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它們並沒有與馬蹄螺科中任何已知的亞科聚在一起,而是單獨聚成一支。

新種原位圖(圖片來源:海洋所)

基於上述研究,將這兩種馬蹄螺分別命名為馬裡肋馬蹄螺和威氏肋馬蹄螺,並為此建立了1個新亞科肋馬蹄螺亞科及1新屬肋馬蹄螺屬。其中,馬裡肋馬蹄螺生活在竹珊瑚上,以其上附著的水螅為食。通過化石年代標定與分子鐘分析推測,該類群可能是於晚白堊紀時期(距今約8千萬年)由淺海向深海擴散。據推測,該類群的進化擴散路徑可能與一些底層洋流驅動的幼蟲擴散密切相關。另外,基於分子數據分析,目前這個新屬在西南太平洋還可能存在另外兩個未經描述的新種。

基於化石年代標定和分子鐘分析的分化時間推測(圖片來源:海洋所)

馬蹄螺科隸屬於原始腹足目、馬蹄螺總科,是該總科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包括10個亞科,近100個屬,目前已報導的種類超過1000種。該科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潮間帶或淺海,並在熱帶西太平洋海域顯示出更高的多樣性,但關於深海種類的研究相對缺乏。肋馬蹄螺亞科及這些新種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深海馬蹄螺科物種多樣性研究內容,而且為深海軟體動物的起源、擴散與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dsr.2020.10323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Anseeuw作為該論文的審稿人,第一時間對該新種的發現和報導表示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該新種的發現,豐富了世界翁戎螺科物種多樣性的研究內容。  我國對於深海海山區、熱液區和冷泉區的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
  • 這是「馬蹄螺」,不是「馬蹄糕」
    其中,毛皮貝綱動物身體呈蠕蟲狀,無貝殼,在我國沿海僅報導過1種,而新月貝綱動物在我國尚未見報導。分布於中國近海的部分馬蹄螺科種類(圖片來源:中科院海洋所張樹乾)馬蹄螺科隸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原始腹足目,是腹足綱中進化水平最為原始的類群之一。該科種類大多是圓錐形或陀螺形,還有的馬蹄螺長得像耳朵,形態差異較大。馬蹄螺的殼表面常常有顆粒、瘤結或棘刺等。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此前,為慶祝中科院海洋所建所70周年,海洋所分類學者將5個深海新物種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是首個發表的新物種,也是迄今首個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種。該新種名稱由海洋所英文縮寫iocas,加拉丁文後綴–ica(意為屬於)構成。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Esben Horn 現在的軟體動物包含諸多類型,從章魚和牡蠣到蝸牛和蛞蝓,如此複雜的構成讓科學家難以想像,這些動物的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看上去像什麼。 現在,研究人員從摩洛哥東南部挖掘的少量具有4.8億年歷史的化石顯示,這些軟體動物的祖先可能類似一隻長有刺的蛞蝓,其頭部有一個小小的腳趾甲狀的殼。古生物學家將這種動物歸入一個新種屬Calvapilosa(拉丁文裡「毛茸茸的頭皮」的意思)。 完整化石的長度為16.7 ~68.3毫米,不過這些碎片暗示該動物活著時至少120毫米。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探測與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大量新發現,已形成重要國際影響。 自2009年至2020年3月,中科院海洋所的分類學者發表了2新科、2新亞科、17新屬、276個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新物種佔國內總數的65%;發表深海生物 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3個新種。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在我國華南地區,關於最早的三葉蟲的歸屬問題雖有爭議,但通常認為,似小阿貝德蟲屬(Parabadiella)是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種類。 此次,研究人員首次出現在陝西南部鎮巴縣小洋壩剖面西蒿坪段的灰巖中,發現了三葉蟲似小阿貝德蟲屬。該發現也表明此類生物在華南地區既可以在淺海碎屑巖中保存,也可以在碳酸鹽巖中出現,進而說明了該三葉蟲比早期研究的地理分布範圍更為廣泛。
  • 海洋科學家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新聞—科學網
