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的合成代謝

2020-10-18 lcy1971

當機體有充足的還原力(NADPH)和結構單元(比如二碳和三碳分子),就會加速合成代謝,用於生長和儲存。三碳片段合成糖、脂、蛋白或核酸都可以,但人體中的二碳片段(乙醯輔酶A)只能用來合成脂類,主要是酮體、脂肪酸和膽固醇。

不論來自糖還是脂,乙醯輔酶A都是在線粒體中形成的,要合成脂肪酸或膽固醇都必須進入細胞質。乙醯輔酶A不能透過線粒體膜,要先與草醯乙酸合成檸檬酸,再通過檸檬酸轉運蛋白(SLC25A1)進入細胞質。

檸檬酸在細胞質中被檸檬酸裂解酶催化,裂解為乙醯輔酶A和草醯乙酸,後者被蘋果酸脫氫酶還原成蘋果酸,再由蘋果酸酶氧化脫羧生成丙酮酸和NADPH。丙酮酸通過線粒體內膜需要的線粒體丙酮酸載體(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複合物,是由MPC1MPC2基因編碼的異四聚體。丙酮酸進入線粒體後再羧化生成草醯乙酸,構成一個循環。

乙醯輔酶A進入細胞質的轉運過程,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

乙醯輔酶A以丙二酸單醯輔酶A的形式參加合成。乙醯輔酶A與碳酸氫根、ATP反應,羧化生成丙二酸單醯輔酶A,由乙醯輔酶A羧化酶(ACC)催化。此反應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步驟,被檸檬酸別構激活,受軟脂醯輔酶A抑制。

ACC有兩種亞型,即ACC1和ACC2。前者定位於細胞質中,生成的丙二醯-CoA用於脂肪酸合成。ACC2則定位於線粒體的胞質表面,產物用於抑制肉鹼棕櫚醯轉移酶1(CPT1),以減少脂肪酸氧化。不過在ACC1缺乏的肝細胞中,ACC2可以起補償作用,為脂肪酸合成提供底物。

脂肪酸的合成反應由脂肪酸合酶(FAS)催化。原核生物的FAS是7種蛋白構成的多酶體系,而哺乳動物的FAS將所有活性集中在一個單肽鏈的多功能蛋白上,分子量高達270 KD。原核生物的醯基載體蛋白(ACP)也變成了FAS肽鏈中的一個結構域,不過大家還是經常稱之為ACP。

脂肪酸合成的反應機制類似於氧化途徑的逆轉,每一輪在羧基端添加兩個碳原子。不過在具體細節上有很多不同,包括細胞定位、醯基載體、二碳單位、酶、輔酶、羥脂醯構型、對碳酸氫根和檸檬酸的需求、能量變化等八處差異。

脂肪酸合成過程,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

反應起始的二碳片段是乙醯輔酶A,每一輪加入一個丙二酸單醯輔酶A。因為羧化時添加的羧基又變成CO2放出,所以碳酸氫根只是推動反應進行,並未摻入脂肪酸中。然後經過還原、脫水、再還原,得到飽和羧酸。這樣7次循環後生成軟脂醯ACP,因為β-酮脂醯ACP合成酶最多只能接受14碳的醯基,所以FAS只能合成到軟脂酸(棕櫚酸)。

軟脂醯ACP可被硫酯酶水解,或轉移到輔酶A上,也可直接用於合成磷脂酸等物質。如果需要更長鏈的脂肪酸,就需要其它專門負責將碳鏈延長的酶系。

負責脂肪酸延長的有兩個途徑,內質網途徑和線粒體途徑。在人體中,後者是次要途徑,位於線粒體基質中,可催化短鏈延長。基本是β-氧化的逆轉,但氫供體都是NADPH。

內質網途徑是主要途徑,與脂肪酸合成相似,但以輔酶A代替ACP。該途徑的第一步由3-酮脂醯-CoA合酶催化丙二醯-CoA與脂醯-CoA縮合。人類有七個不同的編碼基因,稱為ELOVL1-ELOVL7。這7種酶有不同的底物專一性和組織分布,例如ELOVL1催化18-26碳飽和脂肪酸,ELOVL2可延長20-22碳的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對花生四烯酸活性最高。

內質網中還有去飽和酶,用於生成不飽和脂肪酸。哺乳動物有3種脂醯-CoA去飽和酶,分別在C5、C6或C9處引入雙鍵,稱為Δ 5 -亞麻醯基輔酶A去飽和酶(D5D),Δ 6 -亞油醯基輔酶A去飽和酶(D6D),和Δ 9-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SCD)。

