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代謝組 | 微生物-短鏈脂肪酸-宿主軸全面解析

2021-02-12 邁維代謝MetWare

參考文獻:

1.Jeremy K. Nicholson, et al. Host-Gut Microbiota Metabolic Interactions This copy. Science, 2012.

2.Medha Priyadarshini, et al.Role of Short Chain Fatty Acid Receptors in Intestinal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Compr Physiol,2019.

3.Maayan Levy,et al.Microbiome, metabolites and host immunity.Curr Opin Microbiol.2017.

4.Simon Deusch, et al.News in livestock research — use of Omics-technologies to study the microbiota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farm animals.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5.

5.Jiamiao Hu,et al.Short chain fatty acids in control of energy metabolism.Crit Rev Food Sci Nutr,2018.

6.Miao Yu, et al.Microbiome-Metabolomics Analysis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s of Dietary Starch Type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Colonic Microbiota in Finishing Pig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9.

7.Dallas R Donohoe,et al.The Microbiome and Butyrate Regulate Energy Metabolism and Autophagy in the Mammalian Colon.Cell Metab, 2011.

8.王可鑫等.短鏈脂肪酸介導的宿主腸道免疫調控機制.動物營養學報,2020.

9.蒙丹麗等.短鏈脂肪酸在腸道中的生理作用.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2018.

10.高景等.瘤胃上皮短鏈脂肪酸的吸收和代謝.動物營養學報,2018.