    發現原深茗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據介紹,該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據此,課題組建立了1新科1新屬1新種。「1新科」即原深茗荷科;「1新屬」即原深茗荷屬;「1新種」即發現原深茗荷。該結果已發表在分類學雜誌Zootaxa上。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從章魚和牡蠣到蝸牛和蛞蝓,如此複雜的構成讓科學家難以想像,這些動物的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看上去像什麼。  現在,研究人員從摩洛哥東南部挖掘的少量具有4.8億年歷史的化石顯示,這些軟體動物的祖先可能類似一隻長有刺的蛞蝓,其頭部有一個小小的腳趾甲狀的殼。古生物學家將這種動物歸入一個新種屬Calvapilosa(拉丁文裡「毛茸茸的頭皮」的意思)。   完整化石的長度為16.7~68.3毫米,不過這些碎片暗示該動物活著時至少120毫米。研究人員近日將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 深海章魚是「水母癮君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蒙特利灣海洋館 水母對海灘上的遊客和漁業而言可能是一種威脅,但在一些深海生物眼中,它們是「美味」。 即便水母全身大部分是低卡路裡的動物明膠——就像沒有糖的果凍,科學家卻發現烏賊和金槍魚等捕食者都以它為食。可以說,水母是這些深海觸手動物喜愛的點心。 現在,科學家又將一種巨型深海章魚——七胳膊章魚列入了水母食客的名單中。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紫色烏賊,這種從未被發現的海底動物太可愛啦
    深海也有不可怕的一面啊!人類雖然已經探索了地球上的許多地方,但是在廣大的海洋中,其實還是有著許多未知的生物隱藏在其中。最近一支美國海洋探險隊「Nautilus Live」就利用了深海攝影機拍攝到了令人驚奇的影像,這些從未被發現的海底動物,竟有種「超萌」的感覺!▼他們所使用的美國潛水艇鸚鵡螺號在加洲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 of California)的海床中,發現了一隻「超萌」的烏賊靜靜地躺在海床上,而擁有紫色身體加上圓滾滾大眼睛的它,讓研究人員不斷驚呼超可愛!
  • 8種新發現的奇異深海生物
    遠在太陽的觸角下,在最黑暗的深處,剛剛發現了大量神秘的生物和噩夢般的風景。僅在過去的10年裡,由於海洋生物普查的冒險研究人員,數千種以前未知的物種被從深海中拉了出來。這裡有八個最奇怪的發現。 新孢子蟲 在2000到2500米的深處發現的這種奇怪的、細長的橙色動物已被確認為新囊藻屬
  • 東南亞中心發現番荔枝科兩新種植物
    ▍紅花海島木精美的花(雄花)番荔枝科是早期分化的被子植物木蘭目最大的科,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熱帶植物區系的主要科之一,全世界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紫色烏賊,這種從未被發現的海底動物太可愛啦~
    深海也有不可怕的一面啊!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並且在國際上,只有真菌RNA病毒的侵染性cDNA克隆被成功構建,還沒有真菌DNA病毒侵染性克隆成功構建的報導。 論文通訊作者郭立華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病毒擁有3個環狀單鏈DNA。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每年,科學家們發現約18000種人類以前不知道的物種,各種各樣令人奇怪的生物,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擁有著許多讓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著迷的特徵。在所有的科學發現當中,深海生物的發覺尤為不易,而科學家們也的確發現了一些非常神秘的生物。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的8種神秘而又怪異的生物。
  • 科學家在深海裡發現了詭異新物種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已經比以往更加深入地探索海底,今天給你們介紹4種深海中真實存在的詭異生物。 雀尾螳螂蝦 雀尾螳螂蝦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水域,海洋中最迷人的生物之一。它的硬殼滿是鮮紅、靚綠、橘紅和寶藍的色澤,它的前螯上布滿斑點,而它的頭頂上有一副突出的眼睛。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來源:新浪科技一種叫做Epizoanthus martinsae的鞘群海葵屬生物生活在海底近400米的黑珊瑚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