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描述最早的花朵樣子—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本報訊 對於第一種會開花的植物來說,3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對其早期進化開展的最大規模研究表明,它的花朵可能擁有花瓣狀被片以及含有花粉的雄蕊,並且以3個分層螺環的形式排列。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開花植物的起源及其對全世界棲息地的快速徵服一直是個謎。1879年,查爾斯·達爾文將其描述為「可惡的神秘」,即雖然花朵在生命的歷史中進化得很晚,但仍能取代含有種子的松樹和蘇鐵植物。如今,開花植物佔到植物的9/10。這意味著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諸如在3.5億~3.1億年前出現的針葉樹等曾經佔主導地位的種子植物。

儘管如此,研究它們的進化起源非常棘手:花朵的脆弱意味著它們極少成為化石。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開花植物化石是1.3億年前的一株水生植物。它被稱為Montsechia vidalii,2005年出土於西班牙。然而,開花植物首次出現的時間被認為要早於此——2.5億~1.4億年前的時間段。

為探尋第一朵花是什麼樣子的,由法國巴黎南方大學科學家Hervé Sauquet領導的36人團隊花費6年時間,分析了幾乎每種開花植物的解剖學證據,以確認它們最原始的特徵。

研究人員將獲得的結果同來自分子分析的日期進行了校準,構建了進化樹,並且對花朵進化的最早期階段進行了建模。他們發現,最早的花朵可能擁有11個或者更多被片和雄蕊,並且通常分為3組,同時攜帶著雄性和雌性繁殖結構。和任何現存的花朵不同,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被排列起來。第一朵花有多大目前尚不明確,它的直徑可能只有1釐米,或者不到1釐米。

一個驚奇之處在於同大多數現存花朵相比,第一朵花擁有如此多的花瓣狀被片。減少它們的數量使隨後的花朵得以發育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形狀和大小,並在之後隨著動物傳粉者在全球廣泛擴散而走向多樣化。目前約有30萬種開花植物。(徐徐)

《中國科學報》 (2017-08-03 第2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最早的花朵是何時出現的?我國科學家發現化石,找到花朵的祖先
    準確地說,花朵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古昆蟲學》期刊刊登了一篇關於遠古花朵化石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這個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塊距今已經有1500萬年歷史的花朵化石,並且通過對它進行研究證實了學術界關於花朵起源演化的未解之謎。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到研究的?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
  •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用像舌頭一樣的喙在花朵上吸取甜甜的花蜜。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花朵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猜測花朵第一次出現時的樣子。現在,我們可能會確切地知道他們在遙遠的過去是什麼樣子。研究「自然傳播」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向我們展示了所有花朵的父親和母親的形象和品質是的,這意味著最早的花是雙性戀。它既有女性也有男性。研究人員從本質上重建了有1.4億年歷史的被子植物花的祖先。雖然今天有許多花與它有相似之處,但沒有一種花與這朵祖傳的花有完全相同的特性。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新疆塔城新研究確定中國已知最早森林的時代—新聞—科學網
    該年代表明朱魯木特植物群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森林,該森林的形成時間與弗拉期—法門期界線一致。此外,研究團隊還對251山剖面呼吉爾斯特植物群的同位素年代進行了重新處理和計算,獲得了更為精確的年代,將該植物群限定在約382.4 Ma-380.4 Ma。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所有足跡都被歸為雷龍足跡。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蜀龍動物群類似。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通過利用斯塔克減速技術產生的NO(j=1/2f)束源和冷He束源結合高分辨的速度成像技術,實現了碰撞能0.3至12.3 開爾文下NO+He體系的高分辨非彈性散射動力學研究,並觀測到了多個共振現象。
  • 肥皂泡也能為花朵授粉,科學家為植物授粉找到新方法
    科學家用肥皂泡代替蜜蜂為梨樹授粉 圖片來源:iScience肥皂泡能通過將花粉粒送到目標花朵上,幫助梨樹授粉,這表明這種異想天開的技術可以成功為結實作物授粉。論文資深作者、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副教授Eijiro Miyako說,「與其他類型的遠程授粉相比,功能性肥皂泡具有創新潛力和獨特的特性,例如能有效、方便地將花粉粒輸送到目標花朵,並具有很高的靈活性,能避免破壞花朵。」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一種對花朵更友好的人工授粉技術。一天,Miyako和兒子在公園吹泡泡。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蜜蜂花朵誰為先?蜂友們討論討論!
    科學家們現在發現,它們中有很多還保存著當年收留下來的昆蟲巢穴呢。  這些樹幹中藏著小室的洞,這些洞連成一串或聚成一團,看上去就和現代的蜂巢沒什麼兩樣,但卻給人們留下了很多待解之謎。   問題之一就是,和這些蜂巢相比,花朵的年齡只及它們的一半。是蜜蜂在花朵之前就已存在了嗎?
  • 科學家發現最早的動物蛻皮行為—新聞—科學網
    韓健告訴《中國科學報》,通常科學家們通過幾種線索來推斷化石記錄的動物蛻皮行為。首先,一具完整的蛻皮動物化石應該包括幾丁質外骨骼和軟組織(如消化道)兩部分,而蛻皮化石既沒有任何內部軟組織,通常也不完整,沒有吻部,只有表面強烈扭曲且不完整的外骨骼。另外,即將發生蛻皮的動物化石會同時存在兩層將要分離的形狀、大小基本一致的外骨骼。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6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今年活動現場首次推出「與科學家面對面」直播間,直播主角就是來自現場各個展位的專家,他們在直播間與主持人就展示內容和相關熱點話題進行更深入探討,回答現場觀眾的提問,不能到現場的觀眾也可以通過收看線上直播與現場專家互動。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杜愛軍:我與科學家的「畫」緣—新聞—科學網
    自從2010年決定以油畫的形式為科學家畫肖像畫以來,杜愛軍已經繪就130餘位科學家的肖像。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