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長啥模樣

  鈍齒宏頜魚長1.2米

  有很多尖利的小齒

  8年前,朱敏和他的團隊在曲靖志留紀4.23億年前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研究人員估計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研究人員,給這種魚取名為鈍齒宏頜魚。

  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下頜骨由兩列骨骼組成,口緣靠外面的是一整塊長條形的齒骨,也就是構成人類下頜的骨骼,表面覆有具無數細孔的整列層骨組織。

  緊貼齒骨內側是由一系列前後排列骨骼構成的冠狀骨。內外頜骨上生長的牙齒形態完全不同:齒骨上長著數排細密尖利的小齒,而冠狀骨上卻凸出8顆大得多、尖端鈍圓的牙齒。研究人員推測它們顯然具有不同的用途,外側的牙齒可能用來捕捉並緊抓住獵物,內側的大型鈍齒則用於壓碎其硬殼。

  有啥意義

  證實在泥盆紀前

  就有大型脊椎動物

  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然而,關於這次含氧量增高事件的具體時間,卻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論模型。

  傳統的古生物學觀點則認為,陸生維管植物的繁盛導致大氣含氧量的增加,而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又使得有頜脊椎動物在早泥盆世埃姆斯期(4.08億年前至3.93億年前)之後得以加大軀體,並統治了地球水域,泥盆紀也因此被稱為「魚類時代」。

  然後,鈍齒宏頜魚的發現挑戰了上述觀點。它超過1米的體長,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

  最近一些古植物學研究也表明,截至志留紀晚期,陸地維管植物已經相當繁榮。這些發現都支持了古灰燼證據所顯示的氧氣含量變化模型,即古生代氧氣含量增高事件發生在約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

  發現了啥

  志留紀晚期

  雲南就有旺盛的魚群

  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和他的研究團隊已在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具有硬骨魚型邊緣頜骨的盾皮魚——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以及世界上最早的保存完整的硬骨魚——夢幻鬼魚(Guiyu oneiros)等。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

  在傳統觀點描繪的圖景中,志留紀的水域為無脊椎動物所統治,小型的無頜甲冑魚和最早的有頜魚類在捕食性的巨型頭足類和海蠍的陰影下生活。瀟湘動物群提供的證據顯示,最遲在志留紀晚期,當時地處赤道的中國雲南已經存在一個欣欣向榮的魚群。有頜脊椎動物已經分化出許多類群,佔據了多個生態位,有些體型已經相當碩大,「魚類時代」也許可以前推到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的發現與研究將繼續大大改變科學界對整個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歷史的認識。

  春城晚報 記者 楊質高

相關焦點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這是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據介紹,經過近八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朱敏團隊已在瀟湘動物群中取得了若干轟動性的科學發現,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夢幻鬼魚等。此次發現的鈍齒宏頜魚,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了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孫自法)經過近8年持續不斷的野外考察與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團隊在雲南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發現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繼夢幻鬼魚之後,丁氏甲鱗魚成為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
  • 「左子聊史前」之第四期 ——志留紀
    志留紀晚期,幾個大陸連接在一起,導致山脈隆起,全球的陸地面積也逐漸變大。古生物學家根據當時造出的一座山——加裡東山,將這場地質運動命名為「加裡東運動」。從寒武紀到志留紀的「早古生代」就隨著這場運動而結束了,也意味著古生代已過去了一半。       志留紀時期的海洋,海底生長著茂盛的珊瑚和腕足動物。其中有兩種特別顯眼——一種像鎖鏈,一種像樹枝。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志留紀失落的古魚王國  志留紀到泥盆紀時的中國南方是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孤洲。雲南處於這片大陸的南部。然而這時魚類時代已進入全盛,各大類群早就分道揚鑣,這些發現只能為研究人類水生遠祖的譜系提供一些間接的暗示。是否能在更早的志留紀地層中找到古魚類研究的「聖杯」呢?
  • 雲南保山志留紀牙形刺研究獲新進展
    「慄柴壩組」中的牙形刺(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雲南保山地區在志留紀時期屬於滇緬馬蘇板塊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Geological Journal上。根據以上識別出的牙形刺生物帶,可判定「慄柴壩組」的地層時代為蘭多維列世特列奇晚期至溫洛克世晚期,牛屎坪組的時代為羅德洛世至普裡道利世。剖面中存在一些由於滑坡造成的地層重複,其中兩處很可能分別覆蓋了「慄柴壩組」和牛屎坪組的底界。此外,研究在「慄柴壩組」中還識別出了志留紀蘭多維列世末期至溫洛克世早期的Ireviken牙形動物滅絕事件的部分層位。
  • 志留紀最偉大的開拓者竟是它們!
    答案就是上兩個地質時期志留紀、泥盆紀的植物裸蕨。植物在志留紀晚期開始登陸陸地,不斷發展壯大,又經過泥盆紀5000多萬年繼續擴大規模,才有了石炭紀豐富的氧氣和森林,也才有了今天大國之重要資源--煤炭。志留紀時期大致從4.4-4.1億年前,是相當遙遠的年代了。
  • 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志留紀的命名:和寒武紀、奧陶紀一樣,志留紀名字,也來自英國的古凱爾特人部落,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地質學家莫其森在威爾斯南部考察沉積巖地層,他根據當地古代凱爾特人部落「Silures」,將這個地層命名為「Silurian」,日文和中文將其音譯為「志留紀」。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地球歲月(三)—志留紀
    志留紀:距今4.43-4.16億年之間的地質年代名稱,延續了約2700萬年,可細分為早、中、晚頂四個世。志留紀海洋生物復原圖志留紀是一個多麼遙遠的年代,看上去與我們現代沒有太多的關聯,實際上志留紀發生的故事對今天人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來看看志留紀的那些重要的事。
  •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新石器時代晚期,即仰韶期或彩陶期,也即是公元前二二〇〇到一七〇〇年間的這一個時代;在中國史上有其重要性。如歷史時期的商代或小屯期,雖不是直接繼續仰韶期的,然它的文化卻與仰韶期有淵源關係。
  • 生物大探索——志留紀
    志留紀,緊隨奧陶紀之後的古生代第三紀,距今4.4億-4.1億年,時間跨度約3000萬年。經歷了伽馬射線的「洗禮」後,全球僅存的不足40%的生物在艱難中前行,生命開始走向復甦。同時,海洋的格局被打破,早期標誌性生物三葉蟲、鸚鵡螺的數量大規模減少,逐漸的被歷史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