLH結構域遷移到細胞核中並二聚化,與轉錄共激活因子形成複合物,從而激活具有SRE基序基因的轉錄。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保亮課題組等在《自然》上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規律,並為治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膽固醇是細胞膜的關鍵組成成分,但濃度過高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人體可以從肉、蛋等食物中攝取膽固醇,然而,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的情況下,膽固醇主要依賴自身合成。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湖北日報訊 (記者文俊、通訊員吳江龍)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我國專家《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生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的規律,並為治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主要研究膽固醇代謝調控與代謝性疾病。他在細胞內膽固醇運輸、人體膽固醇代謝穩態調控和膽固醇代謝新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創成果:1)闡明一個膽固醇合成的負反饋調控通路與人體膽固醇吸收的分子通路,奠定了當前學術界對這兩個代謝途徑的認識;2)發現由過氧化物酶體膜接觸介導的膽固醇運輸新途徑,證明膜接觸是主要的運輸方式,並決定脂質在細胞內的精確分布;3)鑑定蛋白質膽固醇共價修飾新類型,顛覆了長期認為Hedgehog 是唯一膽固醇修飾蛋白的認識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Nature》發文 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北京時間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Nature: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漫長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在內的代謝疾病。研究團隊首先發現進食後,相對於其它膽固醇合成酶,僅HMGCR蛋白量顯著增加,並且蛋白翻譯後修飾在其中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他們利用巧妙設計的體外生化反應,發現新的調控因子USP20,並鑑定出新的功能性磷酸化修飾位點。
  • 膽固醇代謝與小G蛋白的異戊二烯化修飾
    被運輸到細胞質中的乙醯輔酶A,除合成脂肪酸外,還可用於合成膽固醇。大多數乙醯乙醯輔酶A由ACAT2合成,但酮體也可作為一種來源。細胞質中的乙醯乙醯輔酶A合酶(AACS)可催化乙醯乙酸生成乙醯乙醯輔酶A。HMG-CoA被內質網中的HMG-CoA還原酶(HMGR)轉化為二羥甲基戊酸(mevalonate,MVA)。這個反應消耗兩摩爾NADPH,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步驟。HMGR的編碼基因是HMGCR,受到嚴密調控。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伯良研究組與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Cholesterol and fatty acids regulate cysteine ubiquitination of ACAT2 through competitive oxidation(《膽固醇和脂肪酸通過競爭性氧化調控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該研究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轉錄因子是先天免疫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科學網3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
  • 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自然》發文,帶來降低膽固醇的新思路
    論文摘要指出,這項研究揭示了調控膽固醇自身合成的一條意外途徑,並提出了潛在的降脂藥物,有望用於治療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和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 「人體必須的膽固醇主要由身體自行合成,理論上健康人無需攝入外源性膽固醇也可滿足新陳代謝需求。」
  • 亮氨酸tRNA合成酶1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調控亮氨酸代謝
    亮氨酸tRNA合成酶1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調控亮氨酸代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2:40:02 亮氨酸tRNA合成酶1(LARS1)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調控亮氨酸代謝,這一成果由韓國國立首爾大學Sunghoon
  • 脂肪酸的合成代謝
    當機體有充足的還原力(NADPH)和結構單元(比如二碳和三碳分子),就會加速合成代謝,用於生長和儲存。三碳片段合成糖、脂、蛋白或核酸都可以,但人體中的二碳片段(乙醯輔酶A)只能用來合成脂類,主要是酮體、脂肪酸和膽固醇。不論來自糖還是脂,乙醯輔酶A都是在線粒體中形成的,要合成脂肪酸或膽固醇都必須進入細胞質。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而足細胞內脂質蓄積與循環中脂質含量並無直接關係,重要的是足細胞自身可表達多種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糖尿病可引起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通過影響脂質的合成、攝取、分解、流出等過程直接調節足細胞區域內脂質代謝穩態,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因此,深入探討足細胞內脂質代謝穩態的調控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靶點糾正脂質代謝失衡,減輕足細胞功能紊亂,對於防治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發起並主辦的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於7月5日至7日在武漢召開。植物的次生物質在維護植物自身的生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抗逆,抗病等,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大多數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作用的有效成分,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MYC2轉錄因子受赤黴素GA和茉莉酸JA信號的協同調控。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此外,一些萜類化合物還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抗癌藥物紫杉醇、抗瘧藥物青蒿素,同時還可作為化妝品、香料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原料。 轉錄因子對植物的發育、生長和代謝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USP20點突變小鼠助力代謝疾病研究,榮登Nature
    在哺乳動物中,進食後膽固醇的生物合成增加,並且在禁食條件下受到抑制。但是,在空腹-進食過渡期膽固醇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然知之甚少。上發表了題為「Feeding induces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的文章,揭示了進食後膽固醇合成的調控機制
  • 宋保亮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糖脂代謝」長篇英文綜述
    全文39頁,3萬7千餘字,包含9幅示意圖,全面系統地總結了糖脂代謝領域的最新重要研究進展,充分分析展望了研究前景。葡萄糖和脂質是細胞和機體重要的能量和物質來源。膽固醇雖然不產生ATP,但它作為體內含量最為豐富的類固醇分子,是細胞膜的基本組分,也是氧化甾醇、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的合成前體。糖代謝和脂質(包括膽固醇)代謝緊密相關,並且在多水平受精密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