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紀最偉大的開拓者竟是它們!

2020-12-03 科學小哨

很多人對石炭紀很熟悉,對這個時期的印象就是巨木參天,巨蟲橫行:有幾十層樓那麼高的烏蕨,有比人還長的馬陸,有半個人大的蜻蜓。可是畢竟茂密的森林不是憑空而來,動物也是因為有了森林才更加繁盛。那麼這遍布大陸的神奇森林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就是上兩個地質時期志留紀、泥盆紀的植物裸蕨。植物在志留紀晚期開始登陸陸地,不斷發展壯大,又經過泥盆紀5000多萬年繼續擴大規模,才有了石炭紀豐富的氧氣和森林,也才有了今天大國之重要資源--煤炭。

志留紀時期大致從4.4-4.1億年前,是相當遙遠的年代了。當時海洋裡都是些蚯蚓呀、海藻呀、貝殼呀、海蠍呀,晚期身披鎧甲,嘴含巨牙的魚類已經出現(不知道為什麼把這個時期翻譯成志留紀,這個名詞老是讓某人想到尹志平)。而我們的主角就是海裡弱不禁風,隨波飄搖的綠藻。藍藻是單細胞生物,在30多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不過在海洋裡生活了30多億年還是懵懵懂懂的生活,從它們進化而來的一支卻很有抱負,叫做綠藻。綠藻有一天,它看見一個叫苔蘚的生物爬上了陸地,它就開始眼紅了。

在志留紀之前的奧陶紀,已經有植物率先登陸,它們叫苔蘚。綠藻看著苔蘚們在陸地上吃香喝辣,享受溫暖的日光浴,心中很是憤慨,於是也想爬上陸地。在志留紀晚期,它們中的一部分還真的成功了,上了岸才發現,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比起冰冷的海洋裡舒服多了。

不過畢竟是一個從未生活過的環境,陸地上幾乎都是巖石,以原本的生活法式肯定不能在陸地駐紮,於是一部分綠藻們積極改造自身結構:一邊伸展出發達的根系以便緊緊抓住巖石,一邊鍛鍊身體,讓自己的更加堅硬挺拔,以便越長越高去汲取更多的陽光。原本綠藻是趴下的,不過為了在陸地生存,它們開創性的創立了有著類似枝莖結構的導管系統,才能撐起自己,讓自身佔據上層空間(上層空間代表著無盡的陽光),時間越來越久,它們的結構和適應性越來越完整,形成的是一個新物種,叫裸蕨。

裸蕨在陸地上越長越大,兒孫滿堂,經過幾千萬年的發展,各種裸蕨種屬層出不窮,形成了極為茂密的原始森林。小動物們看到作為食物的藻類都爬上陸地了,怎甘墮落,為了吃它們也只得爬上陸地。因此海洋動物也不斷改變自身結構,登上陸地。長時間的發展,森林裡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如今裸蕨在今天依舊生存在地球上,只是沒有往日的光輝。在志留紀它們是陸地植物界的王者,身材偉岸,高可摘星辰,低可飲晨露,而現在只能作為植物界中平凡矮小的一員。

