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氨酸tRNA合成酶1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調控亮氨酸代謝

2020-12-04 科學網

亮氨酸tRNA合成酶1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調控亮氨酸代謝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2:40:02

亮氨酸tRNA合成酶1(LARS1)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調控亮氨酸代謝,這一成果由韓國國立首爾大學Sunghoon Kim、Jong Hyun Kim等研究人員合作完成。2019年11月2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為LARS1在葡萄糖依賴的亮氨酸使用控制中的作用提供了證據。在葡萄糖飢餓時,ULK1(Unc-51 like autophagy activating kinase 1)在亮氨酸結合的關鍵殘基處將LARS1磷酸化。磷酸化的LARS1表現出亮氨酸結合減少,這可能抑制蛋白質合成並幫助節省能量。不用於合成代謝過程的亮氨酸可能可用於分解代謝途徑以產生能量。

LARS1介導的亮氨酸利用率變化可能有助於促進缺乏葡萄糖的細胞存活。因此,取決於葡萄糖的可用性,LARS1可以幫助調節亮氨酸是否用於蛋白質合成或能量產生。

據悉,儘管葡萄糖和胺基酸對於能量代謝很重要,但對兩種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卻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Glucose-dependent control of leucine metabolism by leucyl-tRNA synthetase 1

Author: Ina Yoon, Miso Nam, Hoi Kyoung Kim, Hee-Sun Moon, Sungmin Kim, Jayun Jang, Ji Ae Song, Seung Jae Jeong, Sang Bum Kim, Seongmin Cho, YounHa Kim, Jihye Lee, Won Suk Yang, Hee Chan Yoo, Kibum Kim, Min-Sun Kim, Aerin Yang, Kyukwang Cho, Hee-Sung Park, Geum-Sook Hwang, Kwang Yeon Hwang, Jung Min Han, Jong Hyun Kim, Sunghoon Kim

Issue&Volume: 2020/11/28

Abstract: Abstract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glucose and amino acids for energy metabolism,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nutrient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We provide evidence for a role of leucyl-tRNA synthetase 1 (LARS1) in glucose-dependent control of leucine usage. Upon glucose starvation, LARS1 was phosphorylated by Unc-51 like autophagy activating kinase 1 (ULK1) at the residues crucial for leucine-binding. The phosphorylated LARS1 showed decreased leucine-binding, which may inhibit protein synthesis and help save energy. Leucine, not used to anabolic process, may be available to catabolic pathway for energy generation. The LARS1-mediated changes in leucine utilization might help support cell survival deprived of glucose. Thus, dependent on the availability of glucose, LARS1 may help regulate whether leucine is used for protein synthesis or energy production.

