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2021-01-16 科學網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在寒武紀大爆發與寒武紀生物地層對比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在我國華南地區,關於最早的三葉蟲的歸屬問題雖有爭議,但通常認為,似小阿貝德蟲屬(Parabadiella)是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種類。

此次,研究人員首次出現在陝西南部鎮巴縣小洋壩剖面西蒿坪段的灰巖中,發現了三葉蟲似小阿貝德蟲屬。該發現也表明此類生物在華南地區既可以在淺海碎屑巖中保存,也可以在碳酸鹽巖中出現,進而說明了該三葉蟲比早期研究的地理分布範圍更為廣泛。同時也為陝南鎮巴地區燈影組西蒿坪段與滇東地區筇竹寺階(地質時期,時代屬於寒武紀第3期)早期進行對比提供了有力化石證據。

華南鎮巴地區寒武系第三階下部燈影組西蒿坪段三葉蟲似小阿貝德蟲屬

更重要的是,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在三葉蟲的頭甲、頰刺和碎片中,還發現了大量伴生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原始始圓貨貝新種—Eoobolus incipiens 。這一化石組合的發現,為寒武紀早期地層對比提供了潛力,並為舌形貝型亞門腕足動物的起源,古地理分布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啟示。

「該始圓貨貝新種代表了一種最早的舌型貝型腕足動物,並很可能是舌型貝型亞門的祖徵。」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項目負責人、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張志飛表示,他們通過對國際化石和地層進行對比研究,發現這一三葉蟲—腕足動物化石組合與澳大利亞Micrina etheridgei化石帶上部中已知最古老的三葉蟲—腕足動物組合可進行直接對比,進而提出了一個在時間尺度上較明確的舌型貝綱腕足動物早期的擴散模式。

華南地區與澳大利亞南部寒武系第三階下部的始圓貨貝Eoobolus incipiens sp. nov.

研究人員首次提出,舌型貝腕足動物可能在寒武紀第三期起源於東岡瓦納和華南地區,隨後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晚期進一步擴散到其它重要的古大陸(如西伯利亞,勞倫,南極,波羅的,阿瓦隆,西岡瓦納,華北)。

「傳統觀點認為,華南水井沱組(地質巖層,時代屬於早寒武世筇竹寺期)可以直接與滇東地區的筇竹寺階黑林鋪組玉案山段進行對比,是因為這兩套地層都含有該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化石,並且玉案山段底部和水井沱組底部都發育了一套由於缺氧事件沉積的黑色頁巖。」張志飛說,但目前研究發現,不同地區和屬種的最早三葉蟲在地層對比中具有明顯穿時性(即某處巖石地層不是同一時間沉積形成)。因此,其它殼體化石組合將為寒武紀早期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提供新的線索。「除了三葉蟲,水井沱組的軟舌螺、似軟舌螺、高肌蟲、微網蟲骨板、軟體動物,特別是豐富的腕足動物,都表現出顯著的洲際生物地層信息。」張志飛說。

