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近日,中國新聞社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固體地球科學》上,在學界引起關注。
【解說】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重創了海洋生態系統,導致當時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科學界普遍認為,此次生物大滅絕與冰川作用有關,但其持續時間、過程和具體發生機制等一直存有爭議。此次,科研團隊歷時8年探索,在中國華南考察了百餘條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
【同期】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詹仁斌
第一次(在中國雲南永善)發現了一條完整的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剖面中有不同的巖石類型,頁巖、石灰巖交互出現,而在不同的巖層裡面保存有不同生態類型的海洋生物化石。
【解說】據詹仁斌介紹,在這段24.3米的剖面中還保存了23層斑脫巖,斑脫巖由火山灰沉積而成,其中含有鋯石這種特殊礦物,鋯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鈾會衰變成鉛。通過檢測其中的衰變程度,可以推算出斑脫巖層自形成至今具體的時間。研究團隊在23層斑脫巖中分析了大量鋯石顆粒,最終獲得4層有效數據。
【同期】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詹仁斌
通過鋯石裡頭的放射性元素鈾(進行)測年,我們總共分析了有10000顆鋯石,經過嚴格分選、分析,最後,我們獲得了(4層)比較精確的鋯石年齡。
【解說】以這些絕對年齡為基礎,在詳細沉積學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首次結合不同巖性的沉積速率差異,最終得出奧陶紀末這次大滅絕事件發生的時間。
【同期】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詹仁斌
過去奧陶紀-志留紀界線的年齡是距今443.8個百萬年,我們的工作做了以後,比較精確標定了奧陶紀-志留紀的底界為442.67個百萬年,把志留紀開始的時間往後提升了1.13個百萬年,變得更加年輕了。20萬年時間,這在地質歷史上幾乎就是瞬間發生的。
【解說】詹仁斌告訴記者,這一成果,為人類精確研究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成因和發生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為相關地質年代的劃分提供了新的標尺。
記者 葛勇 江蘇南京報導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