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甘藍型油菜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來源,其產量約佔全球食用油產量的13%。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505份甘藍型油菜群體的基因組重測序數據以及從中選擇的309份代表性材料種子發育兩個時期的轉錄組數據,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TWAS)等方法對油菜籽粒含油量的遺傳基礎進行了系統解析。

該研究獲得了505份甘藍型油菜自交系共1.7Tb的重測序數據(平均每個品種覆蓋度9倍),最終鑑定出10,620,048個變異位點,結合關聯群體多年多點的含油量性狀,利用GWAS分析定位了27個高可信的含油量QTL位點,並對含油量QTL在不同環境中的效應進行了評估。進一步利用TWAS分析鑑定了600多個與含油量顯著關聯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主要參與轉錄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等。通過基因共表達分析鑑定到了4個基因模塊與含油量顯著相關。

為預測含油量QTL區間候選基因,該研究基於多組學數據,整合GWAS結果、變異效應、TWAS結果、eQTL信息、單倍型效應以及基於機器學習方法的基因功能預測打分,開發了POCKET算法,用於QTL區間候選基因排序。

最終在qOC.A05.3和qOC.C05.3區間預測BnaA05.PMT6 和BnaC05.PMT6 為這兩個QTL的候選基因。BnPMT6 轉基因油菜的含油量結果表明BnPMT6 負調控油菜含油量,與預測結果一致。基因表達分析暗示BnPMT6 可能受到LEC1和FUS3兩個油脂合成關鍵轉錄因子的調控。

該研究全面解析了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克隆了兩個調控含油量的新基因,研究結果對解析油脂合成的機制和油菜含油量遺傳改良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2.00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為了提高油菜的產量、品質及適應性等目標性狀,國內外油菜遺傳育種科學家持續地將白菜、芥菜等種質資源中控制重要性狀(如抗性等)的遺傳位點,通過雜交或者遠緣雜交等手段導入到甘藍型油菜中,進一步豐富了其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工業產油微藻能夠規模化地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油脂,因此是人類社會糧食、營養和燃料可持續供應的潛在解決方案之一。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機物合成的主要器官,與葉片形態建成相關的株型直接影響作物的種植密度及產量。
  • 華中農業大學在油菜表觀遺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構建了目前為止最大的甘藍型油菜表觀遺傳學相關數據集,繪製了其表觀遺傳參考基因組圖譜,解釋了甘藍型油菜亞基因組間不平衡的表觀遺傳學基礎,並鑑定出植物中一種新的二價染色質狀態(H3K4me1-H3K27me3),為甘藍型油菜和其它多倍體植物的表觀遺傳學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有機合成化學所創製的化合物已廣泛應用於製藥、材料和生物醫療等領域。該方法大大改進了製造工藝,降低了製造成本,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次會議內容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合成化學,還包括催化、有機功能材料化學、化學生物學和藥物化學等,並就有機化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前沿方向展開了討論。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學全合成。
  • 科學家發表蠟梅精細基因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郝玉金團隊長期從事蘋果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研究,在「光溫水肥」等栽培因子調控果實品質形成機理研究方面具有十餘年的積累。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為了提高油菜的產量、品質及適應性等目標性狀,國內外油菜遺傳育種科學家持續地將白菜、芥菜等種質資源中控制重要性狀(如抗性等)的遺傳位點,通過雜交或者遠緣雜交等手段導入到甘藍型油菜中,進一步豐富了其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而葉片是保證玉米產量的重要器官,研究玉米葉片表達相關轉錄因子,解析其調控機制和網絡,對玉米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李平華介紹,轉錄因子在動植物生長發育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調控基因表達的最關鍵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焦點和熱點。真核細胞內部的轉錄調控網絡由轉錄因子的組合作用所決定,但業內對植物中轉錄因子的結合研究較少,對這種複雜的網絡仍知之甚少。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
  • 華中農業大學構建油菜泛基因組資料庫助力油菜遺傳育種研究進入泛...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生物信息團隊陳玲玲和楊慶勇課題組與廣西大學合作在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BnPIR: Brassica napus Pan-genome Information Resource for 1,689 accessions」的論文,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並解析了霍霍巴種子中蠟酯合成途徑。 點評:深入了解霍霍巴蠟酯合成機制,為霍霍巴品種改良提供了理論基礎。高芥酸油菜種子中脂肪酸的組成正好符合霍霍巴中相關酶的底物偏好性,這使得在高芥酸油菜種子中合成霍霍巴油成為可能。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4月10日晚10點,這項重要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 此前一天,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
  • 科學家發現與人類頭髮顏色相關的遺傳新位點—新聞—科學網
    你的發色 基因知道
  • 張德強團隊深度解析林木次生生長遺傳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德強研究團隊依託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以毛白楊群體為模式,採用轉錄組測序、基因組重測序、SNP檢測等技術手段及關聯作圖策略,系統揭示了林木次生微管組織差異表達lncRNAs的全基因組分布模式與表達規律,發現lncRNA保守序列元件主要與「維管組織模式形成」、「植物細胞壁」和「木質部生長發育」等相關,可通過順式或反式作用方式調控「碳水化合物合成
  • 中科院專家破解中藥黃芩合成抗癌物質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成功解析了一種使用2000多年的藥用植物中的珍貴化學物質合成途徑,為通過合成生物學獲取漢黃芩素提供了基礎,也為其它唇形科植物的遺傳分析提供了參考。4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黃芩是一種著名的唇形科藥用植物植物,原產於中國,我們的祖先對它的使用已有數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