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進展|我院金建華教授團隊發現北半球首例雞毛松屬大化石 揭示亞洲-澳洲早期植物區系交流新途徑

2021-02-15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東亞是現代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地區之一,是了解北半球生物多樣性起源和演化的核心區域。東亞植物區系的特色之一是包括了很多來自岡瓦納古陸的區系成分,即在地質時期曾廣泛分布於南半球的分子。那麼這些物種是如何從南半球跨越赤道擴散到亞洲的呢?

近日,我院金建華教授團隊在中國廣西桂平盆地中新世二子塘組發現了木乃伊化保存的首例北半球裸子植物羅漢松科雞毛松屬(Dacrycarpus)大化石,結合雞毛松屬植物以往發現的南半球的化石記錄、生理特徵以及相關地質和氣候事件等分析,探討了澳大利亞和亞洲之間生物交流的可能途徑。晚漸新世以來,由澳大利亞-亞洲板塊碰撞產生的島鏈和洋流變化,為植物的遷移提供了陸橋和適宜的潮溼氣候。雞毛松屬耐水淹,能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生理特徵也增加了該屬擴散到華南地區的機會。除了雞毛松屬外,同時研究了其它150屬熱帶亞洲-熱帶澳洲分布類群的大化石記錄,發現雞毛松屬並不是通過這一途徑進入亞洲的唯一類群。因此,該研究將晚漸新世以來植物類群通過上述途徑從澳洲向北擴散到亞洲的遷移模式稱為Dacrycarpus 模式(圖1)。上述研究表明晚漸新世以來澳大利亞-亞洲板塊碰撞事件促進了兩大陸之間的跨赤道生物交流,並極大地促進了東亞地區植物區系的多樣化發展。

圖1 古地理圖顯示不同時期雞毛松屬大化石分布及其可能的遷徙路線

     本研究的另一個亮點是發現的雞毛鬆化石為非常罕見的三維木乃伊化保存的二形葉、具胚珠的枝條和雄球果以及原位花粉等器官。研究首次用micro-CT掃描和超薄切片等方法,研究了化石材料中雌球果的解剖結構和原位花粉的外壁超微結構。在雞毛松屬所有現代種中,新發現的化石在形態和解剖特徵上與中國唯一分布種Dacrycarpus imbricatus (Blume) de Laubenfels非常相似(圖2)。結合現代種的生態位和化石植物群的組成,研究區中新世可能為針闊葉山地雨林。

圖2 華南中新世雞毛松屬化石和現代種Dacrycarpus imbricatus (Blume) de Laubenfels 的不同器官

    上述研究相繼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Review (IF=13.222) 和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IF=4.040)雜誌上。我院博士生吳欣凱為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金建華教授和長安大學全成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等資助,該重點項目中期考核和結題驗收均被評為優秀。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93/nsr/nwz060

https://doi.org/10.1111/jse.12534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相應內容