DOI: 10.1126/science.aau2753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1/25/science.aau2753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酮體代謝及酮體的多種生理功能
    脂解產生的乙醯輔酶A除了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之外,還可以在肝臟中合成酮體(ketone body)。酮體指乙醯乙酸、β-羥基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物質。酮體主要是在缺乏葡萄糖時作為肝外組織的能源物質。心臟和腎上腺皮質主要以酮體作燃料,骨骼肌也可利用酮體,腦在平時利用葡萄糖,但在飢餓時會將酮體作為主要燃料,將珍貴的葡萄糖留給紅細胞。
  • 膽固醇合成代謝的調控
    人體每天從膳食中攝入膽固醇,自身也在不斷合成。這些膽固醇主要用於膽汁酸的合成,其次為類固醇激素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控制自身合成速率,使其與攝入和消耗達成三方平衡,保證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穩定在150-200 mg / dL範圍內。HMGR(HMG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所以它的活性和數量調控是膽固醇合成調控的主要手段。
  • 上海生科院揭示人類致病菌白色念珠菌亮氨醯-tRNA合成酶的C-末端...
    亮氨醯-tRNA合成酶(LeuRS)催化亮氨酸(Leu)與對應的亮氨酸tRNA(tRNALeu>Candida albicans)中進化出一種嵌合的絲氨酸tRNA[CatRNASer(CAG)],該tRNASer既可以被絲氨醯tRNA合成酶
  • 胺基酸的合成與必需胺基酸(一)
    在20種基本胺基酸中,人類可以合成其中的11種。另外9種胺基酸必需從食物中攝取,所以稱為必需胺基酸,即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蘇氨酸、色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Annu Rev Plant Biol. 2016 Apr 29;67:153-78.)。
  • 骨生物學進展:棕色脂肪通過SLC25A44調控支鏈胺基酸分解代謝控制能量穩態
    支鏈胺基酸(BCAA;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的補充通常有益於能量消耗。但是,循環BCAA水平升高與肥胖和糖尿病有關。這種矛盾的機制仍不清楚。除葡萄糖和脂肪酸外,冷刺激還可以有效增加BAT中線粒體BCAA的攝取和氧化,從而提高循環BCAA的清除率。 上述過程需要棕色脂肪細胞中的線粒體BCAA轉運蛋白SLC25A44。
  • 林聖彩團隊發現感知葡萄糖調控mTORC1的感受器和機制
    責編 | 酶美蛋白質激酶AMPK和mTOR是細胞內代謝調控的關鍵分子【1】。mTORC1是mTOR形成的複合體之一(另一個是mTORC2),在營養物質充分時——包括在富含生長因子、胺基酸和葡萄糖等條件下(如飽食後),它能夠被激活,進而促進一系列合成代謝相關途徑的活化,使細胞開始合成蛋白質、脂質和核苷酸等「building blocks」,並可抑制自噬作用,促進營養物質的儲存【2】。
  • 【生物化學】胺基酸代謝
    、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賴氨酸。胺基酸的一般代謝:⑴脫氨作用:①氧化脫氨:胺基酸先經脫氫生成不穩定的亞胺基酸,然後水解產生α-酮酸和氨,其限速酶為L-穀氨酸脫氫酶。②轉氨反應是指α-胺基酸與α-酮酸在轉氨酶催化下,氨酮二基互換的過程,其重要轉氨基酶為丙氨酸轉氨酶(ATL)和天冬氨酸(AST)。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去泛素酶USP20介導進食誘導的HMGCR蛋白增加。a, 小鼠飢餓或進食後肝臟中關鍵膽固醇合成酶的蛋白水平。
  •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與脂肪組織重塑
    甘油三酯合成途徑,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org磷酸甘油先與一分子脂醯輔酶A生成1-脂醯基甘油-3-磷酸,即溶血磷脂酸催化的酶是甘油-3-磷酸醯基轉移酶(GPAT)。此酶有四種同工酶,分別位於線粒體和內質網。LPA與另一個脂醯輔酶A生成磷脂酸(PA),由1-醯基甘油-3-磷酸醯基轉移酶(AGPAT)催化。此酶有5個同工酶,AGPAT1和2在內質網。磷脂酸磷酸酶(PAP1)可除去磷脂酸的磷酸基,得到1,2-二醯基甘油(DAG)。
  • 胺基酸的結構方式,看完啥都會了!
    二十種胺基酸:甘丙纈亮異脂鏈  絲蘇半蛋羥巰添  天谷精賴組酸鹼  脯酪苯色雜芳環  天門醯胺谷醯胺  都有密碼屬常見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賴色纈,蘇亮亮,苯蛋。甘丙纈亮異酯鏈:1.甘氨酸、2.丙氨酸、3.纈氨酸、4亮氨酸、5.異亮酸,並且這些胺基酸都是脂鏈的結構。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OXPHOS和合成代謝糖異生途徑維持葡萄糖穩態。總的來說,CSCs比其他分化的腫瘤細胞更具糖酵解作用,其代謝依賴於線粒體的氧化代謝。詳細的交互作用如圖1。通過阻斷穀氨醯胺合成酶(GS)或穀氨醯胺酶(GLS)而直接或間接地抑制穀胱甘肽的合成。臨床前已評估了幾種穀氨醯胺酶抑制劑,包括丁硫氨酸亞碸亞胺、968和雙-2-乙基硫醚。 3. 脂質代謝 脂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與正常細胞轉化為惡性細胞和腫瘤進展有關。
  • 糖原顆粒與糖原代謝調控
    糖原代謝的調控主要通過糖原合酶(GS)與糖原磷酸化酶(GP)的活性調控進行。二者均受典型的PKA和PKC控制的可逆磷酸化調控,磷酸化後GS活性降低,GP活性升高。GS的激酶卻有很多,包括PKA、PKC、GSK、鈣/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2(CaMPK2)、酪蛋白激酶1(CK1)、酪蛋白激酶2(CK2)、AMPK、含PAS域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PASK)和p38MAPK等。
  • 樹突狀細胞功能的代謝調控:詳細解讀
    DC在機體免疫穩態、免疫原激活和免疫耐受期間的代謝調控尤為複雜,且不同的DC亞群控制T細胞的不同反應。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PPARγ)是mTORC1的下遊通路,在moDCs分化早期上調,通過控制脂質代謝影響細胞成熟和功能。阻斷乙醯輔酶A羧化酶(ACC) 1可通過抑制胞質脂肪酸合成(FAS)減少moDCs分化。此外,PPARγ協同劑1α(PGC1α)、線粒體轉錄因子(TFAM)、線粒體生物誘導劑和間接的mTORC1靶點在moDC分化過程中均表達升高。
  • 我國專家《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生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11月11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人體可以從肉、蛋等食物中攝取膽固醇,然而,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的情況下,膽固醇主要依賴自身合成。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這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