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探索——志留紀

2020-12-04 垚哥說動物

志留紀,緊隨奧陶紀之後的古生代第三紀,距今4.4億-4.1億年,時間跨度約3000萬年。經歷了伽馬射線的「洗禮」後,全球僅存的不足40%的生物在艱難中前行,生命開始走向復甦。同時,海洋的格局被打破,早期標誌性生物三葉蟲、鸚鵡螺的數量大規模減少,逐漸的被歷史所淘汰。而新生力量腕足類、棘皮類和魚類在此刻得以發揚壯大。最為重要的是,此階段中,動植物開始向陸地進軍,創造了生物發展歷程的歷史性突破。本篇將介紹志留紀的標誌性動物。

五房貝

雙貝類腕足動物代表

志留紀是腕足類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五房貝則是腕足類的代表。所謂腕足類,就是以腕部代替足而進行移動的生物,它們和如今的貝殼幾乎一樣。五房貝初現於奧陶紀,前期規模較小,到志留紀達到頂峰,它們成功的取代了三葉蟲,成為了此時期數量最為龐大的生物。

床板珊瑚

珊瑚代表

床板珊瑚,是一類密集型珊瑚群,它們連接在一起就像床板一樣,顏色豔麗,絢爛多姿,同時期還有四射珊瑚等生物,作為腔腸動物的代表,床板珊瑚在志留紀迎來了繁盛期,數量龐大,佔據了大規模的海底。

海星

此處特指所有海星

海星作為棘皮類生物中最龐大的群體,在志留紀遭到了重創,數量一度銳減,在通過短暫復甦後,終於在海底佔有一席之地。它們進化出各種各樣的類型,大小不一,多數為五角星型。海星的繁殖能力極強, 可以單性繁殖,部分種類甚至可以分裂繁殖(如果你砍掉海星的四隻角,它可以從剩下的一隻角中把四隻角重新長出來),如此可怕的繁殖力,使海星活到了今天。

板足鱟

志留紀新的霸主

板足鱟是巨型羽翅鱟的後代,它們的體型甚至比祖先更加龐大,能達到3.6米長。在與巨型鸚鵡螺抗爭的漫長歲月中,羽翅鱟一度被淪為獵物,它們被迫地適應與進化。當然,這種堅守是值得的,它們最終得到了回報,當伽馬射線與地球不期而遇,海洋的格局被改變,巨大的鸚鵡螺消失殆盡,板足鱟重新奪回了海洋的霸權,節肢動物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頂點。

布龍度海蠍

生物史上的「哥倫布」

作為巨型羽翅鱟的另一個分支,板足鱟的「親兄弟」——布龍度海蠍,開闢了非同尋常的進化之路。布龍度海蠍身長1米,最大的可達3米,有巨大的尾刺,外觀已與當今蠍子無異。在與巨型鸚鵡螺的對抗中,它們不像同胞板足鱟一樣死守到底,而是選擇了逃避。為了躲避可怕的對手,布龍度海蠍開始放眼於陸地,最終,它們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成為了第一批登上陸地的動物。這是生物發展史上的宇宙性突破,海蠍扛起了進軍陸地的大旗,無數的生物隨後接踵而至。初期海蠍無法完全適應陸地的生活(陸地沒有食物),準確來說,它們是最早的兩棲動物,在陸地活動,在海中捕食和繁殖。完全適應陸地生活後,海蠍開始了進化,繁衍成為今天的蠍子、蜘蛛和蝨子。

棘魚

未來遲早是它們的

志留紀除了給節肢動物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帶來復興之外,還給脊椎動物帶來了巨大突破。作為甲冑魚的升級版,棘魚類生物開始了海洋的徵程,它們終於進化出了上下頜,部分魚類長出了牙齒,可以輕鬆的捕食。同時,它們的身體構造更加複雜,開始長出堅硬棘刺,遊泳速度加快,各種身體機能增強。「媳婦熬成婆」,魚類終於迎來了春天,並劍指明天,為之後的海洋爭霸做好了準備。

