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起源與演化

2020-12-05 騰訊網

魚類,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作為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魚類也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那麼脊椎動物的祖先是什麼?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變成了魚類的呢?

脊椎動物動物起源

生物學家們利用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來推測分析提出了許多不同脊椎動物起源的假說。(1)環節動物說——脊椎動物和環形動物有很多相似點:都是兩側對稱和分節的,都有分節的排洩器官和發達的體腔,都是密閉式的循環系統,環節動物的腹神經管和脊椎動物的背神經管位置相同,心臟和血流的方向相同。(2)棘皮動物說——棘皮動物通過體腔囊法形成體腔,屬於後口動物,此種發育方式和脊椎動物是相類似的 (3)原始無頭類——科學家依據現有的理論和已發現的化石情況,推想出脊索動物的祖先應該是一種蠕蟲狀後口動物,它們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擬似魚類的脊椎動物

現在的古生物研究者們一般認為海口魚。海口魚化石實在雲南的澄江生物群中被發現的,大約生活在寒武紀時期,是至今發覺的最古老的擬似魚類,作為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海口魚化石的發現將科學家原本預測的有關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到距今約5億年,對古生物學及動物源流學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原始魚類的進化

原始魚類指的就是無頜類魚種。無頜魚類大約出現在奧陶紀,它們像魚卻不能稱之為魚。這些魚的脊椎呈圓柱狀,沒有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因此又被成為囊鰓類。無頜魚類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因為身體想魚形動物,所以被稱為無頜魚類,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分為盲鰻綱、七鰓鰻綱和鰭甲魚綱。儘管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無頜類種類繁多,但只有七鰓鰻和八目鰻能倖存至今。

現代魚類的進化

有頜魚類是現代魚類的祖先。上下頜的出現,可以使它們的嘴巴張開,其形態表現為強壯的骨板,形成了剪刀式的銳利刀刃,大大提高了其進食能力。大多數有頜魚類都有胸鰭和腹鰭。有頜魚類的骨骼較為發達,成體脊索退化,出現脊椎。一般來說,有頜魚類主要分為盾皮魚綱、軟骨魚綱、棘魚綱和硬骨魚綱,其中盾皮魚綱和棘魚綱已經滅絕,只能看到化石種。

盾皮魚類的進化

盾皮魚類大約生活在志留紀到泥盆紀時期,共繁衍了約7000萬年,盾皮魚類是最早的有頜魚類,頭部和胸部覆蓋骨甲,故得名,它們的頜是由頭部兩側支撐鰓的弓狀骨演化而來。中國的盾皮魚化石較為豐富,主要是節甲魚類、胴甲魚類和瓣甲魚類盾皮魚是泥盆紀最有優勢的水生脊椎動物,許多盾皮魚是掠食動者,因為骨甲太重一般生活在海洋底部;節甲魚類誰給你匯總愛中上層水域。一般認為盾皮魚類是在與新進化出的硬骨魚和鯊魚的競爭中衰弱並滅絕的,但也有認為是地球環境急劇變化導致其種群最終從地球消失的。

軟骨魚類的進化

軟骨魚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且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之中,如鯊類和鰩類。迄今為止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知的軟骨魚類有200多種,其中我國就有100多種。科學家在距今4.5億年的志留紀地層中就已經發現了最早的軟骨魚類化石,並確定至今仍有軟骨魚類的存在。軟骨魚類骨骼全部有軟骨組成,體背盾鱗或無鱗;鰓裂每側5~7個分別開口於體外;雄性的腹鰭裡面具有鰭腳;尾期呈歪尾型;腸具有螺旋瓣;無鰾;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棘魚綱的進化

棘魚綱是一類早已滅絕、僅存於古生代的最早的有頜魚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大主支——真口魚類和板鰓類。而棘魚類和硬骨魚類共同組成了真口魚類,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真口魚類中代表了兩條獨立的進化路線。

棘魚類通常是較小的魚,長度很少超過20cm,體長僅是幾釐米的小魚,如梯棘魚(Climatius)。棘魚具有形似鰵魚(鱈魚通稱)的外形;除了尾鰭以外所有的鰭的前方都具有棘刺,這也是棘魚的來源,根據現已發掘的化石記錄可知,棘魚類最早是發現於志留紀並在早二疊紀滅亡。

硬骨魚類的進化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之樹毫無爭議的主幹。硬骨魚類很早就分化出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它們分別徵服了地球的陸地和水域。大約在3.8億年前的晚泥盆世,肉鰭魚類開始登上陸地,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陸地脊椎動物,即四足動物。

輻鰭魚類最早出現在距今約3.8億年的泥盆紀中期,經過軟骨硬鱗類(部分軟骨、斜方鱗、明顯歪尾)、全骨魚類(部分軟骨、斜方鱗、輕歪尾)和真骨魚類(硬骨、圓鱗、正型尾)三個階段的生物演化過程,才進化為現代魚類。

肉鰭魚類則包括總鰭魚和肺魚兩種,而鰭魚又分為空棘魚類和扇鰭魚類兩種。拉蒂邁魚是空棘魚類唯一的現生代表,而扇鰭魚類全部為化石種類。

資料來源:

