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2020-12-04 博物LEGO扈興為fu

自從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志人留紀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地質紀元了。他既沒有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也沒有奧陶紀大輻射的,驚天動地。也缺少後來各種吸引眼球的巨型生物。這個紀元存在感低的,2400萬年的持續時間也是古生代最短的。但就在這看似平淡而短暫的時光裡,地球和生命正在暗地裡準備著一場大變革。

志留紀的海洋。

志留紀的命名:

和寒武紀、奧陶紀一樣,志留紀名字,也來自英國的古凱爾特人部落,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地質學家莫其森在威爾斯南部考察沉積巖地層,他根據當地古代凱爾特人部落「Silures」,將這個地層命名為「Silurian」,日文和中文將其音譯為「志留紀」。

1835年默奇森和好友亞當·塞奇威克在一篇論文中,把寒武系之上的一段地層稱之為志留系。這標誌著現代地質年代表的起源。後來志留系地層的一部分比較年輕的底層被重新命名為泥盆系,志留紀的具體範圍也隨之確定下來。

(註:在這裡「紀」為時間,「系」為地層)

大陸崛起:

志留紀時期的陸地分布與奧陶紀最大的區別是北半球的勞倫古陸。波羅地大陸,東阿瓦隆尼亞大陸已經連在一起,北面的西伯利亞大陸也靠得很近,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仍然是最大的一片陸地,包括今天的南美洲。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和印度。

晚志留世距今約4.2億年前的地球。

在志留紀的穩定氣候下,地球內部卻是暗流湧動,悄悄地改變整個地表的面貌,尤其是在志留紀末期,地殼板塊運動,使各個大陸逐漸靠近,連接出現大規模的褶皺運動。大陸地殼抬升,山脈隆起,全球陸地面積也越來越大,地質學家根據當時形成的山脈之一——蘇格蘭的加裡東山將其命名為「加裡東運動」,寒武紀到志留紀的古生代。前半段——早古生代就,在這場地質大變革中落幕了。

生物代表:

板足鱟:

鱟的遠親。他們有一隊視力不錯的附言,身體兩側有6對附肢,其中最後一對附肢又扁又大,主要是遊泳工具,板足鱟也因此得名,雖然外表兇惡,但他們主要以食腐為生。

筆石動物:

古生代的一個神秘家族。他們成群生活,分泌蛋白質的外殼像樹木枝杈一樣互相連接在一起,稱為「筆石體」,與珊瑚不同。筆石體並不都固定在海底,部分種類能漂浮在海中。

胴甲魚:

志留紀「盾皮魚類」的代表,它們已經有了類似今天魚類的流線型身軀,較為完善的鰭和雙頜,但還覆蓋著堅硬而笨重的骨甲。

鏈珊瑚:

奧陶紀、志留紀特有的一類珊瑚,每個珊瑚蟲都給自己造出圓筒狀的管子,擠在一起就成了一條條的「鎖鏈」。

圖片來自《博物》

率先登陸的植物:

在奧陶紀,已經有一小撮植物離開了海水。登上了陸地。但植物真正開始適應陸地生活 ,還是志留紀的事情。

與溫和的海洋環境不同,陸地環境晝夜溫差大,蒸發劇烈,更沒有海水浮力支持 ,志留紀的代表植物——裸蕨類,就為此進化出了三大特徵:

一是維管結構(疏導組織),由一排排纖維質的導管組成,這種結構讓裸蕨類植物在陸地上挺直了腰杆,不會像海帶那樣癱軟的漂浮在水中,還能通過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是角質層和氣孔儘管祼蕨類植物還沒有葉子,但它們的枝條表面有一層角質,可以防止水分蒸發,角質層上還有許多用於調節水分,吸收二氧化碳的氣孔,這種結構既降低了被陽光烤糊的危險,又能保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穩定進行。

三是孢子囊。這是生長在裸蕨類枝條上的小圓球。裡面儲存了微小的孢子,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這樣一來,他們的繁殖也擺脫了對水的依賴。

志留紀的祼蕨類植物分布廣泛與各個大陸,包括頂囊蕨,萊尼蕨和工蕨等許多種類,作為挺進陸地的先驅,他們的植株小巧脆弱,一般不超過10釐米,高生長範圍也基本限於溼潤地區,至於乾旱的內陸,此時依然像火星表面一樣荒蕪。

魚類:有嘴的感覺真好

志留紀,除了早期的無頜魚類之外,也出現了身披骨甲的盾皮魚類。2016年,古生物學家還在中國雲南的盾皮魚類化石中找到了動物嘴巴的起源。

這裡的「嘴巴」並不是指動物的自帶屬性,寒武紀以來的無脊椎動物和早期脊椎動物都有嘴巴,但那只不過是身體表面的簡單開口罷了。與現代脊椎動物由上頜骨下頜骨支撐的「全頜」嘴,完全是兩碼事。在距今4.23一年前的「瀟湘動物群」中,有一種名為長吻麒麟魚的盾皮魚類,他們身體前半部分和其他盾皮魚一樣,身披著骨甲,嘴巴卻已經有了骨質的,與頭骨相連的上下頜,這種結構與「全頜」嘴已經非常接近了。全頜帶來了更高效的捕食和進食效率,因為產生牙齒、發出聲音奠定了基礎,堪稱動物進化史上不亞於眼睛的一個大突破。

長吻麒麟魚(復原圖)。

在短暫的志留紀之後,地球將進入「晚古生代」,海陸格局,大氣成分以及生命的豐富程度都將迎來一場巨變!

