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等於4月10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在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新進展。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

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同時,空棘魚類是一支演化上非常保守的古老魚類,其保守性或演化停滯現象備受學術界的關注。空棘魚類出現於泥盆紀,三疊紀時一度相當繁盛,但至今僅2種:非洲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和印尼拉蒂邁魚(Latimeria menadoensis)。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之後,在很長一段地質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些化石空棘魚類與「活化石」拉蒂邁魚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但是,它們是何時出現,又是如何獲得這些典型解剖學特徵的呢?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大約3.9億前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整,學術界對於空棘魚類更早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有關問題尚缺少相對明確的答案。

迄今為止,早泥盆世唯一的空棘魚記錄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一件不完整的齒骨化石,2006年被命名為始空棘魚(Eoactinistia)。出乎預料的是,這件如此古老的標本竟然保留了巨大的齒骨感覺孔,這是泥盆紀之後的空棘魚才具有的典型特徵。那麼,始空棘魚是否可能已經具有「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的體質特徵呢?由於材料的零碎,這一疑惑也無從解答。目前已知保存較好的泥盆紀空棘魚化石都來自中泥盆世晚期或晚泥盆世早期的地層中,此時的空棘魚類已經發生顯著分化。其中,加文魚(Gavinia)和米瓜莎魚(Miguashaia)屬於原始的空棘魚類,仍然保留很多原始肉鰭魚類的特徵,而重尾魚(Diplocercides)則顯示典型的「現代型空棘魚」特徵,譬如兩對頂骨,加長的眶前區和原型尾,屬於進步的空棘魚類。

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一直被認為是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近十餘年來,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動物研究群體報導了數種重要的出自我國南方早泥盆世與志留紀地層的早期肉鰭魚類化石,包括斑鱗魚、無孔魚、彌曼魚、蝶柱魚、肯氏魚、鬼魚等,這些化石的發現填補了硬骨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缺失的環節」,為揭示硬骨魚綱起源之謎提供了關鍵資料。遺憾的是,泥盆紀空棘魚類的化石記錄在我國南方仍一直是個空白。為此,該群體在中國南方組織了多次有針對性的發掘,終於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大約4.1億年前)地層中發現了兩件空棘魚標本,分別為頭顱的前段與後段。由於該標本與德國著名古生物學家葉格爾(O. Jaekel)於1927年發現的德國中泥盆世的艾菲爾孔骨魚(Euporosteus eifeliensis)相似,因此被命名為雲南孔骨魚(Euporosteus yunnanensis)。對艾菲爾孔骨魚的研究是葉格爾在德國最後開展的幾項古生物學工作之一,那時「活化石」拉蒂邁魚還沒有被發現(第一條拉蒂邁魚於1938年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被捕獲)。與拉蒂邁魚相似,艾菲爾孔骨魚具有加長的眶區和眶前區。不過,由於僅發現頭顱前段,孔骨魚在空棘魚類中的分類位置還不能藉此得到確定。

在最新研究中,朱敏等利用高精度CT技術對雲南孔骨魚的耳區進行了掃描與三維重建,結果顯示:雲南孔骨魚的耳區結構與重尾魚相似,而頭顱後段的最大長寬比為0.98,又與一些古生代和早三疊世的空棘魚類相似,這些解剖學特徵為孔骨魚系統學位置的確定提供了關鍵資料。在新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孔骨魚的分類學位置得到了初步確認:它屬於「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這一結果亦表明空棘魚類在其演化初期就已高度特化。

雲南孔骨魚的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記錄前推了1700萬年,對探討空棘魚類的早期演化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表明,空棘魚類具有一個非常快速的早期分化階段,而後期演化的保守程度比人們過去預想的還要大。新化石填補了中國南方早泥盆世空棘魚化石記錄的空白,再次印證了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的假說。此外,早期空棘魚類(始空棘魚、孔骨魚)和爪齒魚類(箐門齒魚、巴坎齒魚)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南方同期地層中的分別出現,指示了東岡瓦納板塊和華南板塊在布拉格期具有緊密的古地理聯繫。

