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魚石螈類化石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本報北京12月19日訊 (記者劉茂勝)今天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趙文金博士與英國自然博物館阿爾伯格博士等人的一篇論文,報導了他們在我國寧夏發現的距今大約3.55億年的中國螈化石。這一重要發現代表了當前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擴大了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古地理分布區域,將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四足動物起源、早期演化與擴散的已有假說,而且將亞洲地區四足動物的化石記錄提前了近一億年。

    最早的四足動物出現在大約3.7億-3.5億年前的晚泥盆世,這些仍然保留某些魚類特徵的水陸兩棲動物對於探索陸地脊椎動物的起源具有重要價值,為人類了解祖先是怎樣從原始沼澤中爬出並來到陸地上生活的過程提供了最豐富、最直接的信息。

    經過古生物學家70多年的尋找,迄今為止全球已發現了9種泥盆紀四足動物,它們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6個地區。從1929年瑞典和丹麥地質學家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東海岸首次發現魚石螈化石,到200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在賓夕法尼亞州旅遊勝地柯林頓縣發現厚頜螈,每一次這些早期四足動物的發現都引起國際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興趣。

    近年來考古的工作逐步表明中國是衍生出四足動物的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然而,與四足動物起源問題關係最直接的泥盆紀四足動物化石在中國、在亞洲一直是個空白。亞洲地區目前最早的四足動物化石記錄只能推到2.6億年前中二疊世。尋找到中國的「魚石螈」成了中國古生物學家的一個心願。此次,中國螈的發現是全球第10種泥盆紀四足動物,是魚石螈類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2002年7月底,朱敏與阿爾伯格在寧夏的野外考察中很幸運地發現了一件泥盆紀脊椎動物的下頜標本。經過室內的精心修理,朱敏等確認這件下頜標本屬於四足動物。隨後,他們將其命名為潘氏中國螈(Sinostega pani)。屬名代表在中國發現的魚石螈類化石,種名贈給在寧夏泥盆系陸相生物地層研究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潘江教授。從整體上看,中國螈下頜與格陵蘭島發現的棘螈下頜最為接近,要比在澳大利亞發現的澳洲螈下頜進步。

    根據目前所發現的泥盆紀四足動物證據,研究人員認為,四足動物大概在3.7億年前在歐美古大陸上起源,然後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沿熱帶-亞熱帶海岸擴散到澳大利亞和中國,在3.6億年前魚石螈類在全球廣泛分布。過去的空白只是由於泥盆紀四足動物化石的稀少,相信通過更大範圍的地質調查與野外發掘,在亞洲包括中亞地區和華南有希望發現更多的泥盆紀四足動物化石材料。

