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蝴蝶化石上的鱗片 圖片來源:Hossein Rajaei

本報訊 如果讓你畫一隻蝴蝶,你會怎麼下筆?用像舌頭一樣的喙在花朵上吸取甜甜的花蜜。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許多蝴蝶和蛾類的成蟲有著能彎曲、伸長的喙,適宜伸進花朵底部吸食花蜜,它們在分類學上屬於鱗翅目昆蟲的有喙亞目。科學界先前認為,這類昆蟲是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才進化出來的,時間大約是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然而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脫氧核糖核酸(DNA)差異推演進化歷程,認為鱗翅目昆蟲出現的時間比這早得多。

由於昆蟲很難留下化石,可供研究的完整化石非常稀少。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從位於德國北部的巖石中挖掘出這些珍貴的化石遺蹟,隨後他們在一種高倍顯微鏡的幫助下,檢查了覆蓋著這些蝴蝶和飛蛾的翅膀、身體和腿上的鱗片。

不同昆蟲的鱗片各不相同,分析鱗片特徵的變化可以推斷昆蟲的進化歷程。

研究表明,有些鱗片是實心的並且裝飾有一種人字形的圖案。這意味著鱗片的主人擁有下巴,從而具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為大多數生有堅實鱗片的蝴蝶物種都具有下頜。

但是,研究人員檢查的其他鱗片則都是中空的,這明顯類似於現存的那些利用喙來進食的昆蟲。

研究人員指出,遠古的浮遊植物和花粉顆粒存在於大約2億年前形成早期蝴蝶化石的沉積層中,而開花植物則在距今約1.6億年到1.4億年前才開始在陸地上生長。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發現的鱗片多種多樣,顯示鱗翅目昆蟲在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產生了許多新物種。其中有喙亞目約在2.12億年前就分化出來,早於此前估計的1.41億年前,比目前所知的最早開花植物還早5000萬年,與通過DNA差異推演進化歷程得出的估計相符。

由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美國波士頓學院等多家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1月1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中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那麼,如果不是為了把花朵含糖的花蜜吸食出來,生有喙對昆蟲又有什麼好處呢?研究人員認為,與花蜜不同的是,通過從另一個來源獲取食物,這種附肢可能會幫助那些有翅膀的昆蟲避免在當時炎熱而乾燥的氣候環境下脫水,即食用與開花植物不同的、在裸子植物上由含糖分泌物形成的液滴。

研究人員認為,原始昆蟲為了適應當時炎熱乾燥的氣候而進化出了虹吸式的喙,便於有效攝入液體、補充迅速流失的水分。它們起初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損葉片的滲出物生存,繼而發現了原始松柏等祼子植物未成熟種子分泌的高營養液體——傳粉滴。

原始蝶蛾與祼子植物之間的這種關係是單方面利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昆蟲在吸食花蜜時也起到傳粉作用,雙方形成互利關係,共同進化。(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8-01-1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小蝴蝶身上有大學問:新技術揭示蝴蝶進化史
    這次研究揭示出許多令人吃驚的發現,其中一項就是在親緣關係上,蝴蝶與小飛蛾的關係比與大飛蛾間更加密切。這完全改變了科學家對蝴蝶進化的理解。研究還發現,曾被劃歸為飛蛾類的一些昆蟲實際上是蝴蝶,蝴蝶的品種數量越來越多,超過人們以前所想像的。  「這一項目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各種各樣的昆蟲提供了一個進化的基礎,地球上已知的昆蟲有近16萬種。」
  • 科普:花兒未開 蝴蝶已在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花朵敞開胸懷讓蝴蝶吸食花蜜,蝴蝶飛舞則幫助傳播花粉,引文人墨客感嘆蝶戀花、花思蝶的相互依存關係。科學家則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許多蝴蝶和蛾類的成蟲有著能彎曲、伸長的喙,適宜伸進花朵底部吸食花蜜,它們在分類學上屬於鱗翅目昆蟲的有喙亞目。科學界先前認為,這類昆蟲是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才進化出來的,時間大約是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
  • 最小靈長類揭示數千萬年視覺進化—新聞—科學網
    最小靈長類動物 視覺在演化史上是一個重要主題,但是除了節肢動物化石中鈣化的晶狀體以外,視覺系統中的其他部分通常很難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因為眼睛和大腦的軟組織在死亡後分解得很快。 之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科研人員提出了一條時間線,指出所有動物群的一個擁有視蛋白的共同祖先出現在大約7億年前。
  • 雷射影像技術揭示聖賢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傳統考古學憑化石推敲鳥或恐龍的外觀,準確度成疑,更何況要研究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香港大學經多年的研究,利用新雷射技術,分析恐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重塑首個孔夫子鳥的身體輪廓。研究發現,近鳥龍的翅膀軟組織及形狀,都與現代鳥類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卻不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這一化石組合的發現,為寒武紀早期地層對比提供了潛力,並為舌形貝型亞門腕足動物的起源,古地理分布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啟示。 「該始圓貨貝新種代表了一種最早的舌型貝型腕足動物,並很可能是舌型貝型亞門的祖徵。」
  •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新聞—科學網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
  •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新聞—科學網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保存肺部結構的是一件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始吻古喙鳥化石,古喙鳥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今鳥型類代表。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a)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b)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百分比; (c)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的空間分布
  • 恐龍是如何進化喙並成為鳥類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有答案
    一群牙齒豐富的恐龍頜(想想霸王龍)如何變成現代鳥類的無牙頜,被喙覆蓋?在這種轉變中必須發生兩件事:牙齒的抑制和喙的生長。現在,新的化石證據已經證明了它是如何發生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王碩及其同事研究了一系列恐龍和早期的化石,以期看到這一過渡。他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恐龍會逐漸失去牙齒並長出一隻小喙。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
  • —新聞—科學網
    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人口遺傳學家Aylwyn Scally說:「我相信非洲南部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地區。」但是,對現存人類DNA的研究並不能揭示我們祖先的確切位置。「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的祖先都出現在一個小區域,那將是令人震驚的。」
  • 五眼「麒麟蝦」提供節肢動物進化新線索—新聞—科學網
    黃迪穎、曾晗 章氏麒麟蝦正模標本 圖片:黃迪穎、曾晗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一種節肢動物的化石這種保存完好的化石為破譯節肢動物進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 節肢動物的早期進化是演化生物學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雖然來自寒武紀(約5.41億~4.85億年前)的保存精美的化石提供了部分認知,但這一時期主要節肢動物種群之間的關係仍有待明確。系統發育研究認為奇蝦類是最接近真節肢動物的一類。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新疆塔城新研究確定中國已知最早森林的時代—新聞—科學網
    新疆塔城西準噶爾地區中—晚泥盆世一些代表性植物化石。
  • 化石記錄揭示最早節肢動物「光感保護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的一項演化學研究,瑞典科學家報告發現了有5400萬年歷史的大蚊眼睛化石,這是迄今已知的首個節肢動物的黑色素避光色素化石記錄。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在化石形成過程中,大蚊眼構造會發生哪些改變,而此前對其它節肢動物(如三葉蟲)化石的眼構造解讀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昆蟲和甲殼動物這類節肢動物的複眼是動物界最常見的視覺器官。複眼的演化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5.2億年前,研究早期樣本可以獲得對節肢動物眼睛和視力的更多認識。
  • 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