此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雲南孔骨魚化石「現身」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圖)-科教臺...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雲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雲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
  • 《精靈寶可夢》圖鑑369: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精靈——古空棘魚
    本篇我們要介紹的寶可夢就是古空棘魚啦,這隻寶可夢因為本身的身體有著像地圖一樣的花紋,因此非官方的常用譯名就有著地圖魚的叫法,此外還有這空棘魚、化石魚之類的譯名,這隻寶可夢也可以說是魚類裡面真正意義上的長者級別寶可夢了,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隻寶可夢吧!
  • 科普|世界上最古老的魚,腔棘魚
    腔棘魚是一種很古老的魚種,最早可追溯到4億年以前,曾經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腔棘魚於1938年被重新發現,當時一艘拖網漁船捕獲到一條樣子奇特的魚。只見它約兩米左右、泛著青光,魚鱗像鎧甲一樣布滿全身,尖尖的魚頭顯得異常堅硬,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長相十分駭人。腔棘魚又稱「空棘魚」,由於脊柱中空而得名。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空棘魚什麼來頭,為何被認為是最稀有的魚類?原來它比恐龍還老
    在世界上有著非常從古時候多流傳下來的古老物種,在海洋之中這樣的古老生物還是非常多的。對於我們來說,海洋之中的資源是最豐盛的,所以在海洋之中也蘊含著一些比較傳奇的物種。今天要講述的就是從遙遠的億萬年前留存下來的一種魚類,叫做空棘魚。空棘魚是一種史前古魚,它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應該是在距今為止的億萬年前,如今也被認為是最稀有的魚類。
  • 棘魚?
    棘魚在志留紀至泥盆紀期間十分繁盛,分化出了包括軟骨魚綱在內的許多不同類型,但3.75億—3.60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滅絕事件之後,棘魚迅速衰落,到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前夕,棘魚只剩下最後一科,並且這最後一科也在大滅絕中灰飛煙滅。棘魚作為盾皮魚(最原始的有頜魚)和軟骨魚之間的過渡階段,仍然具有許多盾皮魚的特徵,甚至在許多方面它們比起軟骨魚更類似於硬骨魚。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 中國發現東亞最早現代人類化石 牙齒尺寸較小
    47枚人類牙齒化石(劉武供圖)  高清組圖看這裡:中國發現東亞最古老現代人化石  10月15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等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論文,表明8萬~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
  • 中國發現47顆迄今最早現代人類牙齒化石
    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今天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與爭議的熱點,學術界對於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在東亞地區的出現時間尚不清楚。2010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吳秀傑研究員,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等合作,在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
  • 人類的起源:人類以前居然是一條魚?
    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對一個追溯到2.9億年前的頭骨進行的再次分析顯示,它是現代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早期成員,這意味著頜口動物包括數萬種健在的從魚到鳥在內的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人等。棘魚屬存在於最早的鯊魚和硬骨魚類開始各自進化前的時期,這個血統最終延續到人類生命中。科學家已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發現棘魚屬化石。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然而,直到上世紀末,早期硬骨魚類的化石依舊十分稀少,且多為零散化石。由於過渡化石的缺失,肉鰭魚類與輻鰭魚類之間,以及硬骨魚類與其他有頜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形態學鴻溝。過去近20年的時間,來自雲南早泥盆世西屯脊椎動物群的眾多精美化石(如斑鱗魚、無孔魚、彌曼魚等)的發現使得這些鴻溝一步步縮小。
  • 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原標題: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刊登在10月15日《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在我國湖南省道縣福巖洞發現了47枚約8萬年到12萬年前人類的牙齒化石,以及多種滅絕和現生哺乳動物的化石。這是迄今在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蹤跡。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中國發現魚石螈類化石
    最早的四足動物出現在大約3.7億-3.5億年前的晚泥盆世,這些仍然保留某些魚類特徵的水陸兩棲動物對於探索陸地脊椎動物的起源具有重要價值,為人類了解祖先是怎樣從原始沼澤中爬出並來到陸地上生活的過程提供了最豐富、最直接的信息。    經過古生物學家70多年的尋找,迄今為止全球已發現了9種泥盆紀四足動物,它們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6個地區。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震驚】曲靖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化石,居然長這樣……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
  • 地球上最早的兩棲類動物,魚石螈(使人類可以呼吸氧氣)
    大家都知道人類是從兩棲動物進化來的,那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兩棲類動物是什麼嗎?它就是魚石螈,是魚類及兩棲類的中間物種,生存於3.67-3.625億年前的上泥盆紀。 一、最早的兩棲類動物,魚石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