相關焦點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11篇 |志留紀:脊椎動物大發展
    志留紀(距今4.30~4.00億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紀的顯著標誌是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大發展。無頜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動物。這類魚形動物和魚類不同,還沒有頜的形成,所以稱為無頜類。志留紀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大致繼承著奧陶紀動物類群的面貌,雖說稍有差異,但看不出明顯激烈的演變。
  • 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自從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志人留紀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地質紀元了。他既沒有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也沒有奧陶紀大輻射的,驚天動地。也缺少後來各種吸引眼球的巨型生物。這個紀元存在感低的,2400萬年的持續時間也是古生代最短的。但就在這看似平淡而短暫的時光裡,地球和生命正在暗地裡準備著一場大變革。
  • 生物大探索——志留紀
    本篇將介紹志留紀的標誌性動物。,顏色豔麗,絢爛多姿,同時期還有四射珊瑚等生物,作為腔腸動物的代表,床板珊瑚在志留紀迎來了繁盛期,數量龐大,佔據了大規模的海底。海星此處特指所有海星海星作為棘皮類生物中最龐大的群體
  • 【微科普】地質紀元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志留紀
    自從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志留紀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地質紀元了。
  • 「左子聊史前」之第四期 ——志留紀
    終於,他們迎來了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元——志留紀。      志留紀在群星璀璨的古生代中很不起眼,算是最不出名的一個紀元了。而且,它的時間非常短,只持續了2400萬年,是古生代中最短的。志留紀的地球,與奧陶紀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北方的勞倫古陸、波羅地大陸和阿瓦隆尼亞大陸已經連在了一起,西伯利亞大陸離這幾位小夥伴也越來越近。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仍然獨自漂著,今天的七大洲中有將近四個大洲都屬於它。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這是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
  • 地球歲月(三)—志留紀
    志留紀:距今4.43-4.16億年之間的地質年代名稱,延續了約2700萬年,可細分為早、中、晚頂四個世。志留紀海洋生物復原圖志留紀是一個多麼遙遠的年代,看上去與我們現代沒有太多的關聯,實際上志留紀發生的故事對今天人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來看看志留紀的那些重要的事。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那時,水生脊椎動物,特別是長著上下頜的有頜脊椎動物得到爆發式的演化,形形色色的魚類擠滿了地球的各處水域,其中佔統治地位的是身體覆蓋著大塊骨板的盾皮魚類,無論是物種數量、個體數量還是形態的多樣性,它們都是魚類時代當之無愧的統治者,到泥盆紀晚期更演化出最有名的史前超級掠食者之一——鄧氏魚(Dunkleosteus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史前志留紀的龐然大物,當年稱霸整個海洋,統治了2000多萬年
    最近,有關科學家在對古生物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大型水中生物,這種生物與蜘蛛、蠍子有著相似的外形,它們不僅有著極為鋒利的口鉗,而且還有著3米多的體長,毫無疑問這種生物在水下就是霸主的存在。
  • 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牛頓還是霍金?
    要用物理解釋物理——老爹(的崇拜者)在很多地方都會看到這樣一項老外的調查結果:誰是你心目中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小編就很好奇,在我們中國人心中誰才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嗎?我小時候感覺牛頓最偉大,因為小學語文書裡說牛頓做了輛風車,然後帶到學校裡向同學們炫耀,卻因為自己講不出風車的原理而被同學們嘲笑,最後他的同學還摔壞了他的風車,課文裡說牛頓雖然非常傷心,但卻從此意識到做事情要常去思考事物的本質,並勤奮學習,努力思考,最終成為了偉大的物理學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繼夢幻鬼魚之後,丁氏甲鱗魚成為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
  • 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能輕易捕魚吃,卻遇志留紀最強的鄧氏魚!
    翼肢鱟的復原圖,翼肢鱟並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像來自遠古海洋的水蠍子,生活在距今4.4至3.6億年前,是志留紀至泥盆紀時期的海洋生物,是眾多海洋生物的一員。翼肢鱟屬於節肢動物門板足鱟亞綱的一種動物,也是志留紀最大的板足鱟類之一,體長可超過3米,加上還有鋒利的口鉗,一看就是當時海洋兇猛的獵食者,能輕易捕食魚類。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此次發現的鈍齒宏頜魚,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了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這一發現也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志留紀「古魚王國」新成員---身披奇特鱗片的「丁氏甲鱗魚」
    丁氏甲鱗魚(Sparalepis tingi)是繼夢幻鬼魚之後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身體覆蓋厚而緊密關節在一起的鱗片,如同身穿盔甲的武士。屬名意指其鱗片類似於古波斯步兵手持的柳條編織而成的矩形盾牌,種名則獻給雲南曲靖志留紀剖面的命名人、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丁文江先生(1887-1936)。
  • 它們是哪些動物的祖先?魚類與它們的區別
    圓口綱動物化石種類出現於古生代上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和泥盆紀,這些化石動物和現存圓口綱動物有許多共同之處,如沒有上下頜和成對的附肢,有鰓籠和內鼻孔,內耳只有兩個半規管等,都說明它們之間有一定聯繫。但它們除了具有圓口綱的一般特徵之外,身體上一般具有大塊骨甲,故有甲冑魚類(Ostracodermi)之名,甲冑魚類在19世紀發現時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硬鱗魚類或真骨魚類。美國古生物學家柯柏(Cope D.E.1840~1897)指出了它們與圓口綱有共同特點,並提出將圓口綱與甲胃魚類合在一起,建立無頜超綱(Agna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