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214種全新脊椎動物相關病毒—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發現214種全新脊椎動物相關病毒
揭開病毒面紗

 

近日,我國科學家張永振帶領的研究團隊新發現了214種RNA病毒。這對於提高我國乃至世界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能力,甚至為進一步研究生命的起源進化具有重大意義。

神奇「探測器」搜尋病毒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病毒的歷史非常古老,甚至參與了生命起源和地球重大進化轉變的進程。在很多科學家的眼中,病毒也是地球上最豐富但最不被理解的生物實體之一,由於難以發現而被稱為生命科學中的「暗物質」。

在病毒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張永振,每天的工作重心就是發現和研究病毒。截至2018年4月,他帶領的團隊已公開報導發現了近2000種全新病毒。2016年11月和2018年4月,他先後兩次就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科學雜誌《自然》上刊登長篇研究論文。當前,該實驗室也是世界上發現全新病毒最多的實驗室。

發現病毒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涉及複雜的病毒分離和培養過程,這使得確定一個新病毒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有的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何能夠快速發現新病毒,尤其是發現那些與已知病毒差異非常大的病毒?據張永振介紹,近年來,該研究團隊利用宏轉錄組學技術建立了能篩查各類病毒的病原體篩查體系,該篩查體系的建立為探索病毒圈這個神秘「黑洞」打造了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幫助他們尋找已知與未知的病毒。

「這種『探測器』的神奇之處在於能夠探測到生命科學的『暗物質』。」張永振解釋,「所謂『暗物質』就是用現有的技術手段無法發現的那些病毒,而且這些病毒與已知病毒差異非常大。」

在此次的研究中,該團隊在我國的陸地、江河、湖泊、海洋,採集到了186種脊椎動物標本。「藉助我們獨創的病毒探測器,從這些脊椎動物中發現了214種全新RNA病毒」。這些新病毒覆蓋了現已知的能感染脊椎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攜帶的所有RNA病毒屬或科。

為生命進化起源研究提供有力證據

在新發現的214種全新RNA病毒中,「部分新發現的病毒與已知RNA病毒差異很大,按照當前世界病毒分類委員會所制定的分類標準,可以定義為新的病毒科。」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郭德銀教授指出,新病毒的發現揭示了更加廣泛的病毒遺傳多樣性,使原來認為孤立存在的病毒類群建立起與其他病毒的進化關係,形成了更為完整和統一的RNA病毒分類系統框架,改變了我們之前對病毒的理解與定義。

研究還表明,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中新發現的病毒表現出與其在哺乳動物中相似的組織嗜性。「舉個例子來說,新發現的C型肝炎類病毒主要存在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的肝臟中,而C型肝炎病毒也是存在於哺乳動物的肝臟中。」張永振解釋說,這種研究結果也意味著這些病毒類群的古老性。

從病毒基因組結構來看,研究結果表明新發現的脊椎動物病毒屬或科的基因組結構比之前從哺乳動物與鳥類中觀察到的更為多樣,「其中有的可能代表了這些病毒進化歷史中的祖先型。」張永振指出。

一般來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內,病毒的進化歷史大致反映了其動物宿主的進化歷史。「就拿輻鰭魚來說,它所攜帶的博爾納病毒科和絲狀病毒科的新成員,比所有當前已知的成員具有更久遠、更古老的進化歷史。」張永振介紹,這也體現了RNA病毒與其動物宿主的進化歷史相一致,都起源於海洋。

「這些研究結果改變了之前對RNA病毒起源及其進化歷史的認識。」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認為,研究發現RNA病毒的進化歷程與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相一致,即從海洋到陸地的歷程,這也為揭示生命的遺傳進化歷史提供了新的依據。