專業 | 實驗室 / 團隊 | 校歷 

校友 | 生科視角 | 資訊

學院 | 校車| 時節

導航 | 如需其他信息,歡迎隨時諮詢主頁君

留言 / 投稿 mediasky@yeah.net

圖片 論文

信息 生命科學學院

排版 Vivian

封面 論文

編輯 媒體中心

初審 蔡慕穎

審核 黎曉天

審核發布 趙勇

相關焦點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中國發現 化石尺寸巨大
    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研究專家團隊提供)    「尋找暴龍類的足跡,也就是最大的肉食恐龍足跡,長久以來是我的夢想之一。」邢立達表示,發現這一巨大的恐龍標本非常幸運。他說,這類足跡其實非常稀少,因為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更別說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類的足跡了。這對於我們研究整個華南地區同時代這個生物群還有暴龍類演化和形態都是非常大的幫助。同時,對研究恐龍骨骼跟恐龍化石的這個對應關係很有幫助。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 版納植物園通過青藏高原夾竹桃科新化石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
    在地質歷史時期,該科在新近紀的歐洲和北美也有廣泛的分布,但是亞洲的化石記錄較為少見,這制約了人們對夾竹桃科以及蘿藦亞科生物地理歷史的了解。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後Cédric Del Rio、研究員蘇濤及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青藏高原中部下始新統牛堡組地層若干種子的印痕化石。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與北半球植物區系有過密切交流蘇濤他們此次發現的蔣浪植物群,屬於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位於現海拔4850米,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在這套地層的多個層位中,我們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葉片、果實、種子、花、地下塊莖等,共劃分為70餘個形態類型,這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物種最為豐富的新生代植物群。」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作為一本學術參考書和工具書,本志書稱得上是腕足動物化石的「四庫全書」。  進展三: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8月17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導了侏羅紀會滑翔的哺乳形類動物的重要發現。
  • 昆明植物所 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
    本報訊(記者 季徵)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通過區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並融合歷史生物地理學信息,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植物學主流期刊上。    植物區系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既像水杉,又像柏松,其實是國家保護植物雞毛松
    羅漢松是我國庭院中著名的觀賞樹種,羅漢松屬全世界有100多種,我國有14種3變種,在羅漢松屬裡面,有一種植物,非常像水杉,並且也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那就是雞毛松。,又稱爪哇羅漢松、異葉羅漢松、嶺南羅漢松、爪哇松,為羅漢松科、雞毛松屬常綠喬木。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進展一 華南寒武紀早期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的張興亮、傅東靜等人在湖北長陽地區發現了一個距今5.18億年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團隊袁訓來課題組在三峽地區約5.5億年前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和研究了新的動物化石(夷陵蟲)和一類特殊的遺蹟化石。該項研究將分節的兩側對稱後生動物的出現時間提前了至少一千萬年,為之後寒武紀兩側對稱動物大爆發找到更為久遠的「根」;動物的複雜運動也反映了當時水體中氧含量存在周期性波動;表明「寒武紀大爆發」時期以底棲動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在埃迪卡拉紀已經開始建立。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進展一: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   完成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汪筱林領導的研究團隊   作為一本學術參考書和工具書,志書稱得上是腕足動物化石的「四庫全書」。
  • 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區系(flora)是某一特定地區生長著的全部植物種類,它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植物區系研究在植物種類清查、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後口動物)、古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古脊椎動物(恐龍類、古鳥類、早期哺乳類)、地質微生物、早期陸生植物、白堊紀琥珀動物、古植物與古生態和古人類等多個學科領域。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當地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
  • 我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足跡化石現藏於福建南安
    7月29日,在南安舉行的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這一極具傳奇色彩的超大型霸王龍足跡化石公開亮相。這一珍稀化石目前收藏於英良石材公司的一個歷史博物館。7月15日,幾位中外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發現魚石螈類化石
    這一重要發現代表了當前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擴大了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古地理分布區域,將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四足動物起源、早期演化與擴散的已有假說,而且將亞洲地區四足動物的化石記錄提前了近一億年。    經過古生物學家70多年的尋找,迄今為止全球已發現了9種泥盆紀四足動物,它們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6個地區。從1929年瑞典和丹麥地質學家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東海岸首次發現魚石螈化石,到200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在賓夕法尼亞州旅遊勝地柯林頓縣發現厚頜螈,每一次這些早期四足動物的發現都引起國際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興趣。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於1929年,隸屬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少數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88年來,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團結和服務廣大古生物學科技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國際交流合作、科普教育和人才培養等領域成果豐碩,有力推進了古生物學科的發展。
  • 記首師大教授任東團隊:科研生涯從基金起步—新聞—科學網
    他帶領的團隊多次在《生物學通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古生物系統學雜誌》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我拿到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青年基金項目,當時只有7萬元,但這是我個人科研的起步,也是首師大古昆蟲學科的起步。」任東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科學基金是我個人成長和我們這個學科發展的搖籃。目前我的科研經費也幾乎全來自各類科學基金項目。」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中國江西省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了相關論文可是,就在足跡被發現的兩個月後,一位戶外愛好者徐承華突然聯繫了邢立達,說是贛州民間收藏界流轉著一個好像恐龍大足跡的化石,長度達58釐米。「我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看到照片之後我知道幸運女神又眷顧我們了,這就是此前消失的大腳印。」邢立達告訴北青報記者。腳印極可能屬於贛州本地發現的虔州龍據介紹,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