相關焦點

  • 短鏈脂肪酸的模擬人生:如何影響宿主的情緒、認知和行為?
    圖1:腸道微生物-中樞神經系統-外圍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示意圖  其中, 短鏈脂肪酸(SCFAs)作為微生物代謝產物,能夠直接或間接參與微生物群-腸-腦軸的交流 ;加之  因此,知幾未來研究院回顧了近年來有關短鏈脂肪酸介導微生物群-腸-腦軸的高分研究,和大家一起來探討短鏈脂肪酸在心理和神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怎樣的作用,相關的微生物幹預療法又有著怎樣的效果。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  01   什麼是短鏈脂肪酸?
  • 飲食+腸道微生物成就了你的身體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飲食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平衡,但是這如何轉變為對宿主的影響仍然沒有被人們理解。近日,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通過發送作用於組蛋白的代謝物的方式與宿主交流,因此不但影響結腸中的基因轉錄,而且還會影響身體的其他組織。這項研究發表在11月23日的《Molecular Cell》上。
  • 《自然》封面:迄今最大規模最全面的微生物與人類疾病研究數據發布
    這些研究也為iHMP奠定了基礎,它之所以叫做「綜合」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就是不再像第一階段一樣,把重點放在「組成」上,而是探索了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免疫、代謝和分子的動態變化,讓我們對微生物和疾病的關係能夠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 亞洲最大丁酸鹽生產商,新奧農牧致力於打造長、中、短鏈脂肪酸全...
    俗話說「養豬就是養腸道」,影響腸道功能最主要的就是腸道微生物,所以「養腸道就是養微生物」,後腸段厭氧微生物將飼料中未消化的纖維、半纖維、多聚糖等物質分解為短鏈脂肪酸,所以「養微生物的實質就是養短鏈脂肪酸(SCFA)」。
  • 異質微生物群降解木質纖維素產生短鏈脂肪酸
    異質微生物群降解木質纖維素產生短鏈脂肪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7:21:48 瑞士伯爾尼應用科技大學(BFH)Michael H.
  • 脂質營養健康·那些事之一:無抗條件下短鏈脂肪酸在豬的應用
    隨著我國全面「飼料禁抗」的腳步日益臨近,市場上種類繁多的替抗產品百花爭豔、爭奇鬥豔,在這些替抗產品中,中短鏈脂肪酸作為一種高效、無汙染、無殘留的天然保健型飼料添加劑,可顯著改善動物健康狀況,提高抵抗疾病能力、個體生長速度和日糧利用效率,改善屠體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因而受到了越來越多行業內人士的關注。
  • 讀懂微生物的「語言」
    不過,基於傳統工業微生物大腸桿菌的微生物製造離不開誘導劑,誘導劑會在微生物細胞生產得率最高時誘導生產開始。「誘導劑讓微生物『未成年』時不生產,降低了微生物的代謝壓力,但大多數誘導劑成本較高,並且具有一定毒性,給後續純化帶來困難。」吳俊俊表示,「此外,在傳統微生物製造中,微生物宿主自身合成途徑與目標產物合成途徑相互競爭,部分細胞資源還會流向雜蛋白,最終得率不高。」
  • LC-MS代謝組學對阿爾茨海默病腸道微生物資料庫全面研究
    腸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很多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神經發育障礙等)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寄主和共生腸道微生物在食物和異物物質的代謝過程中共同產生大量的代謝物。腸道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功能的不同會對存在於宿主的體液以及組織中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種類和數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今天為大家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在腸道樣本中的文獻案例。,比較兩組樣本之間代謝表型和腸道微生物的差異。結果發現,兩組樣本間表現出獨特的代謝表型和微生物多樣性差異。微生物多樣性與高度堅持健康飲食習慣和身體鍛鍊相呼應,並與一系列不同的微生物衍生代謝物相關。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然而,在腸道菌群中所有數十萬億種微生物中,很難確定哪種微生物對機體健康至關重要,以及如何對調節膳食纖維以達到上述目的。這是因為目前腸道微生物組學中缺少「參考基因組」的存在,而參考基因組對於通過DNA組學技術鑑定微生物種群類別十分關鍵。
  • 微生物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一區頂刊Microbiome
    使用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方法檢測了小鼠PFC中代謝物,發現兩組小鼠之間有顯著差異(圖5a),差異代謝物富集到的代謝通路包括維生素B6代謝途徑,主要因為KO小鼠中該途徑的吡哆胺(PM)和吡哆醛5'-磷酸(PLP)相對豐度降低(圖5b-d)。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本期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為大家提供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研究思路。
  • 腸道微生物常用代謝資料庫簡介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直接與宿主發生相互作用,調控宿主體內的穩態,影響宿主的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甚至上升到神經系統中,與抑鬱密切相關
  • 島津LC/MS/MS短鏈脂肪酸分析方法包的在日發售
    近日LabSolutions LCMS用島津LC/MS/MS短鏈脂肪酸分析方法包的在日本上市 1.Question  想通過LC/MS分析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是否存在一個適用於衍生步驟的合理測定平臺?
  • Microbiome:代謝組學揭示宿主抵抗霍亂弧菌感染的機制
    通過解析CL引起的微生物菌群組成變化及其對宿主霍亂弧菌易感性的影響,揭示了共生代謝產物是宿主抵抗霍亂弧菌感染的關鍵決定因素。16s rRNA:鏈黴素(SM)、萬古黴素(VAN)和克林黴素(CL)三種不同抗生素分別治療8周齡的成年C57BL/6特異性無病原體(SPF)小鼠。治療5天後,收集小鼠糞便。
  • 探秘微生物世界!南農科研團隊解碼並重構微生物群體感應系統
    與傳統生物分子製造方法相比,微生物製造擁有低成本、環境友好、製造效率高、可持續性高等優點。據吳俊俊介紹,目前微生物製造主要用於需求量大的大宗需求品、附加值高的藥物和保健品等,如維生素C,胰島素,有機酸等。   基於傳統工業微生物大腸桿菌的微生物製造離不開誘導劑,誘導劑會在微生物細胞生產得率最高時誘導生產開始。"
  • 南土所褚海燕組綜述微生物組學的技術和方法及其應用
    微生物之間以及微生物與其所處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極為複雜, 通過宏基因組學結合宏轉錄組學以及新一代質譜技術催生下的宏蛋白質組學和宏代謝組學, 人們可以更全面、系統地解析微生物組的結構和功能。應用代謝組學對大量代謝物進行全面分析嚴重依賴於分離技術的發展。代謝組學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核磁共振(NMR)和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其中, GC-MS、LC-MS和NMR是最常用的手段, 能在一次運行中檢測多種代謝物。
  • 宏基因組&代謝組學:兩大組學共同揭示結腸直腸癌中腸道菌群的階段...
    研究結果1.糞便樣本中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特徵為研究 CRC 中宏基因組和代謝組的特徵,根據結腸鏡和組織學檢查結果分為9組,圖1分別對616例宏基因組數據和406例代謝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富含芽孢桿菌屬的受試者具有低豐度的普氏菌,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Megamonas 菌屬(巨單胞菌屬)在118例患者中為高豐度,在 CRC 發展的各個階段顯著升高。
  • 微生物所創新之路——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通過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培養自有人才,不斷創新觀念和推進研究所體制機制的改革實踐,全面提升微生物所的整體自主創新能力。 按照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為了更好地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微生物所大力加強工業微生物與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在原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根據研究所的主要學科領域和發展方向,組建了微生物資源、極端微生物、微生物基因組、能源與工業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微生物代謝工程、分子病毒和分子免疫九個研究中心和一個為科研服務作支撐的技術與信息中心。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腸道微生物是藥物或食品生物利用度的有效調節者◆ ◆ ◆ ◆膳食纖維可直接代謝為生物活性物質,即對提高短鏈脂肪酸水平具有生物效應的物質,短鏈脂肪酸可通過富集短鏈脂肪酸生產者從膳食碳水化合物中獲得。另一方面,基於腸道菌群的功能,膳食纖維還可以通過重塑腸道菌群結構來降低TMA、TMAO和LPS的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