最近有報導表示,澳大利亞南部寒武系第三階Parabadiella huoi帶發掘出的大量舌形貝綱腕足動物化石,可能代表了全球發現的最早腕足動物化石組合。對此,張志飛認為,該腕足動物組合與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和舌形貝化組合相當。因此,可以推測全球最早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很可能起源於我國華南地區和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東岡瓦納地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8.00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西大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6月4日17時52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導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帶領的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布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生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Esben Horn 現在的軟體動物包含諸多類型,從章魚和牡蠣到蝸牛和蛞蝓,如此複雜的構成讓科學家難以想像,這些動物的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看上去像什麼。 現在,研究人員從摩洛哥東南部挖掘的少量具有4.8億年歷史的化石顯示,這些軟體動物的祖先可能類似一隻長有刺的蛞蝓,其頭部有一個小小的腳趾甲狀的殼。古生物學家將這種動物歸入一個新種屬Calvapilosa(拉丁文裡「毛茸茸的頭皮」的意思)。 完整化石的長度為16.7 ~68.3毫米,不過這些碎片暗示該動物活著時至少120毫米。
  •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2020-06-07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動物蛻皮行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見習記者池涵 通訊員熊曉芬)有些動物在生長期間會出現蛻皮現象,蛻皮動物包括泛節肢動物和有吻動物(如鰓曳動物、兜甲動物和動吻動物)等。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6月4日17時52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導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距今已有5.2億年。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帶領的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布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生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從章魚和牡蠣到蝸牛和蛞蝓,如此複雜的構成讓科學家難以想像,這些動物的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看上去像什麼。
  • 地球最早動物是櫛水母
    Dunn)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新發現表明,科學家發現地球首個動物是海洋漂浮的櫛水母,而不是簡單的海綿。此發現讓科學家大為震驚,他們沒有想到地球上最早的動物會如此複雜。 地球上首個動物居民之謎只能通過研究現今發現的化石和有關的動物推斷出來。
  • 細數地球村「最早的居民」
    提起史前動物,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想到恐龍,其實在恐龍繁盛之前,時間一直推算到距今的五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生命,那段時間算是一個「生命大爆發」時期。當時的生命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整個地球都算是「蟲」的世界,不過那時候的蟲子與今天的昆蟲完全不同。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寒武紀時期那些古老的動物吧。
  • 澳大利亞新發現「霸王三葉蟲」,專門吃同類,它加速了動物演化
    「霸王三葉蟲」「Redlichia」即萊德利基蟲,是三葉蟲中較早出現的一種。「霸王三葉蟲」這次發新的「霸王三葉蟲」,不僅保存著堅硬的背甲、硬殼,眼睛、肌肉、內臟、「霸王三葉蟲」在發現這個「霸王三葉蟲」的化石礦床上,詹姆斯還發現了一些受傷的三葉蟲,以及含有三葉蟲碎片的糞便化石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
  • 蟲字家族:蟲、融​,「融」字最早的意思就是煮肉······
    ——《雙法字理》《雙法字理》叢書當中,關於動物的「漢字家族」大類分了四項:天上的、地上的、水裡的、肢體部位。「天上的」我們已經講完了,「地上的」講了不少大型、小型的走獸,還有爬行類的沒講,今天要開始的就是爬蟲類動物的漢字世界。
  • 新疆塔城新研究確定中國已知最早森林的時代—新聞—科學網
    該年代表明朱魯木特植物群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森林,該森林的形成時間與弗拉期—法門期界線一致。此外,研究團隊還對251山剖面呼吉爾斯特植物群的同位素年代進行了重新處理和計算,獲得了更為精確的年代,將該植物群限定在約382.4 Ma-380.4 Ma。
  • 最早12月8日就有了嗎?
    最早是什麼時候發現,為何不打擊在萌芽狀態呢?2019年12月下旬,武漢市協和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幾家大醫院,相繼接診了一些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這些患者大部分與華南海鮮城有聯繫。後經過武漢市疾控中心組織相關專家調查發現,華南海鮮城(或華南海鮮市場)存在著大量新鮮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與那些患者肺部感染的冠狀病毒基本一致。所以,一般認為病源來自華南海鮮城。
  • 科學家描述最早的花朵樣子—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最早的花朵可能擁有11個或者更多被片和雄蕊,並且通常分為3組,同時攜帶著雄性和雌性繁殖結構。和任何現存的花朵不同,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被排列起來。第一朵花有多大目前尚不明確,它的直徑可能只有1釐米,或者不到1釐米。 一個驚奇之處在於同大多數現存花朵相比,第一朵花擁有如此多的花瓣狀被片。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古代矛尖或揭示「最早」美洲人另有歸屬—新聞—科學網
    考古學家發現的西部無柄矛尖   圖片來源:得州農工大學 一個考古團隊利用10年時間,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一條小溪旁邊不辭辛勞地挖掘出一層又一層古代石頭工具,以尋找最早抵達美洲的居民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這些形狀獨特的矛尖被埋在代表克洛維斯文明的工具下面,從而表明克洛維斯人並非像考古學家一直認為的那樣,是最早抵達美洲的居民。【《科學》相關報導】 據2006~2016年挖掘出這些工具的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學院站分校考古學家Michael Waters介紹,發現這些工具的地方距離奧斯汀市西北約20公裡,擁有常年流動的淡水,使其成為「人類生活的理想場所」。
  • 武漢非最早人傳人地點,《柳葉刀》刊文:最早可能來自印度次大陸
    據環球網11月30日報導,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文中指出: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可能是印度次大陸。印度次大陸菌株種類最多論文研究成果指出:突變最少的菌株的地理信息和菌株多樣性均表明,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新冠病毒傳播的地方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蠕蟲樣生物是所有動物的最早祖先
    王信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日報導,一種蠕蟲樣生物是人類及絕大多數動物的最早祖先。三維雷射掃描顯示,這是一種5.55億年前的最早雙側對稱生物,帶前身和後背,兩個對稱的側面,兩端有開口,由腸胃相連,呈圓桶狀,頭部和尾部清晰,肌肉組織帶有凹槽。蠕蟲沒有骨骼等硬組織,體積較小,長為2-7毫米,寬1-2.5毫米,最大的米粒般大小。蠕蟲通過收縮肌肉來移動。埃文斯博士透露,蠕蟲鑽到洋底含氧沙層中挖洞,尋找有機物,這表明其已具備基本的感知能力。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因為在其時的地層中,幾乎是『同時』、『突然』地出現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趙方臣副研究員介紹說,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裡,出現了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的祖先,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生命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