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38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報導了楚步瀾等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繼夢幻鬼魚之後,丁氏甲鱗魚成為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

  丁氏甲鱗魚(Sparalepis tingi)獨特之處在於身體覆蓋厚而緊密關節在一起的鱗片,如同身穿盔甲的武士。屬名意指其鱗片類似於古波斯步兵手持的柳條編織而成的矩形盾牌,種名則獻給雲南曲靖志留紀剖面的命名人、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1887-1936)。

  硬骨魚類是有頜脊椎動物的主幹,分為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肉鰭魚類演化出了後來的四足動物(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而留在水中的肉鰭魚類如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肺魚和空棘魚。輻鰭魚類依舊生活在水中,常見的魚(青、草、鰱、鱅等)絕大部分都屬於這一類群,現有三萬餘種。因此,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與早期分化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直到上世紀末,早期硬骨魚類的化石依舊十分稀少,且多為零散化石。由於過渡化石的缺失,肉鰭魚類與輻鰭魚類之間,以及硬骨魚類與其他有頜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形態學鴻溝。過去近20年的時間,來自雲南早泥盆世西屯脊椎動物群的眾多精美化石(如斑鱗魚、無孔魚、彌曼魚等)的發現使得這些鴻溝一步步縮小。瀟湘脊椎動物群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地完好保存了大量志留紀有頜類化石,如最近幾年發現的全頜魚和麒麟魚等,則為探索有頜類崛起的格局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甲鱗魚與鬼魚、斑鱗魚一樣,具有由棘刺支撐的膜質骨腰帶和肩帶,這曾被認為是盾皮魚獨有的特徵。肢帶將肢骨連結到中軸骨上,二者統稱為附肢骨骼,是重要的運動器官。現生脊椎動物中,前部的肩帶既有膜質骨骼又有內骨骼成分,後部的腰帶只有內骨骼成分,二者區分明顯。然而化石資料表明,盾皮魚類和部分早期硬骨魚類的腰帶與肩帶有著十分相似的構造,同樣是由膜質骨骼和內骨骼組成,說明腰帶與肩帶可能有著接近的發育模塊。甲鱗魚的出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甲鱗魚身披十分特殊的菱形鱗片,這些鱗片與鬼魚、斑鱗魚等早期硬骨魚類的鱗片有相似之處,但又存在明顯差異。整體來看,側面的鱗片高度由前向後逐漸減小,卻不及鬼魚的顯著。第一背鰭前覆蓋有大約30列鱗片,是鬼魚(約15列)的兩倍。鱗片較厚,有著顯著的頸部將鱗片分為冠部和基部,這一點類似於斑鱗魚而有別於鬼魚。鱗片冠面具近平行排列的脊狀紋飾,紋飾間無孔,這一特徵與鬼魚類似。前側的鱗片上,內凹的背側與外凸的腹側及鱗片關節突與鱗片關節窩形成關節構造。鱗片冠部的被覆壓區不顯著,不像鬼魚、斑鱗魚那樣呈明顯的疊瓦狀排列。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甲鱗魚與鬼魚、斑鱗魚和無孔魚都屬於肉鰭魚類幹群。它們具有早期硬骨魚的特徵,但又具有類似盾皮魚的肩帶、腰帶和背鰭棘,以及類似全頜魚的頭部膜質骨。這些特徵組合填補了早期硬骨魚類和其他有頜類之間,以及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之間的形態學鴻溝,也指示了盾皮魚類的一支可能演化出了後來的硬骨魚類。甲鱗魚奇特的鱗列構造表明,早期硬骨魚類的形態分異度遠比之前所認知的大。隨著瀟湘脊椎動物群新材料的不斷發現,這一演化歷程將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論文連結 

 

1. 丁氏甲鱗魚正型化石(朱敏供圖)

 

