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與人類頭髮顏色相關的遺傳新位點—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你的發色 基因知道
科學家發現與人類頭髮顏色相關的遺傳新位點

 

犯罪分子要當心了,科學家已經鎖定你的頭髮。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其他幾國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新發現了超過100個影響人類頭髮顏色的基因。這有助於實現通過DNA來精準預測未知犯罪者的頭髮顏色。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倫敦國王學院、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等六國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了一項基於多種族大樣本人群的關於人類頭髮顏色的全基因組研究。在該項目中,科學家通過問卷和專家評估結合的方式,精確量化了近30萬人的頭髮顏色狀況,並分析了800多萬個遺傳位點和頭髮顏色的關係。

該研究新發現了超過100個新的遺傳位點和頭髮顏色存在顯著關聯。此發現深入解析了頭髮顏色的遺傳力,進一步揭開了人類色素表型表達變異的分子基礎。基於新發現位點的人類頭髮顏色預測有更高的準確性,在法醫學等領域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這一發現使得我們重新認識到該表型的遺傳結構和遺傳機制是較複雜的。」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凡說,「總體來說,我們的發現有利於指導後續的人類複雜表型遺傳學研究,為實現更精準的法醫DNA表型刻畫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員認為,該項研究有助於提高人類外貌分子表型刻畫水平,推進分子表型刻畫領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人類外貌表型遺傳因素的深入了解,未來人們將有望直接通過DNA信息完整刻畫人的外貌形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新發現超過100個影響人類發色的基因位點
    用於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頭髮顏色分類 中科院供圖   新華網(603888)北京5月23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其他幾國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新發現了超過100個影響人類頭髮顏色的基因,打破了之前認為的人類發色主要有幾個已知基因決定的認識,有助於實現通過DNA來精準預測未知犯罪者的頭髮顏色
  • 超100個基因在「操縱」人類頭髮顏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該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多國科研機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影響人類頭髮顏色的基因超過100個,這打破了「人類頭髮顏色主要由幾個已知的基因決定」的原有認知。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發表。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相關基因位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團隊對來自英美等6個國家、20餘所研究機構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通過全腦全基因組範圍的「廣泛搜索」,發現與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相關的基因位點同時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位點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日本科學家發現頭髮顏色與壽命相關
    日本科學家近日發現,自然界顏色的多樣性會對物種的成活率產生影響。科研人員還發現人類身上也有相似的關係。通過分析20萬人的基因組,專家發現,金髮個體的壽命更長。此外,金髮和深褐色頭髮的個體患心臟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小。研究表明,年齡基因位於影響皮膚和頭髮顏色的基因鏈旁邊。這兩個過程也是位於腦下部的垂體腺工作的結果。垂體腺不僅產生調節性腺發育的激素,還產生負責色素沉著的激素。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科學網—發現我國高血壓人群新基因位點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研究表明,高血壓是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為特異性免疫幹預治療提供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教授沈南團隊通過研究整合表觀遺傳學
  • 章魚等藐視遺傳「中心法則」—新聞—科學網
    在一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定量和描述頭足類動物的這種RNA編輯程度時,發現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期刊上。 之前,科學家已發現章魚利用RNA編輯快速地適應溫度變化,而且魷魚神經元中的絕大多數RNA轉錄本含有這些編輯。
  • 與人類發色相關基因找到
    原標題:與人類發色相關基因找到   英國《自然·遺傳學》雜誌16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與不同發色相關的基因。這一研究發現突出了人類發色的遺傳根源,使得只通過DNA證據預測發色也能達到一定的準確性,將有助於推動群體遺傳學和法醫學的發展。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另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AU Microscopii的恆星運行,距離地球約10秒差距。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李欽明供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合作
  • 我國科學家發現214種全新脊椎動物相關病毒—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