有助於提高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能力

病毒結構簡單,可一旦找到宿主,便可以複製、轉錄和轉譯產生新一代病毒,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在金力看來,該項研究在病毒多樣性及其進化領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向人類揭示了那些至今仍在引起人類災難的RNA病毒,它們隨著脊椎動物從海洋到陸地的古老進化歷史。在這一漫長的進化進程中,病毒隨著宿主動物的進化而進化,並且在生物圈因生態地理環境的變化而頻繁地在不同動物物種間傳播,感染其他種類的動物,在新的宿主動物遺傳環境中進一步適應進化,演化成新的病毒物種,以至於形成了當今自然界巨大的RNA病毒多樣性—病毒圈,且無處不在。

「從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的角度來講,RNA病毒在脊椎動物中遺傳進化及其傳播規律的發現,也將對認識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發生、預警預測、預防控制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金力認為。

郭德銀贊同金力的觀點,同時他還指出,這項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國在病毒學和新發傳染病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最近國內外病毒學家提出了宏大的「全球病毒組項目」,旨在發現鑑定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病毒。基於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出色工作,完全有能力在全球病毒組項目中起到主導與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解析脊椎動物RNA病毒「詮釋」生命起源進化 成果今刊於...
    生命起源進化,中國科學家提供了更有力研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張永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脊椎動物RNA病毒的發現、遺傳與進化上實現突破性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天在《自然》雜誌上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MICROSCOPY CENTER UFMG-BELO HORIZONTE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
  • 中國學者新發現顛覆科學界對「RNA病毒圈」認知
    :吉翔     中國學者發現了214種全新RNA病毒,其研究顛覆了現有病毒分類規則體系,並揭示了RNA病毒的遺傳進化規律。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4月5日電 (陳靜 嚴曉慧)當今,困擾世界的嚴重傳染病,如伊波拉病毒病、愛滋病等,主要由RNA病毒引起。  由中國CDC(疾控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張永振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214種全新RNA病毒,刷新了科學界對「RNA病毒圈」的認識。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
  • 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RNA病毒的古老起源
    ,這種進化歷史可追溯到第一批脊椎動物,可能也許是現存的第一批脊椎動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4月12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vertebrate RNA viruses」。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科學網的風格是鼓勵自由探討學術相關問題,從不加幹涉,這個在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熱愛科研,肯發聲、肯交流,大家都努力做科研,都努力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網是我的最愛,只要還辦下去,我不在別的地方寫博文。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Ron   數百種鮮豔的藍綠色色調讓青蛙輕而易舉地「消失」在綠色的樹葉中——這多虧了兩棲動物歷史上多次出現的一種「分子戲法」。 綠色脊椎動物的顏色通常被認為是來自於其皮膚中承載色素的細胞。但許多樹蛙缺乏這些細胞。這些樹蛙之所以是綠色的,是因為它們半透明的身體顯示出血液、骨骼和其他內部組織,而這些組織是由高濃度的綠色色素——膽綠素「染」成的。
  •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例核盤菌DNA病毒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
  • 不到100微米:科學家發現了全新的微型無脊椎動物
    對3000萬年前的琥珀進行分析後,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來自新生代的未知微生物。它們與緩步動物水熊有相似之處,人類以前從未見過的。這種新發現的微型無脊椎動物Sialomorpha dominicana被鎖在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琥珀中。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免疫》(Immunity)上刊發論文顯示,科學家證明,以往只在真菌、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中確認發揮抗病毒免疫作用的RNA幹擾(RNAi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5月17日,在《病毒展覽現場,一對父子了解戰「疫」逆行者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母子了解蝙蝠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例具有哺乳行為的無脊椎動物
    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哺乳歷來都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獨有的行為,儘管有一些類群的動物,例如鳥類和蟑螂,也提供類似「乳汁」的分泌物餵養後代,但無論是從行為模式上、持續時間上還是功能上都與真正的哺乳動物的哺乳相差甚遠。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家在巴西發現全新神秘病毒,90%的基因無法識別
    近日,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其基因組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全新的,在人類的病毒研究中從未得到過記載。科學家們將這種病毒命名為雅拉病毒(Yara virus),雅拉是巴西神話中的水女王,既讓人生畏,又讓人感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