2. 丁氏甲鱗魚生態復原圖(朱敏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3月8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報導了楚步瀾等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繼夢幻鬼魚之後,丁氏甲鱗魚成為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
  丁氏甲鱗魚(Sparalepis tingi)獨特之處在於身體覆蓋厚而緊密關節在一起的鱗片,如同身穿盔甲的武士。屬名意指其鱗片類似於古波斯步兵手持的柳條編織而成的矩形盾牌,種名則獻給雲南曲靖志留紀剖面的命名人、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1887-1936)。
  硬骨魚類是有頜脊椎動物的主幹,分為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肉鰭魚類演化出了後來的四足動物(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而留在水中的肉鰭魚類如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肺魚和空棘魚。輻鰭魚類依舊生活在水中,常見的魚(青、草、鰱、鱅等)絕大部分都屬於這一類群,現有三萬餘種。因此,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與早期分化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直到上世紀末,早期硬骨魚類的化石依舊十分稀少,且多為零散化石。由於過渡化石的缺失,肉鰭魚類與輻鰭魚類之間,以及硬骨魚類與其他有頜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形態學鴻溝。過去近20年的時間,來自雲南早泥盆世西屯脊椎動物群的眾多精美化石(如斑鱗魚、無孔魚、彌曼魚等)的發現使得這些鴻溝一步步縮小。瀟湘脊椎動物群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地完好保存了大量志留紀有頜類化石,如最近幾年發現的全頜魚和麒麟魚等,則為探索有頜類崛起的格局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甲鱗魚與鬼魚、斑鱗魚一樣,具有由棘刺支撐的膜質骨腰帶和肩帶,這曾被認為是盾皮魚獨有的特徵。肢帶將肢骨連結到中軸骨上,二者統稱為附肢骨骼,是重要的運動器官。現生脊椎動物中,前部的肩帶既有膜質骨骼又有內骨骼成分,後部的腰帶只有內骨骼成分,二者區分明顯。然而化石資料表明,盾皮魚類和部分早期硬骨魚類的腰帶與肩帶有著十分相似的構造,同樣是由膜質骨骼和內骨骼組成,說明腰帶與肩帶可能有著接近的發育模塊。甲鱗魚的出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甲鱗魚身披十分特殊的菱形鱗片,這些鱗片與鬼魚、斑鱗魚等早期硬骨魚類的鱗片有相似之處,但又存在明顯差異。整體來看,側面的鱗片高度由前向後逐漸減小,卻不及鬼魚的顯著。第一背鰭前覆蓋有大約30列鱗片,是鬼魚(約15列)的兩倍。鱗片較厚,有著顯著的頸部將鱗片分為冠部和基部,這一點類似於斑鱗魚而有別於鬼魚。鱗片冠面具近平行排列的脊狀紋飾,紋飾間無孔,這一特徵與鬼魚類似。前側的鱗片上,內凹的背側與外凸的腹側及鱗片關節突與鱗片關節窩形成關節構造。鱗片冠部的被覆壓區不顯著,不像鬼魚、斑鱗魚那樣呈明顯的疊瓦狀排列。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甲鱗魚與鬼魚、斑鱗魚和無孔魚都屬於肉鰭魚類幹群。它們具有早期硬骨魚的特徵,但又具有類似盾皮魚的肩帶、腰帶和背鰭棘,以及類似全頜魚的頭部膜質骨。這些特徵組合填補了早期硬骨魚類和其他有頜類之間,以及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之間的形態學鴻溝,也指示了盾皮魚類的一支可能演化出了後來的硬骨魚類。甲鱗魚奇特的鱗列構造表明,早期硬骨魚類的形態分異度遠比之前所認知的大。隨著瀟湘脊椎動物群新材料的不斷發現,這一演化歷程將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論文連結 
 
圖1. 丁氏甲鱗魚正型化石(朱敏供圖)
 
圖2. 丁氏甲鱗魚生態復原圖(朱敏供圖)

