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1-2)漸新世文山植物群多脈鼠刺葉片化石(3)現生華鼠刺葉結構(4)滇鼠刺植物形態黃健供圖滇東南文山盆地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迄今物種最豐富多樣的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在地質學、年代學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近日,科研人員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多樣性》上。鼠刺屬是虎耳草目鼠刺科小喬木或灌木。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動植物關係的變化
植食性昆蟲與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陸生生態系統穩定十分重要。它們之間受溫度、降水和海拔等環境因素影響呈現不同的地區性分異。葉片化石上的取食痕跡記錄了地質時期的動植物關係,通過統計取食痕跡,可反映出植食性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從而認識地質時期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動植物關係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鄧煒煜東在研究員周浙昆、蘇濤的指導下,研究青藏高原東南緣芒康縣卡均植物群上千塊保存完好的葉片化石,發現在同一地域約100萬年間,卡均植物群無論昆蟲還是植物,在種類上均發生變化。
-
矩形葉鼠刺
矩形葉鼠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異名】雞骨柴、牛皮桐(《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老茶王、華鼠刺(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矩形葉鼠刺的根、花。【植物形態】矩形葉鼠刺常綠灌木,高2~4米或以上。
-
馬蹄荷化石裡的語言
【原標題:馬蹄荷化石指示了植物區系邊界的變化】東亞植物區可以分為「中國-日本
-
學術進展|我院金建華教授團隊發現北半球首例雞毛松屬大化石 揭示亞洲-澳洲早期植物區系交流新途徑
東亞植物區系的特色之一是包括了很多來自岡瓦納古陸的區系成分,即在地質時期曾廣泛分布於南半球的分子。那麼這些物種是如何從南半球跨越赤道擴散到亞洲的呢?近日,我院金建華教授團隊在中國廣西桂平盆地中新世二子塘組發現了木乃伊化保存的首例北半球裸子植物羅漢松科雞毛松屬(Dacrycarpus)大化石,結合雞毛松屬植物以往發現的南半球的化石記錄、生理特徵以及相關地質和氣候事件等分析,探討了澳大利亞和亞洲之間生物交流的可能途徑。晚漸新世以來,由澳大利亞-亞洲板塊碰撞產生的島鏈和洋流變化,為植物的遷移提供了陸橋和適宜的潮溼氣候。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比如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與演化規律及細節過程等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狀態良好的人類化石對於研究和論證這一時期人類演化過程尤為重要。
-
滇鼠刺知識科普,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滇鼠刺,拉丁名為Itea yunnanensis,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目、虎耳草亞目、虎耳草科的一種植物。滇鼠刺,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黃綠色,具縱條紋;老枝深褐色,無毛。葉薄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5-10釐米,寬2.5-5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鈍或圓形,邊緣具稍內彎的刺狀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側脈4-5對,弧狀上彎,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明顯突起,網脈明顯,葉柄長5-15毫米,上面具槽溝,無毛;頂生總狀花序,俯彎至下垂,長達20釐米;花序軸及花梗被短柔毛;苞片鑽形,長約1毫米;花多數,常3枚簇生,花梗長2毫米,在花時平展,果期下垂;萼筒淺杯狀
-
文山發現一個植物新種——文山馬兜鈴
雲南又發現一個植物新種就在咱文山名叫「文山馬兜鈴」這是一種典型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亟需採取拯救保護措施2019年3月,文山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何德明工程師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蔡磊博士研究生等人,在文山市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時,發現一種正在開花的馬兜鈴屬植物。
-
【地理視野】從用材林到雨林、常綠闊葉林、夏綠林與針葉林的區別...
表現在植被上,將會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凍土帶。 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的亞熱帶溼潤氣候區,通常又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都是由常綠闊葉樹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具有很大的區別,有些特徵反而與夏綠闊葉林更相似。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2015-11-04 10:54:35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查雲帆 ,工作人員正在對近萬件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分進行布展。
-
雲南文山發現苦苣苔科植物3新種
近日,分布於雲南省文山州境內的3個苦苣苔科植物(其中2個分布於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新種正式發表,它們分別為Petrocodon wenshanensis Xin Hong W.H. Qin & F.
-
中國恐龍化石新研究挑戰東亞隔離假說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恐龍化石新研究認為,1.74億年前在中國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屬種,挑戰了梁龍類恐龍及其他新蜥腳類恐龍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該研究成果24日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發表。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皺囊蟲代表著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後口動物,或代表基礎動物與後口動物之間的珍稀過渡類群;填補了原始後口動物的化石實證與分子進化鍾預測的起源時間之間的鴻溝;揭示了兩側對稱動物體型在寒武紀逐漸增大的演化規律;對在前寒武紀地層中探尋其它動物門類的始祖具有重要啟示。
-
【中國新聞網】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化石
作為中科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專項研究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領導中外研究團隊完成的「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論文,北京時間5月2日獲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研究團隊建議將最新研究發現的青藏高原古人類命名為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員史恭樂和舒軍武、碩士研究生尹素心與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合作,利用Micro-CT掃描和包埋切片等實驗方法,研究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曇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
林草科普|水杉,復活的「化石」植物
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孑遺物種,水杉是第一批列為中國國家保護植物的珍貴樹種,也是為數不多的被中國學者發現、由中國學者命名的著名樹種。水杉不僅承載著地球千萬年來的歷史,也承載著中國學者對知識的追求。水杉,柏科水杉屬的孑遺植物,為中國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落葉大喬木,枝葉交互對生,冬季落葉,無芽小枝與葉片一同脫落,球花單性,雌雄同株。水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
-
文山市首次發現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蘇鐵蕨
蕨類植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過你聽說過蘇鐵蕨嗎?這是一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它在文山市首次被發現隨著調查的持續推進,在海拔1300m左右的季風常綠闊葉林中首次發現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蘇鐵蕨,該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喬木層優勢樹種以刺栲、西楠華為主,灌木層以米飯花為優勢,草本層以狗脊蕨和蘇鐵蕨為優勢。蘇鐵蕨為烏毛蕨科蘇鐵蕨屬的模式及單一種,以外形似蘇鐵科植物而得名,頂部與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達3釐米,先端鑽狀漸尖,邊緣略具緣毛,紅棕色或褐棕色,有光澤、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