其中D5D和D6D與延長酶系協同作用,可以用兩個前體合成各種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所以理論上說,必需脂肪酸僅攝入亞油酸和亞麻酸即可。但因為α-亞麻酸向EPA和DHA的轉化率很低,所以從飲食中攝入EPA和DHA還是有益的(Front Nutr. 2019 Sep 6;6:144.)。

脂肪酸在內質網中的延長和去飽和

SCD是催化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合成的限速酶。最主要的MUFA是油酸(18:1)和棕櫚油酸(16:1),因為膜磷脂、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酯中的MUFA主要就是這兩種。這些脂類中飽和脂肪酸與MUFA的比例對正常細胞功能至關重要,該比例的改變與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關。

SCD1對骨骼肌代謝的影響。引自Curr Opin Lipidol. 2008 Jun;19(3):248-56.

如果MUFA缺乏,會顯著抑制脂類的合成。所以SCD1缺陷小鼠的甘油三酯合成障礙,不僅瘦,而且皮膚也會有缺陷,體溫調節和耐寒能力受損。

相關焦點

  • Nature:破解脂肪酸代謝之謎
    2018年6月21日/生物谷BIOON/---所有身體脂肪的核心組分都是脂肪酸。它們的產生是由乙醯輔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啟動的。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展示了ACC如何組裝成不同的細絲(filament)。
  • 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與脂肪組織重塑
    脂肪酸中儲存了大量能量,但它並不適合大量儲存。它的極性頭和疏水尾構成典型的去汙劑結構,對細胞的穩定有很大威脅。少量脂肪酸可用FABP穩定,大量的就需要生成甘油三酯,儲存在脂滴中。脂肪酸不能直接與甘油反應,而是用脂醯輔酶A與3-磷酸甘油反應,先逐步將1位和2位羥基酯化,再將3位的磷酸水解,最後酯化成甘油三酯。
  • 美研究發現脂肪酸合成酶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
    美國研究人員2日在美國期刊《細胞-代謝》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脂肪酸合成酶的物質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實驗鼠攝入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後生成脂肪時,脂肪酸合成酶會發揮重要作用。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肝臟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增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
  • BBA-Mol Cell Biol L: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OA)、花生四烯酸(AA)、DHA和EPA等是重要的脂類分子,參與生物膜構成、信號傳遞、能量儲存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由多個代謝酶。如去飽和酶(desaturases)、延長酶(elongase)等參與。
  • 第一個控制脂肪酸合成的蛋白質
    Max Planck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Holger Stark和Ashwin Chari團隊花了6年時間刷新了對FAS活性控制的認識,為開發抑制分支桿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活性化合物
  • 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
    合成代謝具有階段性和趨異性。生物分子結構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合成代謝的階段性。首先由簡單的無機分子(CO2、NH3、H2O等)合成生物小分子(單糖、胺基酸、核苷酸等),再用這些構件合成生物大分子,進而組裝成各種生物結構。趨異性是指隨著合成代謝階段的上升,傾向於產生種類更多的產物。合成代謝具有營養依賴性。人類不能從無到有合成所有的生物分子。
  • 膽固醇合成代謝的調控
    人體每天從膳食中攝入膽固醇,自身也在不斷合成。這些膽固醇主要用於膽汁酸的合成,其次為類固醇激素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控制自身合成速率,使其與攝入和消耗達成三方平衡,保證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穩定在150-200 mg / dL範圍內。HMGR(HMG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所以它的活性和數量調控是膽固醇合成調控的主要手段。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中鏈脂肪酸合成硫酯酶的定向設計方面...
    近日,國際代謝工程領域重要學術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guided Reshaping of the Acyl Binding Pocket of 『TesA Thioesterase Enhances Octanoic Acid Production
