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Megamastax amblyodus)的硬骨魚。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這是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經過近八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和他的研究團隊已在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具有硬骨魚型邊緣頜骨的盾皮魚——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Guiyu oneiros)等。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然而,關於這次含氧量增高事件的具體時間,卻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自鉬同位素的地球化學證據顯示,這次事件發生在4億年前的早泥盆世,這與過去的化石記錄相吻合。傳統的古生物學觀點認為,陸生維管植物的繁盛導致大氣含氧量的增加,而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又使得有頜脊椎動物在早泥盆世埃姆斯期(4.08億年前至3.93億年前)之後得以加大軀體,並統治了地球水域,泥盆紀也因此被稱為「魚類時代」。

  然而,志留紀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的發現挑戰了上述觀點。鈍齒宏頜魚的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了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最近一些古植物學研究也表明,截至志留紀晚期,陸地維管植物已經相當繁榮。這些發現都支持了古灰燼證據所顯示的氧氣含量變化模型,即古生代氧氣含量增高事件發生在約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

  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下頜骨由兩列骨骼組成,口緣靠外面的是一整塊長條形的齒骨,也就是構成人類下頜的骨骼,表面覆有具無數細孔的整列層骨組織。緊貼齒骨內側是由一系列前後排列骨骼構成的冠狀骨。內外頜骨上生長的牙齒形態完全不同:齒骨上長著數排細密尖利的小齒,而冠狀骨上卻凸出8顆大得多、尖端鈍圓的牙齒。研究人員推測它們顯然具有不同的用途,外側的牙齒可能用來捕捉並緊抓住獵物,內側的大型鈍齒則用於壓碎其硬殼。

  滇東地區志留紀淺海中帶殼的腕足類、雙殼類和三葉蟲都有可能是鈍齒宏頜魚的食物,但以其體型來看,它也完全有能力捕食和它生活在同一水域中披盔戴甲的魚類,比如無頜的長孔盾魚(Dunyu longiforus)和有頜的初始全頜魚等,鈍齒宏頜魚可能是脊椎動物家族中最早的頂級掠食者。

  在傳統觀點為我們描繪的圖景中,志留紀的水域為無脊椎動物所統治,小型的無頜甲冑魚和最早的有頜魚類在捕食性的巨型頭足類和海蠍的陰影下生活。瀟湘動物群提供的證據顯示,最遲在志留紀晚期,當時地處赤道的中國雲南已經存在一個欣欣向榮的魚群。有頜脊椎動物已經分化出許多類群,佔據了多個生態位,有些體型已經相當碩大,「魚類時代」也許可以前推到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的發現與研究將繼續大大改變科學界對整個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的認識。

圖1 鈍齒宏頜魚化石標本(Brian Choo供圖)

圖2 鈍齒宏頜魚復原圖(Brian Choo供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這種魚體長可達1.2米,這一發現挑戰了學術界關於早泥盆世埃姆斯期(4.08億年前至3.93億年前)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觀點。 12日出版的英國著名期刊《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這一發現。據介紹,經過近八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團隊已在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等。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古生物學家:人類的「魚祖先」可能起源於雲南曲靖
    距今約4.2億年,大量保存完整的遠古魚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學家歷經十年大規模的野外採集和研究,提出雲南曲靖可能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15日在曲靖為新設立的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趙文金供圖)   曲靖地區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的魚類微體化石(趙文金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與《地學前緣》分別在線發表了早期脊椎動物研究團隊趙文金研究員等完成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2014-06-12 21:00:47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 古脊椎所在雲南曲靖志留紀發現真盔甲魚類一新屬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和他的研究團隊在雲南曲靖瀟湘區關底組(志留系羅德洛統)真盔甲魚類一新屬、新種——長孔盾魚(Dunyu longiforus gen. et sp. nov.),豐富了以夢幻鬼魚為代表的瀟湘脊椎動物群的組成。2012年2月出版發行的《古脊椎動物學報》(50卷1期)刊發了該項研究成果。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零碎材料,盲人摸象式地試圖還原這段歷史。
  • 人類的「魚祖先」起源於曲靖?距今已有4億年
    瀟湘脊椎動物群是一批生活在志留紀(約4.2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它們是「從魚到人」演化過程中更古老的環節。在這個時間段裡,魚的膜質下頜出現了。這是人類延續至今最重要的身體構造之一。但兩百年來,沒有人找到過完整的志留紀有頜脊椎動物化石。因此,人類魚形祖先的身影一直模糊不清。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在丁文江與王曰倫合著的論文《雲南曲靖及馬龍縣間之寒武紀及志留紀地層》中文摘要裡,就有「曲靖之西西北妙高山附近,丁氏首發見二化石,屬於玉龍寺層之砂巖內,採得植物及魚化石」的記錄。玉龍寺當時為面點坡(今麵店水庫)南面山腰上一座寺廟,現存遺址。從現有文獻可見,丁文江實為發現曲靖古魚化石第一人。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5億多年前遠古小魚或為脊椎動物祖先
    新發現的這些標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關已知最早的脊椎動物的詳盡信息。像Metaspriggina這樣的生物可能是脊椎動物的祖先。脊椎動物後來包括了有顎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讓-貝爾納·卡龍說:「它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的起源,以及我們人類最遠的親緣動物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 科學家發現4.2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鱗片似鎧甲
    新華社昆明3月10日電(記者嶽冉冉)中科院科學家在雲南曲靖市發現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證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11篇 |志留紀:脊椎動物大發展
    志留紀(距今4.30~4.00億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紀的顯著標誌是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大發展。無頜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動物。這類魚形動物和魚類不同,還沒有頜的形成,所以稱為無頜類。志留紀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大致繼承著奧陶紀動物類群的面貌,雖說稍有差異,但看不出明顯激烈的演變。
  • 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後來志留系地層的一部分比較年輕的底層被重新命名為泥盆系,志留紀的具體範圍也隨之確定下來。(註:在這裡「紀」為時間,「系」為地層)大陸崛起:志留紀時期的陸地分布與奧陶紀最大的區別是北半球的勞倫古陸。波羅地大陸,東阿瓦隆尼亞大陸已經連在一起,北面的西伯利亞大陸也靠得很近,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仍然是最大的一片陸地,包括今天的南美洲。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