    該項成果是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及中國科學院與英國皇家學會國際合作交流項目支持下完成的。這也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今年在英國《自然》和美國《科學》上發表的第8篇論文。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最早的兩棲類動物,魚石螈(使人類可以呼吸氧氣)
    大家都知道人類是從兩棲動物進化來的,那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兩棲類動物是什麼嗎?它就是魚石螈,是魚類及兩棲類的中間物種,生存於3.67-3.625億年前的上泥盆紀。 一、最早的兩棲類動物,魚石螈
  • 發現最古老完整硬骨魚類化石
    他們的研究為探索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最完整的化石資料。新發現的古魚將有頜脊椎動物幾大類群的特徵匯於一身,大大填充了它們之間的形態學鴻溝,第一次近乎完整地呈現了有頜脊椎動物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徵組合。
  • 高原上發現魚化石?藏北化石「秋獵」收穫頗多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西藏色林錯周圍發現了距今約2600萬年前的棕櫚、攀鱸、臭椿等化石,為復原高原久遠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和古環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通過對化石層中鋯石的同位素檢測,我們確定化石年代為距今約4700萬年。下圖是一枚僅能看見一段脊椎骨的魚化石,因為其餘部分還埋在巖石中,需要帶回實驗室仔細修理。為了保護化石不被二次損壞,需要用石膏繃帶固定石板進行特別保護。還有一枚落葉化石,化石種類暫時沒有鑑定,因為植物的葉子化石,特別是邊緣完整的葉片,鑑定很困難。一般情況下,植物化石裡最有分類學意義的是花、果實等生殖結構。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自20世紀30年代起,瑞典古生物學家雅爾維克通過「連續磨片法」對總鰭魚類化石進行研究後提出,總鰭魚類中的真掌鰭魚類與四足動物一樣,擁有一對與外鼻孔相通的內鼻孔,能使空氣進入肺部。這一發現,意味著總鰭魚類很可能正是四足動物的祖先。在此後的數年裡,古魚類學家們在此基礎上不斷推演,形成了一套日趨完善的理論,被視為主流的權威觀點。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
    中新網南京2月2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研究人員在安徽省南部涇縣北貢特異埋藏海綿動物群中發現並報導了奧陶—志留紀過渡期的花骨海綿化石。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可將其化石記錄提前了3億多年。
  • 斷層掃描技術助力魚化石研究
    生活離不開魚,化石生物類群,魚類更是分量十足,魚化石可以說是很多化石愛好者的最愛。今天洪河兄來講一種看起來和現代魚類差不多的魚化石,新疆三疊紀的阜康魚。圖:長背鰭阜康魚Fukangichthys longidorsalis 正模標本(徐光輝 圖) 古鱈類的阜康魚是三疊紀(約2.52–2.01億年前)特有的原始輻鰭魚類。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發現飛魚類最古老化石
    本報訊(記者陸琦)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小組及其合作者在貴州省發現一種距今約2.4億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自20世紀30年代起,瑞典古生物學家雅爾維克通過「連續磨片法」對總鰭魚類化石進行研究後提出,總鰭魚類中的真掌鰭魚類與四足動物一樣,擁有一對與外鼻孔相通的內鼻孔,能使空氣進入肺部。這一發現,意味著總鰭魚類很可能正是四足動物的祖先。在此後的數年裡,古魚類學家們在此基礎上不斷推演,形成了一套日趨完善的理論,被視為主流的權威觀點。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世界著名化石遺蹟 北極發現熱帶海龜化石
    ,2005年在中國內蒙二連浩特市上白堊統二連組地層中發現的一具巨型獸腳類恐龍化石,被認定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罕見的似鳥恐龍化石。兩棲類動物化石,這些與鱷魚樣子相似的化石向人們揭示了兩種新類型的古代兩棲類動物。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撒哈拉發現3.8億年前魚化石
    據英國《都市報》5月20日報導,一塊巨型魚化石在撒哈拉被挖掘出來,經證實,這是生活在3.8億年前史前海洋中巨大的濾食性脊椎動物。這種巨型魚被命名為Titanichtys。在北美、摩洛哥和波蘭發現的化石顯示,它與許多其他魚類共享海洋,包括長著尖牙的海怪Dunkleosteus。」人們觀察到Titanichtys的化石上有Dunkleosteus留下的刺痕,Dunkleosteus是一種頂級食肉動物,也是少數接近Titanichtys大小的物種之一。Sam懷疑Dunkleosteus可能是Titanichtys唯一的潛在捕食者。
  • 魚石螈,布魯布魯,一隻四腳魚~
    晚上八點   給你講個科普小故事吧它們生存於3億6千萬年前最早一批可以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完成從魚到人進化的關鍵環節之一寧夏曾於2002年發現其化石最早爬向陸地的動物是一些節肢動物,是如今蠍子、蜘蛛這類動物的祖先。
  • 人類的祖先居然是條魚?你正在用「胸鰭」滑動手機,用「腹鰭」四處行走…
    最近《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在一塊魚類化石上,發現其胸鰭擁有手指樣附體。根據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們描述:這塊化石長1.57米,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埃斯屈米納克地層,是迄今最完整的希望螈樣本。接下來就是最早的四足動物代表,魚石螈和棘螈,它們為最早的四足動物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狀態,特別是四肢的發育和演化提供了突破性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