  • ...美國FDA批准Dojolvi:第一個治療長鏈脂肪酸氧化代謝病(LC-FAOD...
    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Dojolvi(UX007/triheptanoin,三庚酸甘油酯,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口服液體劑),作為熱量和脂肪酸的來源,用於治療經分子檢測證實為長鏈脂肪酸氧化代謝病(LC-FAOD)的兒童和成人患者。
  • ...UX007(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申請上市,治療長鏈脂肪酸氧化代謝病...
    近日,該公司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UX007(triheptanoin,三庚酸甘油酯,即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新藥申請(NDA),用於治療長鏈脂肪酸氧化代謝病(LC-FAOD),這是一組身體無法將長鏈脂肪酸轉化為能量的遺傳性疾病。之前,FDA已授予UX007治療LC-FAOD的罕見兒科疾病資格和快速通道資格。
  • 脂肪酸的轉運與氧化分解
    脂肪酸與轉運蛋白結合後,表觀pKa從水溶液中的4.5升高到7.6,結果大約一半的脂肪酸不帶電荷,從而能夠穿過磷脂雙層。在質膜的內表面,脂肪酸可以與胞質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c)或小窩蛋白1(Caveolin-1)結合。FABPc使脂肪酸保持可溶性,並可以在細胞內運輸到各個細胞區室(細胞器)。
  • 微生物+代謝組 | 微生物-短鏈脂肪酸-宿主軸全面解析
    8.王可鑫等.短鏈脂肪酸介導的宿主腸道免疫調控機制.動物營養學報,2020.9.蒙丹麗等.短鏈脂肪酸在腸道中的生理作用.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2018.10.高景等.瘤胃上皮短鏈脂肪酸的吸收和代謝.動物營養學報,2018.
  • The Plant Cell:發現植物花葯質體中脂肪酸代謝新途徑
    DPW參與的花粉外壁和花葯表皮層合成分子機制的示意圖脂肪醇是一類廣泛地存在於植物、動物、藻類等生物體中的脂類分子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脂肪醇合成的生化分子機制了解甚少。花葯表皮和花粉外壁是植物雄性生殖細胞的重要的保護結構,該結構可保護花粉免受外界環境和病菌等侵害,花粉外壁物質在花粉和柱頭的相互識別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酮體代謝及酮體的多種生理功能
    酮體的合成乙醯乙醯輔酶A再與第三個乙醯輔酶A縮合,就生成β-羥基-β-甲基戊二醯輔酶A(HMG-CoA)。催化的酶是HMG輔酶A合酶,它是酮體合成的限速酶,由HMGCS2基因編碼。酮體被肝外組織吸收後,有兩條代謝途徑。一條是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稱為氧化代謝命運,這是其主要代謝方式;另一條是在細胞質中參加脂合成,稱為非氧化代謝命運。BHB可由BDH1重新氧化生成乙醯乙酸,然後生成乙醯乙醯輔酶A,再通過β-氧化和三羧酸循環提供能量。
  • 科學家建立脂肪酸命運分析新方法
    脂肪酸是線粒體氧化分解的底物,為維持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活化的脂肪酸(脂醯輔酶A)需要通過脂醯肉鹼(acyl-carnitines)轉運系統將脂肪醯基轉移到線粒體基質中進行β-氧化,acyl-carnitines的水平可顯示線粒體輸入和利用相應acyl-CoAs的效率。
  • 研究發現脂肪酸能夠驅動吞噬膜擴張
    研究發現脂肪酸能夠驅動吞噬膜擴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7 15:14:50 德國科隆大學Martin Graef研究組研究發現在自噬過程中,磷脂合成過程中產生的局部脂肪酸驅動吞噬泡的擴張
  • 脂肪細胞外囊泡攜帶酶和脂肪酸,刺激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和重塑
    ,顯示脂肪細胞囊泡通過提供酶和底物刺激黑色素瘤脂肪酸氧化。在肥胖症中,細胞外囊泡的增強作用取決於增加的脂肪酸運輸,而不是與脂肪酸氧化相關的酶。存儲在癌細胞脂質滴中的這些脂肪酸在通過脂肪吞噬釋放時驅動脂肪酸氧化。線粒體活性的這種增加將線粒體重新分配到遷移細胞的膜突起上,這對於在脂肪細胞囊泡存在下增加細胞遷移是必需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關鍵的洞察力,了解細胞外囊泡在脂肪細胞和與肥胖特別相關的腫瘤之間發生的代謝合作中的作用。
  • NADPH對大腸桿菌生產游離脂肪酸的影響
    作者目前是萊斯大學的生物工程教授,主要對代謝工程領域進行研究。研究背景: 脂肪酸作為生物柴油和一些化學品的前體物,其市場需求越來越多。WLK309(PXZ18)與對照ML103(PXZ18)相比,脂肪酸的產量相似,變化不大;WLK310(PXZ18)脂肪酸的產量下降11.7%;。說明在生成NADPH方面,pntAB基因作用更大。WLK311(PXZ18)脂肪酸產量下降88.8%,說明在脂肪酸的合成過程中,NADPH是重要的影響因素,PP途徑不能夠滿足脂肪酸生產過程中的NA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