相關焦點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這是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古生物學家:人類的「魚祖先」可能起源於雲南曲靖
    距今約4.2億年,大量保存完整的遠古魚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學家歷經十年大規模的野外採集和研究,提出雲南曲靖可能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15日在曲靖為新設立的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鈍齒宏頜魚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這種魚體長可達1.2米,這一發現挑戰了學術界關於早泥盆世埃姆斯期(4.08億年前至3.93億年前)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觀點。 12日出版的英國著名期刊《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這一發現。據介紹,經過近八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團隊已在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等。
  • 古脊椎所在雲南曲靖志留紀發現真盔甲魚類一新屬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和他的研究團隊在雲南曲靖瀟湘區關底組(志留系羅德洛統)真盔甲魚類一新屬、新種——長孔盾魚(Dunyu longiforus gen. et sp. nov.),豐富了以夢幻鬼魚為代表的瀟湘脊椎動物群的組成。2012年2月出版發行的《古脊椎動物學報》(50卷1期)刊發了該項研究成果。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我們是如何從那些早已作古的、奇形怪狀的魚形祖先演化來的呢?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零碎材料,盲人摸象式地試圖還原這段歷史。
  • 志留紀「古魚王國」新成員---身披奇特鱗片的「丁氏甲鱗魚」
    丁氏甲鱗魚(Sparalepis tingi)是繼夢幻鬼魚之後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身體覆蓋厚而緊密關節在一起的鱗片,如同身穿盔甲的武士。屬名意指其鱗片類似於古波斯步兵手持的柳條編織而成的矩形盾牌,種名則獻給雲南曲靖志留紀剖面的命名人、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1887-1936)。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這些化石裡包含了魚化石,為當時的中國古生物化石研究豐富而難得的樣本。本次考察,丁文江先生第二次到曲靖,也是最後一次。不走近路走遠路,不走平路走山路,通過深入調查,他建立起滇東地層層序,認為雲南曲靖的妙高山(寥廓山)層,是我國當時能稱得上志留紀的唯一地層。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人類的「魚祖先」起源於曲靖?距今已有4億年
    瀟湘脊椎動物群生態復原圖(Brian Choo繪)認定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在曲靖,源自2007年瀟湘脊椎動物群的驚人發現。瀟湘脊椎動物群是一批生活在志留紀(約4.2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它們是「從魚到人」演化過程中更古老的環節。
  • 雲南發現4.23億年前古魚 長相怪異為人類遠祖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一條4.23億年前的古魚,讓人臉上最重要的骨骼———頜骨,第一次擁有了完整的演化路線圖。今天凌晨,美國 《科學》雜誌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的這一發現,並配發評論稱,這一關鍵突破「掃除了我們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蘇柏恩/繪圖    新發現的鈍齒宏頜魚的下頜骨、上頜骨化石標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 人類的祖先竟然是魚!它是什麼樣的魚?這條魚最早出現在哪兒?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者試圖從更廣的時空中,描繪一條「從魚到人」的演化之路。近日,該所專家表示,基於對瀟湘脊椎動物群遠古有頜類化石的研究,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雲南曲靖。目前,大量的科學證據將人類的祖先推向了海洋,這裡出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遠古魚類。
  • 追尋夢幻鬼魚
    中國的研究舉足輕重 在全球,早期硬骨魚類有兩個主要產地:一是波羅的海地區,另一個就是我國雲南曲靖地區。40多年前,瑞典、法國、德國等國古魚類學家早就對歐洲志留紀硬骨魚類化石進行了研究,他們的材料多為魚類鱗片和一些骨骼碎片,對於認識早期硬骨魚類「真面貌」幫助不大,再加上對波羅的海地區研究時間長,相對較為深入,所餘下的資源和研究潛力也相對很小。 從上世紀末以來,早期硬骨魚類的研究中心逐漸向我國轉移,從目前建立起的硬骨魚類分化圖表上可以看出,在我國發現的化石佔了絕大多數。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PeerJ 雜誌和《古脊椎動物學報》分別報導了在中國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徵,基於這些新特徵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釐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