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石炭紀很熟悉,對這個時期的印象就是巨木參天,巨蟲橫行:有幾十層樓那麼高的烏蕨,有比人還長的馬陸,有半個人大的蜻蜓。可是畢竟茂密的森林不是憑空而來,動物也是因為有了森林才更加繁盛。那麼這遍布大陸的神奇森林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就是上兩個地質時期志留紀、泥盆紀的植物裸蕨。植物在志留紀晚期開始登陸陸地,不斷發展壯大,又經過泥盆紀5000多萬年繼續擴大規模,才有了石炭紀豐富的氧氣和森林,也才有了今天大國之重要資源--煤炭。
志留紀時期大致從4.4-4.1億年前,是相當遙遠的年代了。當時海洋裡都是些蚯蚓呀、海藻呀、貝殼呀、海蠍呀,晚期身披鎧甲,嘴含巨牙的魚類已經出現(不知道為什麼把這個時期翻譯成志留紀,這個名詞老是讓某人想到尹志平)。而我們的主角就是海裡弱不禁風,隨波飄搖的綠藻。藍藻是單細胞生物,在30多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不過在海洋裡生活了30多億年還是懵懵懂懂的生活,從它們進化而來的一支卻很有抱負,叫做綠藻。綠藻有一天,它看見一個叫苔蘚的生物爬上了陸地,它就開始眼紅了。
在志留紀之前的奧陶紀,已經有植物率先登陸,它們叫苔蘚。綠藻看著苔蘚們在陸地上吃香喝辣,享受溫暖的日光浴,心中很是憤慨,於是也想爬上陸地。在志留紀晚期,它們中的一部分還真的成功了,上了岸才發現,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比起冰冷的海洋裡舒服多了。
不過畢竟是一個從未生活過的環境,陸地上幾乎都是巖石,以原本的生活法式肯定不能在陸地駐紮,於是一部分綠藻們積極改造自身結構:一邊伸展出發達的根系以便緊緊抓住巖石,一邊鍛鍊身體,讓自己的更加堅硬挺拔,以便越長越高去汲取更多的陽光。原本綠藻是趴下的,不過為了在陸地生存,它們開創性的創立了有著類似枝莖結構的導管系統,才能撐起自己,讓自身佔據上層空間(上層空間代表著無盡的陽光),時間越來越久,它們的結構和適應性越來越完整,形成的是一個新物種,叫裸蕨。
裸蕨在陸地上越長越大,兒孫滿堂,經過幾千萬年的發展,各種裸蕨種屬層出不窮,形成了極為茂密的原始森林。小動物們看到作為食物的藻類都爬上陸地了,怎甘墮落,為了吃它們也只得爬上陸地。因此海洋動物也不斷改變自身結構,登上陸地。長時間的發展,森林裡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如今裸蕨在今天依舊生存在地球上,只是沒有往日的光輝。在志留紀它們是陸地植物界的王者,身材偉岸,高可摘星辰,低可飲晨露,而現在只能作為植物界中平凡矮小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