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鼠刺,拉丁名為Itea yunnanensis,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目、虎耳草亞目、虎耳草科的一種植物。
滇鼠刺,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黃綠色,具縱條紋;老枝深褐色,無毛。葉薄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5-10釐米,寬2.5-5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鈍或圓形,邊緣具稍內彎的刺狀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側脈4-5對,弧狀上彎,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明顯突起,網脈明顯,葉柄長5-15毫米,上面具槽溝,無毛;頂生總狀花序,俯彎至下垂,長達20釐米;花序軸及花梗被短柔毛;苞片鑽形,長約1毫米;花多數,常3枚簇生,花梗長2毫米,在花時平展,果期下垂;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狀披針形,長1-1.5毫米,被微柔毛,稀近無毛;花瓣淡綠色,線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花時直立,頂端稍內彎;雄蕊常短於花瓣;花絲長約2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子房半下位,無毛,心皮2枚,緊貼;花柱單生,有縱溝,柱頭頭狀。蒴果錐狀,長5-6毫米,無毛。本種在外形上近似冬青葉鼠刺I. ilicifolia Oliv.,有時常易被誤定為後者。兩者主要區別在於,本種的葉較狹,長通常超過寬的2倍,邊緣有較密的刺狀鋸齒;而後者的葉較寬,長不超過寬的2倍,在軟骨質的邊緣具疏生、硬刺狀的粗鋸齒。
它生於海拔1100-3000米的針闊葉林、雜木林下或河邊、巖石處。其產雲南西北部、中部至東南部,四川西南部,西藏東南部,貴州和廣西。
其主要價值:樹皮含鞣質,可制烤膠。木材可制煙鍋杆。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