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紀有頜魚類研究獲進展

2020-12-04 光明網

  在解釋和復原不完整或者形態奇異的兩側對稱動物化石時,有時會將其背腹甚至前後軸向弄顛倒,整個古生物學史上都不乏這樣的案例,如薄板龍(Elasmosaurus platyurus)、怪誕蟲(Hallucigenia)等。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朱幼安、盧靜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志留紀有頜魚類——闊背志留魚(Silurolepis platydorsalis)的最新研究,證明這件標本在之前的描述中也被前後顛倒了,過去隸屬胴甲魚類的闊背志留魚實為我國特有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對追溯有頜脊椎動物的最早期演化有重要意義。

  志留紀有頜魚類的化石十分珍罕。上世紀70年代,我國學者在雲南曲靖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一件長方形的較完整的魚類軀甲化石,並命名為闊背志留魚。2010年,根據軀甲長方形、有兩塊中背片等特徵將志留魚歸入胴甲魚類(antiarchs)。胴甲魚類是盾皮魚中的一大類,也是泥盆紀「魚類的時代」的代表化石之一,將薄板龍化石前後顛倒的愛德華·科普(Edward D. Cope)曾將胴甲魚類軀甲化石誤認為史前的海鞘,為了與現生海鞘區分而冠以「反向」(antiarch)之名,沿用至今。

  近十年來,在曲靖志留紀地層中又發現了大量完整保存的早期有頜魚類,其中長吻麒麟魚(Qilinyu rostrata)的發現表明早期有頜魚類形態非常多樣,長方形而有多塊中背片的軀甲不再只是胴甲魚類的專利。這也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志留魚化石。經過仔細觀察和進一步細心修理,在志留魚軀甲的「後緣」暴露了與頭甲關節的構造,這就意味著,這裡其實是軀甲的前緣,標本在過去的研究中被前後顛倒了。據此更正的軀甲骨片樣式和頭頸關節的形態都證明,志留魚化石實際上屬於一種與長吻麒麟魚親緣關係很近的,目前只在中國志留紀地層中發現過的有頜魚類,即全頜盾皮魚類(maxillate placoderms),該類目前還包括著名的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

  在全頜盾皮魚類新發現的基礎上,該研究釐清了外骨骼頭頸關節在最早有頜脊椎動物中的特徵演化。大多數有頜脊椎動物頭和軀幹之間都有程度不等的可動性,但外骨骼的頭頸關節,即顱頂甲和軀甲/膜質肩帶之間的關節僅見於膜質骨甲發達的早期有頜脊椎動物。傳統上將外骨骼頸關節劃分為「滑動關節」、「屈戌關節」、「反屈戌關節」等大類。該研究首次詳細解析了這些大類所包括的諸多獨立解剖特徵,結果顯示如麒麟魚和志留魚這樣的志留紀全頜盾皮魚類,其外骨骼頭頸關節鑲嵌了上述類別的不同特徵,而無法歸入以上任一類別,且過去所分的這些大類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界限,實際上可以通過分步演化互相轉變。

  將這些特徵置於目前流行的早期有頜脊椎動物演化框架之中,顯示外骨骼頭頸關節經過了多次平行和反轉演化,這暗示隨著對其他複雜解剖結構研究的深入,包括頭頸關節在內的特徵分布可能支持不同的最早期有頜類系統演化假說。

  志留紀和早泥盆世一系列重要早期有頜脊椎動物的發現和詳細研究顯示,頜的起源及有頜類最早期的演化非常複雜,目前還沒有一個理論框架能夠整合所有互相衝突的證據。只有繼續對更多的化石屬種開展深入的比較解剖學研究,才有可能為脊椎動物演化之樹在有頜類最早階段的確切形態提供關鍵的實證。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的資助。

  圖1 闊背志留魚過去被前後顛倒地復原為胴甲魚類(右,線圖自張國瑞等,2010),現根據新的證據將其復原為一種全頜盾皮魚類(左,線圖及復原圖)。(楊洪宇繪)

