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擬南芥耐旱性的影響。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天永和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王國英團隊的成果。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在擬南芥中過量表達玉米ZmRAFS基因顯著提高了轉基因植株的耐旱性。

檢測結果表明,轉ZmRAFS基因擬南芥種子中的棉子糖含量增加,而葉片中的棉子糖含量卻降低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葉片中合成的蔗糖被運往種子,蔗糖供應不足導致玉米RAFS不能合成棉子糖,而對其另一底物肌醇半乳糖苷進行水解產生肌醇。正是由於葉片中積累的肌醇提高了轉基因植物的耐旱性。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4/jbc.RA120.013948 jbc.RA120.01394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Molecular Plant|西北農林與中國農科院揭示棉子糖可調節玉米與擬南芥的種子活力
    棉子糖是由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結合而成的一種三糖,其在玉米種子內的含量僅次於蔗糖。由於受到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棉子糖能否調控種子活力長期不能確定。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alactinol Synthase,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finose Synthase,R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該研究克隆了玉米中唯一一個棉子糖合成酶基因(ZmRS)。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糖的主要分解代謝途徑概覽
    生物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糖的分解代謝所供給,成人每天所需熱能的60%-70%來自糖類。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了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的馴化。「但是,這些研究依然沒有突破大戟科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如何進化、為什麼橡膠樹能高產膠乳、橡膠樹在近一個世紀如何被馴化重大科學問題。與此同時,橡膠樹的高產、抗病、抗旱、抗寒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組選擇育種與優異基因資源的發掘利用,也亟需獲得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高立志表示。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進一步利用TWAS分析鑑定了600多個與含油量顯著關聯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主要參與轉錄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等。通過基因共表達分析鑑定到了4個基因模塊與含油量顯著相關。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科學網—龍舌蘭或暗藏抗旱密鑰
    科學家希望把龍舌蘭的抗旱特性轉移到更多農作物上。圖片來源:brewbooks 或許,和龍舌蘭聯繫最多的莫過於龍舌蘭酒,但是這種植物還有一種不常見的用途。現在,該植物正在教科學家學習如何製造出更抗旱的植物。 這種耐寒的肉質植物和霸王樹(一種可以食用的仙人掌)、菠蘿、香草蘭花一樣,在數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具備了一種不同的光合作用,可以讓植物在難以獲得水的半乾旱環境中生存。 這一過程叫作景天酸代謝(CAM),一些科學家對這一過程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因為具備這種代謝功能的植物會消耗更少的水。
  •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徑中的關鍵酶——草醯輔酶A脫羧酶,揭示了草酸代謝參與籽粒儲藏物質積累和營養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  草酸是最簡單的二元酸,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非常高。草酸在調控金屬脅迫、離子平衡和昆蟲防禦等方面起積極作用。
  • 水稻抗旱機制突破研究——GCMS非靶向代謝組學
    在本研究中,作者使用了兩個具有不同耐旱性的水稻品種(耐旱品種IRAT109和耐旱品種IAC1246)來探索長期乾旱的轉錄和代謝應答。經研究發現在進行性乾旱脅迫下,耐旱品種表現出較高的滲透調節和抗氧化能力,以及較高的相對光合作用速率,基於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是篩選乾旱候選基因的有效方法。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副研究員房林和碩士生徐新等科研人員,在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並在蒎烯、檜烯、松油烯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