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紀,緊隨奧陶紀之後的古生代第三紀,距今4.4億-4.1億年,時間跨度約3000萬年。經歷了伽馬射線的「洗禮」後,全球僅存的不足40%的生物在艱難中前行,生命開始走向復甦。同時,海洋的格局被打破,早期標誌性生物三葉蟲、鸚鵡螺的數量大規模減少,逐漸的被歷史所淘汰。而新生力量腕足類、棘皮類和魚類在此刻得以發揚壯大。最為重要的是,此階段中,動植物開始向陸地進軍,創造了生物發展歷程的歷史性突破。本篇將介紹志留紀的標誌性動物。
五房貝

志留紀是腕足類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五房貝則是腕足類的代表。所謂腕足類,就是以腕部代替足而進行移動的生物,它們和如今的貝殼幾乎一樣。五房貝初現於奧陶紀,前期規模較小,到志留紀達到頂峰,它們成功的取代了三葉蟲,成為了此時期數量最為龐大的生物。
床板珊瑚

床板珊瑚,是一類密集型珊瑚群,它們連接在一起就像床板一樣,顏色豔麗,絢爛多姿,同時期還有四射珊瑚等生物,作為腔腸動物的代表,床板珊瑚在志留紀迎來了繁盛期,數量龐大,佔據了大規模的海底。
海星

海星作為棘皮類生物中最龐大的群體,在志留紀遭到了重創,數量一度銳減,在通過短暫復甦後,終於在海底佔有一席之地。它們進化出各種各樣的類型,大小不一,多數為五角星型。海星的繁殖能力極強, 可以單性繁殖,部分種類甚至可以分裂繁殖(如果你砍掉海星的四隻角,它可以從剩下的一隻角中把四隻角重新長出來),如此可怕的繁殖力,使海星活到了今天。
板足鱟

板足鱟是巨型羽翅鱟的後代,它們的體型甚至比祖先更加龐大,能達到3.6米長。在與巨型鸚鵡螺抗爭的漫長歲月中,羽翅鱟一度被淪為獵物,它們被迫地適應與進化。當然,這種堅守是值得的,它們最終得到了回報,當伽馬射線與地球不期而遇,海洋的格局被改變,巨大的鸚鵡螺消失殆盡,板足鱟重新奪回了海洋的霸權,節肢動物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頂點。
布龍度海蠍

作為巨型羽翅鱟的另一個分支,板足鱟的「親兄弟」——布龍度海蠍,開闢了非同尋常的進化之路。布龍度海蠍身長1米,最大的可達3米,有巨大的尾刺,外觀已與當今蠍子無異。在與巨型鸚鵡螺的對抗中,它們不像同胞板足鱟一樣死守到底,而是選擇了逃避。為了躲避可怕的對手,布龍度海蠍開始放眼於陸地,最終,它們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成為了第一批登上陸地的動物。這是生物發展史上的宇宙性突破,海蠍扛起了進軍陸地的大旗,無數的生物隨後接踵而至。初期海蠍無法完全適應陸地的生活(陸地沒有食物),準確來說,它們是最早的兩棲動物,在陸地活動,在海中捕食和繁殖。完全適應陸地生活後,海蠍開始了進化,繁衍成為今天的蠍子、蜘蛛和蝨子。
棘魚

志留紀除了給節肢動物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帶來復興之外,還給脊椎動物帶來了巨大突破。作為甲冑魚的升級版,棘魚類生物開始了海洋的徵程,它們終於進化出了上下頜,部分魚類長出了牙齒,可以輕鬆的捕食。同時,它們的身體構造更加複雜,開始長出堅硬棘刺,遊泳速度加快,各種身體機能增強。「媳婦熬成婆」,魚類終於迎來了春天,並劍指明天,為之後的海洋爭霸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