【1】《奇妙的魚類世界》

【2】《魚類的崛起:5億年的進化》

【3】《The Evolutionof Fish: The Backbone to Life as We Know It》

相關焦點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不久之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對此作出了解釋:現代魚類和現代四足動物擁有共同的祖先——古代魚類。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 「魚類登陸演化成為四足動物,人是從魚演化來的」。在接下來的近200年內,要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什麼魚、在何時、怎樣演化成了四足動物?
  • 中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大約3.6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進化出了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最終衍生出人類。5月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論文指出,發現於我國雲南曲靖的「晨曉彌曼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原始的肉鰭魚類。這意味著,我國是肉鰭魚類起源中心。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美國肯恩大學於小波教授等共同完成。
  • 科學網—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而此次發現的雲南孔骨魚生活在距今約4.1億年前,從而將此類化石記錄推前了約1700萬年。 4月10日,英國雜誌《自然—通訊》報導了朱敏等人的這一最新發現。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在此後幾億年的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種演化停滯,使「活化石」拉蒂邁魚與其幾億年前的祖先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中生代恐龍統治地球、人類起源。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早期大氣層有碳、氫和氧幾種元素,生命元素具備了。經過漫長的進化,約4億年前魚類脊椎動物的出現,隨著地球環境和海洋的改變,魚類逐漸登上陸地,發展成為陸生的脊椎動物。
  • 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
    「神創論」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東西方都有這樣的神話故事傳播,請寫出幾個:                                                               2、指出「從魚到人」的演化關係並發表名著的是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             ,1929年,他發表的《           》把人的面形一直追溯到魚類。
  • 科學網—雲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在此後幾億年的歷史時期內,其身體形態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種演化停滯,使「活化石」拉蒂邁魚與其幾億年前的祖先在解剖特徵上十分相似。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丨魚類稱霸
    恐魚——恐龍算什麼,在我面前都是弟弟「恐」字一族,就像是海賊王路飛的「D」字一族,可謂是物種演化中佼佼者。恐龍是大家比較常見的,除此之外,其實「恐」字輩的動物還有很多,像是恐鱷、恐象、恐豬、恐狼、恐鳥等。
  • 彌曼魚再研究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之謎提供新證據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徵,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輻鰭魚類起源謎團提供了最新證據。該研究還發現「整列層」結構不但見於肉鰭魚類,也存在於某些早期輻鰭魚類,修訂了「整列層」是肉鰭魚類特有結構的傳統假說。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硬骨魚類分兩大支系,即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
  • 鯨的起源與演化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
  • 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證實條石鯛雄魚存在染色體融合現象,解決了雄魚異型染色體Y融合起源問題,為魚類異型染色融合演化及性別決定機制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礎。條石鯛隸屬於石鯛科,該科包含7個種,其中條石鯛和斑石鯛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它5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海域。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實際上優勝劣汰並不能夠概括生物演變的全部,在生物與自然的博弈之間,身體構造和生存方式會有著多種複雜的變化,所以說我們會用「演化」這個詞,而不是「進化」。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當中,達爾文列舉了極大量的證據,來闡述它的演化理論,並且對演化理論當中一切可能的疑點,都做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從此,演化理論不再是某些博物學家用來解釋某些現象的零敲碎打,而是成為了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的普遍規律。
  • 聆聽科學——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您暢聊植物的起源與演化,敬請期待!!
  • 史前鯊魚頭骨提供魚類起源新證據
    史前鯊魚頭骨提供魚類起源新證據) 這一研究成果提供了相關魚類演化起源的證據,並有助於釐清銀鮫在魚類系譜中的位置。銀鮫俗名「鬼鯊」,是軟骨魚綱的一員,軟骨魚綱中還包括鯊魚和鰩魚。然而,科學家此前卻一直沒能理解銀鮫與軟骨魚綱中其它物種的關係,僅僅粗略認為銀鮫應該是軟骨魚類中已發生變異的特殊分支,有可能是一種與鯊魚和鰩魚有親緣關係的魚類。
  • 雲南孔骨魚化石「現身」 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圖)-科教臺...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雲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  空棘魚類出現於泥盆紀,三疊紀時一度相當繁盛,但至今僅有2種:非洲拉蒂邁魚和印尼拉蒂邁魚。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後,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空棘魚類自泥盆紀經歷了一次快速輻射演化後,其演化幾乎停滯了下來。
  • 科研人員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
  •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中國科學家有望揭開肉鰭魚類演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藉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掠食魚類箐門齒魚的精細腦腔結構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箐門齒魚兼具肉鰭魚類幹群和冠群鑲嵌特徵,開始解開肉鰭魚類早期演化階段的層層謎團。 硬骨魚類是脊椎動物演化的主幹,下分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兩大支系,它們競逐地球水域的統治權。今天,水中的肉鰭魚類僅剩肺魚和空棘魚,在繁榮多樣的輻鰭魚類陰影中苟延殘喘。
  • 名為多鰭魚的原始神秘魚類,讓科學家重新思考魚類演化時間軸
    據信該類群起源於泥盆紀「魚類時代」前夕,約3.85億年前左右。多鰭魚(Polypterus)屬於一種古老的小型魚類群(其中也包括鱘魚)。它們有鱗和肉鰭,具有一定原始特徵,形似鰻魚,之前一直不符合某一分類,但是現已被接受為所有其它輻鰭魚的現存姐妹群。不過,它們的化石歷史只有1億年。如果它們比其它輻鰭魚更原始,則起源時間應該更早,這樣就留下了2.5億年的化石記錄空白。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 《自然 Nature 》雜誌旗下子刊《生態與進化 Ecology & Evolution》最近發表了一篇由來自耶魯、伯克利等多校多位研究學者合著的關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文章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in anim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