  圖2 早期有頜脊椎動物外骨骼頭頸關節分解圖和斷面圖,示外骨骼頭頸關節的特徵演化。在目前的早期有頜脊椎動物系統演化框架下,外骨骼頭頸關節的形態經歷了多次平行和反轉演化,意味著該系統演化框架有可能發生較大改變。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盔甲魚類是無頜魚類「甲冑魚綱」下的一個類群,該類群最早出現於中國華南地區的志留系,在志留紀早期迎來了第一次適應輻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盔甲魚類群,稱之為「張家界動物群」。中華盔甲魚科屬於該動物群中的「中華盔甲魚—修水魚組合」,是真盔甲魚目中最原始的類群,能夠為解決脊椎動物從無頜向有頜轉變過程中有頜類關鍵特徵的演化提供化石證據,比如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對我國浙江長興志留紀蘭多維列世盔甲魚類曙魚(Shuyu) 的研究。
  • 古脊椎所等古老魚類化石研究揭開有頜脊椎動物演化史
    9月25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朱敏等人在中國雲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了一條保存完好的古魚,並將其命名為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
  • 雲南曲靖志留紀古魚研究獲新發現
    他們描述了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的古魚——丁氏甲鱗魚,為探索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實證。作為志留紀瀟湘脊椎動物群的新成員,甲鱗魚進一步支持雲南曲靖是有頜脊椎動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紀(4.44-4.19億年前)地球就已經進入了「魚類時代」。
  • 中國志留紀古魚新發現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長吻麒麟魚(Qilinyu rostrate),填充了硬骨魚式的全頜與盾皮魚式的原頜兩種狀態之間的形態學鴻溝,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頜盾皮魚類與硬骨魚類的上頜骨、前上頜骨及齒骨與原頜盾皮魚類的頜部骨板是同源的理論,將人類的頜骨向前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位置。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朱敏團隊是在我國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鈍齒宏頜魚的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它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
    現有的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可能是脊椎動物家族中最早的頂級掠食者。這是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朱敏團隊在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的又一重要發現。
  •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原標題: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證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位置。這一發現挑戰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傳統看法,同時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氧氣含量變化與脊椎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朱敏團隊是在我國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鈍齒宏頜魚的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它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原標題:志留紀晚期 雲南已進入「魚群時代」   曲靖麒麟區瀟湘動物群中,已有若干轟動性發現如初始全頜魚、夢幻鬼魚等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對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 新疆塔裡木盆地早志留世軟骨魚類研究新進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餘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我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並逐漸得到發展。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雲南曲靖發現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
    朱敏說,「在這座志留紀化石寶庫中,即使是零散的骨片也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本次報導的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件下頜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是古環境學研究關心的問題。古環境學家認為,在志留紀晚期到泥盆紀早期的時間段內,大氣含氧量有一次顯著的增高。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了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  鈍齒宏頜魚雖然目前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頜骨特徵表明,鈍齒宏頜魚是一種典型的硬骨魚。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鈍齒宏頜魚生態復原圖:一米長的大魚正在捕食無頜的甲冑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
  • 志留紀,大變革前奏曲
    志留紀的命名:和寒武紀、奧陶紀一樣,志留紀名字,也來自英國的古凱爾特人部落,19世紀30年代初,英國地質學家莫其森在威爾斯南部考察沉積巖地層,他根據當地古代凱爾特人部落「Silures」,將這個地層命名為「Silurian」,日文和中文將其音譯為「志留紀」。
  • 科學家在雲南瀟湘動物群中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我國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中,發現了距今4.23億年的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的硬骨魚此次發現的鈍齒宏頜魚,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了1.2米左右,遠遠超過了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這一發現也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魚類物種 為頂級食肉動物
    這是繼夢幻鬼魚、初始全頜魚之後,朱敏團隊在志留紀瀟湘動物群的又一重要發現。6月12日最新一期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導這一古脊椎動物研究領域重要發現稱,雖然目前鈍齒宏頜魚只發現了兩塊下頜骨和一塊上頜骨標本,但對其展開的詳細研究卻為脊椎動物的早期演化及古環境演化的熱點議題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建立中華盔甲魚類新屬種
    郭肖聰 繪圖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並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石盤裂吻魚」。
  • 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11篇 |志留紀:脊椎動物大發展
    志留紀(距今4.30~4.00億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三個紀。志留紀的顯著標誌是原始脊椎動物開始大發展。無頜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動物。這類魚形動物和魚類不同,還沒有頜的形成,所以稱為無頜類。化石無頜類的頭部包裹在骨質頭甲裡,所以又稱「甲冑魚類」。盔甲類是東亞特有的無頜類,中國志留紀發現有大量的化石。
  • 魚類起源與演化
    無頜魚類大約出現在奧陶紀,它們像魚卻不能稱之為魚。這些魚的脊椎呈圓柱狀,沒有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因此又被成為囊鰓類。無頜魚類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因為身體想魚形動物,所以被稱為無頜魚類,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分為盲鰻綱、七鰓鰻綱和鰭甲魚綱。儘管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無頜類種類繁多,但只有七鰓鰻和八目鰻能倖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