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志人留紀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地質紀元了。他既沒有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也沒有奧陶紀大輻射的,驚天動地。也缺少後來各種吸引眼球的巨型生物。這個紀元存在感低的,2400萬年的持續時間也是古生代最短的。但就在這看似平淡而短暫的時光裡,地球和生命正在暗地裡準備著一場大變革。
志留紀的命名:
和寒武紀、奧陶紀一樣,志留紀名字,也來自英國的古凱爾特人部落,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地質學家莫其森在威爾斯南部考察沉積巖地層,他根據當地古代凱爾特人部落「Silures」,將這個地層命名為「Silurian」,日文和中文將其音譯為「志留紀」。
1835年默奇森和好友亞當·塞奇威克在一篇論文中,把寒武系之上的一段地層稱之為志留系。這標誌著現代地質年代表的起源。後來志留系地層的一部分比較年輕的底層被重新命名為泥盆系,志留紀的具體範圍也隨之確定下來。
(註:在這裡「紀」為時間,「系」為地層)
大陸崛起:
志留紀時期的陸地分布與奧陶紀最大的區別是北半球的勞倫古陸。波羅地大陸,東阿瓦隆尼亞大陸已經連在一起,北面的西伯利亞大陸也靠得很近,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仍然是最大的一片陸地,包括今天的南美洲。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印度。
在志留紀的穩定氣候下,地球內部卻是暗流湧動,悄悄地改變整個地表的面貌,尤其是在志留紀末期,地殼板塊運動,使各個大陸逐漸靠近,連接出現大規模的褶皺運動。大陸地殼抬升,山脈隆起,全球陸地面積也越來越大,地質學家根據當時形成的山脈之一——蘇格蘭的加裡東山將其命名為「加裡東運動」,寒武紀到志留紀的古生代。前半段——早古生代就,在這場地質大變革中落幕了。
生物代表:
板足鱟:
鱟的遠親。他們有一隊視力不錯的附言,身體兩側有6對附肢,其中最後一對附肢又扁又大,主要是遊泳工具,板足鱟也因此得名,雖然外表兇惡,但他們主要以食腐為生。
筆石動物:
古生代的一個神秘家族。他們成群生活,分泌蛋白質的外殼像樹木枝杈一樣互相連接在一起,稱為「筆石體」,與珊瑚不同。筆石體並不都固定在海底,部分種類能漂浮在海中。
胴甲魚:
志留紀「盾皮魚類」的代表,它們已經有了類似今天魚類的流線型身軀,較為完善的鰭和雙頜,但還覆蓋著堅硬而笨重的骨甲。
鏈珊瑚:
奧陶紀、志留紀特有的一類珊瑚,每個珊瑚蟲都給自己造出圓筒狀的管子,擠在一起就成了一條條的「鎖鏈」。
率先登陸的植物:
在奧陶紀,已經有一小撮植物離開了海水。登上了陸地。但植物真正開始適應陸地生活 ,還是志留紀的事情。
與溫和的海洋環境不同,陸地環境晝夜溫差大,蒸發劇烈,更沒有海水浮力支持 ,志留紀的代表植物——裸蕨類,就為此進化出了三大特徵:
一是維管結構(疏導組織),由一排排纖維質的導管組成,這種結構讓裸蕨類植物在陸地上挺直了腰杆,不會像海帶那樣癱軟的漂浮在水中,還能通過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是角質層和氣孔儘管祼蕨類植物還沒有葉子,但它們的枝條表面有一層角質,可以防止水分蒸發,角質層上還有許多用於調節水分,吸收二氧化碳的氣孔,這種結構既降低了被陽光烤糊的危險,又能保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穩定進行。
三是孢子囊。這是生長在裸蕨類枝條上的小圓球。裡面儲存了微小的孢子,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這樣一來,他們的繁殖也擺脫了對水的依賴。
志留紀的祼蕨類植物分布廣泛與各個大陸,包括頂囊蕨,萊尼蕨和工蕨等許多種類,作為挺進陸地的先驅,他們的植株小巧脆弱,一般不超過10釐米,高生長範圍也基本限於溼潤地區,至於乾旱的內陸,此時依然像火星表面一樣荒蕪。
魚類:有嘴的感覺真好
志留紀,除了早期的無頜魚類之外,也出現了身披骨甲的盾皮魚類。2016年,古生物學家還在中國雲南的盾皮魚類化石中找到了動物嘴巴的起源。
這裡的「嘴巴」並不是指動物的自帶屬性,寒武紀以來的無脊椎動物和早期脊椎動物都有嘴巴,但那只不過是身體表面的簡單開口罷了。與現代脊椎動物由上頜骨下頜骨支撐的「全頜」嘴,完全是兩碼事。在距今4.23一年前的「瀟湘動物群」中,有一種名為長吻麒麟魚的盾皮魚類,他們身體前半部分和其他盾皮魚一樣,身披著骨甲,嘴巴卻已經有了骨質的,與頭骨相連的上下頜,這種結構與「全頜」嘴已經非常接近了。全頜帶來了更高效的捕食和進食效率,因為產生牙齒、發出聲音奠定了基礎,堪稱動物進化史上不亞於眼睛的一個大突破。
在短暫的志留紀之後,地球將進入「晚古生代」,海陸格局,大氣成分以及生命的豐富程度都將迎來一場巨變!
. 本文參考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2017年總計16期 04月刊。支持博物!!!
全文終。謝謝觀賞,求三連。
福利:
給文章點過贊的朋友,請在評論區回覆:1
沒有點讚,只是觀看的朋友請回覆:2
發現文章有錯字的朋友請回覆:3. 並標出位置
小編將在,回復1的朋友中抽出三位。
回復2的朋友中抽出一位。
回復3的朋友中抽出兩位。
贈出小編珍藏的「中國國家地理博物官方公眾號二維碼」
請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