相關焦點

  • 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他既沒有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也沒有奧陶紀大輻射的,驚天動地。也缺少後來各種吸引眼球的巨型生物。這個紀元存在感低的,2400萬年的持續時間也是古生代最短的。但就在這看似平淡而短暫的時光裡,地球和生命正在暗地裡準備著一場大變革。
  • 地球歲月(三)—志留紀
    志留紀:距今4.43-4.16億年之間的地質年代名稱,延續了約2700萬年,可細分為早、中、晚頂四個世。志留紀海洋生物復原圖志留紀是一個多麼遙遠的年代,看上去與我們現代沒有太多的關聯,實際上志留紀發生的故事對今天人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來看看志留紀的那些重要的事。
  • 生物大探索——二疊紀
    生物在古生代的發展中,先後經歷了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寒武紀是生命的起源,奧陶紀是生物的發展,志留紀是動植物上岸……作為古生代的終點,二疊紀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植物類在泥盆紀中得到發展,在二疊紀中更加繁茂。爬行類動物進化出獸孔目、杯龍目和盤龍目,物種的多樣化正式形成。
  • 「左子聊史前」之第四期 ——志留紀
    上次說了,在經歷了奧陶紀末期的大滅絕之後,地球生物好久都沒有緩過來。終於,他們迎來了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元——志留紀。      志留紀在群星璀璨的古生代中很不起眼,算是最不出名的一個紀元了。而且,它的時間非常短,只持續了2400萬年,是古生代中最短的。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11篇 |志留紀:脊椎動物大發展
    志留紀(距今4.30~4.00億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紀的顯著標誌是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大發展。無頜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動物。這類魚形動物和魚類不同,還沒有頜的形成,所以稱為無頜類。志留紀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大致繼承著奧陶紀動物類群的面貌,雖說稍有差異,但看不出明顯激烈的演變。
  • 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能輕易捕魚吃,卻遇志留紀最強的鄧氏魚!
    古生物探索是非常有意思的學科,根據化石等物質,能合理地發現和推測不同時代的生物的形態。在歐洲曾發現形似大蠍子的化石,其實這是一種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翼肢鱟不是遠古蠍子,而是和蜘蛛、蠍子和鱟有親緣關係。
  • 志留紀最偉大的開拓者竟是它們!
    很多人對石炭紀很熟悉,對這個時期的印象就是巨木參天,巨蟲橫行:有幾十層樓那麼高的烏蕨,有比人還長的馬陸,有半個人大的蜻蜓。可是畢竟茂密的森林不是憑空而來,動物也是因為有了森林才更加繁盛。那麼這遍布大陸的神奇森林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就是上兩個地質時期志留紀、泥盆紀的植物裸蕨。
  • 生物大探索——泥盆紀
    同時,經歷了志留紀的短暫復興,海洋生物在泥盆紀時代正式繁盛,節肢類、無頜類動物逐漸淡出歷史,但腕足類、菊石類和魚類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期。特別是魚類,它們成功繁衍出各種類型,一類以魚的形態繼續發展,進化出龐大的軀體,成為海洋霸主。另一類開始長出四肢,進化為兩棲類,並向陸地進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脊椎動物先祖。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微科普】地質紀元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志留紀
    自從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志留紀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地質紀元了。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史前志留紀的龐然大物,當年稱霸整個海洋,統治了2000多萬年
    最近,有關科學家在對古生物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大型水中生物,這種生物與蜘蛛、蠍子有著相似的外形,它們不僅有著極為鋒利的口鉗,而且還有著3米多的體長,毫無疑問這種生物在水下就是霸主的存在。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這是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研究發現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僅20萬年
    【解說】近日,中國新聞社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固體地球科學》上,在學界引起關注。  【解說】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重創了海洋生態系統,導致當時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零碎材料,盲人摸象式地試圖還原這段歷史。
  • 生物大滅絕之五——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生態創傷較弱
    奧陶紀末生物滅絕率較高, 生態創傷則較弱 作為奧陶系赫南特階底界全球層型所在地, 華南擁有穿越奧陶紀末大滅絕完整的生物 地層序列和近岸到遠岸的沉積相帶, 相關成果基本 上反映了這個事件的過程與實質, 頗具全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