. 本文參考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2017年總計16期 04月刊。支持博物!!!

全文終。謝謝觀賞,求三連。

福利:

給文章點過贊的朋友,請在評論區回覆:1

沒有點讚,只是觀看的朋友請回覆:2

發現文章有錯字的朋友請回覆:3. 並標出位置

小編將在,回復1的朋友中抽出三位。

回復2的朋友中抽出一位。

回復3的朋友中抽出兩位。

贈出小編珍藏的「中國國家地理博物官方公眾號二維碼」

請積極參與。

相關焦點

  • 「左子聊史前」之第四期 ——志留紀
    上次說了,在經歷了奧陶紀末期的大滅絕之後,地球生物好久都沒有緩過來。終於,他們迎來了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元——志留紀。      志留紀在群星璀璨的古生代中很不起眼,算是最不出名的一個紀元了。而且,它的時間非常短,只持續了2400萬年,是古生代中最短的。
  • 生物大探索——志留紀
    志留紀,緊隨奧陶紀之後的古生代第三紀,距今4.4億-4.1億年,時間跨度約3000萬年。經歷了伽馬射線的「洗禮」後,全球僅存的不足40%的生物在艱難中前行,生命開始走向復甦。同時,海洋的格局被打破,早期標誌性生物三葉蟲、鸚鵡螺的數量大規模減少,逐漸的被歷史所淘汰。
  • 【微科普】地質紀元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志留紀
    自從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志留紀或許是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地質紀元了。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11篇 |志留紀:脊椎動物大發展
    志留紀(距今4.30~4.00億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紀的顯著標誌是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大發展。無頜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動物。這類魚形動物和魚類不同,還沒有頜的形成,所以稱為無頜類。志留紀海洋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大致繼承著奧陶紀動物類群的面貌,雖說稍有差異,但看不出明顯激烈的演變。
  • 地球歲月(三)—志留紀
    志留紀:距今4.43-4.16億年之間的地質年代名稱,延續了約2700萬年,可細分為早、中、晚頂四個世。志留紀海洋生物復原圖志留紀是一個多麼遙遠的年代,看上去與我們現代沒有太多的關聯,實際上志留紀發生的故事對今天人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來看看志留紀的那些重要的事。
  • 志留紀最偉大的開拓者竟是它們!
    很多人對石炭紀很熟悉,對這個時期的印象就是巨木參天,巨蟲橫行:有幾十層樓那麼高的烏蕨,有比人還長的馬陸,有半個人大的蜻蜓。可是畢竟茂密的森林不是憑空而來,動物也是因為有了森林才更加繁盛。那麼這遍布大陸的神奇森林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就是上兩個地質時期志留紀、泥盆紀的植物裸蕨。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這是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
  • 惡魔城系列回顧3:漆黑的前奏曲,惡魔城的傳說與黑暗的詛咒
    公元1450年:《惡魔城:漆黑的前奏曲》之後來到了系列中1450年的《惡魔城:漆黑的前奏曲》,這部在GB上推出的《惡魔城》因為設定與時間上的衝突也被IGA踢出了系列正統作品之列,但是我們還是簡單回顧一下《惡魔城:漆黑的前奏曲》。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 惡魔城:漆黑前奏曲,貝爾蒙特與德古拉的孽緣就此展開了
    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為大家帶來惡魔城系列故事,這一次要說到的是惡魔城:漆黑前奏曲的劇情,這也是惡魔城歷史中貝爾蒙特和德古拉的第一次戰鬥,而貝爾蒙特與德古拉的孽緣就此展開了。那麼惡魔城:漆黑前奏曲的劇情就到這裡。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能輕易捕魚吃,卻遇志留紀最強的鄧氏魚!
    在歐洲曾發現形似大蠍子的化石,其實這是一種像遠古大蠍子的翼肢鱟,翼肢鱟不是遠古蠍子,而是和蜘蛛、蠍子和鱟有親緣關係。翼肢鱟的復原圖,翼肢鱟並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像來自遠古海洋的水蠍子,生活在距今4.4至3.6億年前,是志留紀至泥盆紀時期的海洋生物,是眾多海洋生物的一員。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繼夢幻鬼魚之後,丁氏甲鱗魚成為第二種較完整保存的志留紀硬骨魚。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此次發現的鈍齒宏頜魚,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了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這一發現也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以往的早期魚類化石多發現於泥盆紀地層中,那時各大類群早已分化,缺少處於中間狀態的過渡化石;而向魚類時代之前,更遙遠的志留紀追溯,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已經湮滅不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一鱗半爪的零碎材料,盲人摸象式地試圖還原這段歷史。
  • 史前志留紀的龐然大物,當年稱霸整個海洋,統治了2000多萬年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原來這種生物是在志留紀時期出現的。志留紀,一個很少被提及的地球生物發展時期,在1960年才被科學家發現並命名,然而志留紀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說這個時期是生物生長繁殖的重要過渡時期,後世中很多生物都經歷過這個時期的發展。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