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東亞地區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雖在現今全球範圍內是較為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但廣泛的化石記錄顯示整個北半球在新生代早期多為這種植被所覆蓋。因此對它起源與演變的研究,對探尋北半球植被與生物多樣性格局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在地質學、年代學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研人員取得新的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多樣性》上。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Itea polyneura)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5)化石和現生種均具有脫落性山茶齒;(6)化石葉結構重建                 黃健供圖

鼠刺屬(Itea)是虎耳草目鼠刺科(Iteaceae)小喬木或灌木。該屬常綠種類是東亞常綠闊葉林中常見的灌木層植物,而落葉種類又與東亞-北美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關聯,因此它也是研究落葉闊葉林與常綠闊葉林的關係的很好材料。近期,在文山植物群的化石收藏中鑑定出一種鼠刺屬的葉片。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助理研究員黃健的指導下,昆明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田宜敏對其進行了古植物學研究。這些葉片化石具有該屬典型的葉脈特徵:二級脈真曲、三級脈梯狀、具脫落性山茶齒。通過與現生種類葉脈結構的研究對比,確定其屬於常綠鼠刺組(Sect. Sempervirentes),最近親緣種為峨嵋鼠刺(I. omeiensis)。鼠刺可能起源於熱帶亞洲,但其多樣性中心是我國南部的亞熱帶地區,是常綠闊葉林的指示物種。結合植物群中發現的其他類群,表明在早漸新世時(約3000萬年前),這一植被類型便已存在了。

文章同時基於化石記錄和生物地理學分析,討論了鼠刺屬常綠與落葉種類的在各大洲的分化過程,認為落葉鼠刺的產生與擴張與北半球在漸新世後的降溫緊密相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ld.2020.09.00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漸新世文山植物群鼠刺化石的發現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悠久歷史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Itea polyneura)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5)化石和現生種均具有脫落性山茶齒;(6)化石葉結構重建     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東亞地區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雖在現今全球範圍內是較為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但廣泛的化石記錄顯示整個北半球在新生代早期多為這種植被所覆蓋。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黃健供圖滇東南文山盆地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迄今物種最豐富多樣的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在地質學、年代學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近日,科研人員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多樣性》上。鼠刺屬是虎耳草目鼠刺科小喬木或灌木。
  • 矩形葉鼠刺
    矩形葉鼠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異名】雞骨柴、牛皮桐(《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老茶王、華鼠刺(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矩形葉鼠刺的根、花。【植物形態】矩形葉鼠刺常綠灌木,高2~4米或以上。
  • 【地理視野】從用材林到雨林、常綠闊葉林、夏綠林與針葉林的區別...
    表現在植被上,將會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凍土帶。    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的亞熱帶溼潤氣候區,通常又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都是由常綠闊葉樹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具有很大的區別,有些特徵反而與夏綠闊葉林更相似。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新聞—科學網
    然而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揭示了非洲現代人有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祖先。這表明,其中大部分DNA來自於過去兩萬年中移居回非洲的歐洲人。這項日前發表於《細胞》雜誌的研究,同時有助于澄清一個令人費解的差異:為什麼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似乎比歐洲人多。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 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新聞—科學網
    我國豐富的考古材料為建立東亞區域地磁場變化模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蔡書慧與合作者對陝西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楊官寨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磁學研究。
  • 滇鼠刺知識科普,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滇鼠刺,拉丁名為Itea yunnanensis,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目、虎耳草亞目、虎耳草科的一種植物。滇鼠刺,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黃綠色,具縱條紋;老枝深褐色,無毛。本種在外形上近似冬青葉鼠刺I. ilicifolia Oliv.,有時常易被誤定為後者。兩者主要區別在於,本種的葉較狹,長通常超過寬的2倍,邊緣有較密的刺狀鋸齒;而後者的葉較寬,長不超過寬的2倍,在軟骨質的邊緣具疏生、硬刺狀的粗鋸齒。它生於海拔1100-3000米的針闊葉林、雜木林下或河邊、巖石處。其產雲南西北部、中部至東南部,四川西南部,西藏東南部,貴州和廣西。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a)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b)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百分比; (c)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的空間分布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到11,000年前,至少有五種主要的祖先血統已經多樣化,這表明了舊石器時代狗的悠久遺傳史。與人類基因組的共同分析揭示了反映人類的狗群體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非洲與黎凡特有關的血統以及早期的農業歐洲。其他方面也有所不同,包括西歐和東歐亞大陸草原牧民擴張的影響以及新石器時代歐洲狗祖先的近乎完全轉變。研究人員介紹,狗是第一種家養動物,但對其種群歷史以及與人類的聯繫程度知之甚少。
  • 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新聞—科學網
    其中主要的化石材料可以歸入岡巴佐格豹。該記錄代表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的首次發現。 化石材料包括一個不完整頭骨和一些零散的下頜殘斷和牙齒。針對豹屬牙齒化石區分較為困難的問題,研究人員詳細地研究了現生豹屬大貓的牙齒特徵區分,並通過大量統計morphometry和morphotype的方法,給出了一套新的鑑定豹屬物種零散牙齒的參考特徵表格。
  • 湖南發現現代人類化石 到底是東亞還是世界最早的現代人?
    10月15日凌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南方已明確的最早現代人》的文章,揭示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東亞地區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它們來自該地區最早出現的現代人類。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早在8萬年前到12萬年前,中國南方地區就出現了跟現存人類很相像的現代人,這比歐洲地區早了3萬到7萬年。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根據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及其地質年代,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說。 「北京人」代表了人類演化中的一個特別階段——直立人,它是從猿到人演化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中文通常稱其為「猿人」。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其主要來源包括農業、廢物處理、化石能源使用和開採中的人為排放,以及溼地、淡水系統和地質來源中的自然排放。 研究主要作者、史丹福大學的Rob Jackson說:「天然氣的使用在美國和全球都快速增加。用天然氣發電也許能抵消一部分煤電的碳排放,但天然氣開採和運輸過程中卻會洩露大量的甲烷、推高溫室效應。」
  • 馬蹄荷化石裡的語言
    【原標題:馬蹄荷化石指示了植物區系邊界的變化】東亞植物區可以分為「中國-日本
  • 福建一座不要門票的山,融火山巖地貌和常綠闊葉林景觀於一體
    福建是一座不需要門票的山,實際上是集火山巖地形和常綠闊葉林景觀於一體的山川風景區,旅遊景觀更加多樣。例如,分布著西運動、天馬巖等其他景觀。這將為山川的發展贏得更多人的讚譽和認可。最終,山川的發展魅力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這座山也是福建省最大的火山巖風景區。為了更好地發展旅遊業,福建也開設了旅遊綜合服務板和商務度假區,使山川的發展贏得了很多人的名聲,更感受到了文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