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2021-02-20 北同文化

自然界中,人類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並且廣泛存在於主要的演化支,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不一而足。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

 

《自然 Nature 》雜誌旗下子刊《生態與進化 Ecology & Evolution》最近發表了一篇由來自耶魯、伯克利等多校多位研究學者合著的關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文章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in animals

 

文章跳出傳統解釋論框架,認為動物演化起始的性行為即包括同性與異性等多種性行為,而後在進化以及自然選擇的過程中,不同性行為佔據了不同的比例,挑戰了將同性性行為視為是異性性行為的異化的傳統觀點

從演化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異性性行為能夠繁衍後代。因而,經常有人會問:如果非異性性行為不能導致繁殖,進而造成個體與種群生存的「不適」,那麼為什麼這些性行為會隨動物的進化而演化,並且在發現有同性性行為的動物族群中沒有出現滅絕的現象?

 

傳統層面上對於同性性行為通常存在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兩種解釋

 

適應性解釋認為在進化過程中,用以直接或間接編碼同性性行為的等位基因或表觀遺傳標記取得了有益的適應成果,因而在進化中得以保留;非適應性解釋認為同性性行為是由於出現了「根本上的偏差」,而這源自於基因的多效性或者其他生物學方面的限制。

 

但是這兩種解釋都必須基於一種假設,即動物物種在演化初期時就只進行異性性行為,而其他性行為,包括同性性行為都是在後期演化過程中(包括適應性演化與非適應性演化)的異化。但是這種假設一定正確嗎?


 

作者們的觀點是,同性性行為起源與演化可以追溯到動物物種的進化初期,即起始條件下動物的性行為就包括各種性行為,而在進化過程中出現適應性與非適應性變化,異性性行為成為主流,但是其他性行為仍然在不同的譜系中保留下來。

如圖所示,左邊是傳統解釋理論,其他性行為從異性性行為的演化中異化,這些性行為的出現是以異性性行為為基礎。而根據該理論,基礎並非異性性行為,而是多種性行為都存在,而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演化,在各動物族群中出現相似或相異的結構。

 

例如與祖先各器官都近乎相似的棘皮動物等的性行為中都包括了同性與異性性行為。另外,作者還研究了包括海膽、小笠原狐蝠、舟螺、洪堡魷魚、束帶蛇、雪雁等18種不同動物間的同性性行為並得出,異性性行為並不是動物演化過程中得以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同性性行為如果存在於交配頻率較高且同性性行為與異性性行為並不互斥的種群中,則同性性行為的代價將會被降至最低。

新猜想的提出不僅挑戰了傳統生物學中動物性行為的演化理論,更挑戰了科學與學術研究、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習以為常的「異性戀世界觀」與「父權制霸權主義」。在這種世界觀中,異性性行為被認為是「自然秩序」;在這樣的語境下,任何與完全異性性行為相悖的行為,都會被視為「異端」,需要去被證明為真、被理解、被合理化。也正因如此,我們的思維與視野常常會被局限,無法跳出既有的成見,去擁抱不同,而這不同本來就是合理的。因此,以「自然」為由對人類中同性的性行為進行譴責,不僅捏造是非,罔顧證據,對「自然」的理解存在誤差(詳見:同志行為「違背自然」的謬誤在哪裡?),其邏輯的出發點更是脆弱的。

參考文獻:

1.Bruce Bagemihl: Biological Exuberance: Animal Homosexuality and Natural Diversity

2.Monk, J.D., Giglio, E., Kamath, A. et al. 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animals. Nat Ecol Evol 3, 1622–1631 (2019) doi:10.1038/s41559-019-1019-7

相關焦點

  • 動物界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
    放下意識的衡量與評判,縱觀整個生物界,迄今已發現約1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且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有哪一類動物不存在同性性行為。;有四分之一的黑天鵝是雄性同性組成婚姻家庭,且這種關係可以保持好幾年;雄性王企鵝伴侶會表現出與異性結合同樣堅實的關係,它們甚至會偷取其他王企鵝家庭的企鵝蛋並孵化、養大企鵝寶寶……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很常見,但每一種動物的同性性行為又不同,有表現為雙性戀的,也有雄性間為主,也有雌性間為主,也有不同年齡層的不同表現。
  • 同性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同性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00:56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Brendan P. Zietsch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8月30日報導,該研究使用了英國生物銀行近40.9萬人和23andMe(美國個人DNA鑑定公司)超過6.85萬人的基因數據。與會者被問及是否同性伴侶,以及是否有異性伴侶。
  • 動物間的同性性行為,到底有什麼用?
    對進化生物學家來說,同性性行為算是一個「達爾文悖論」:如果這種行為不能幫助繁衍,可能就難以寫入基因裡傳承下來。然鵝,目前已知有 400 多種脊椎動物有同性性行為;如果不限於脊椎動物,則已經有 1500 多種動物,且廣泛分布於進化樹中。
  • 為何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如此普遍?
    在生物界,這種同性別性行為包括騎乘行為、發聲或發出其他信號的求偶行為、舔舐性器官的行為,或通過某種方式射精的行為。目前已觀察到存在同性別性行為的物種已超過1500種,且極具多樣性,從靈長類到海星,從蝙蝠到豆娘蜻蜓,從蛇類到線蟲類。
  • 駭人聽聞——新冠病毒起源「大猜想」
    據權威統計,17日止,全球215個國家8189188人確診,致死493180人,這次新冠病毒可謂來勢兇猛、橫掃全球。它究竟來自何方?目前人類研究無一公認說法,對它「起源」我們不妨大膽猜想!猜想2:人類大量的生產活動,野蠻式的地球資源開採,產生了大量的工廠,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事實上關於眼睛演化的口水仗打了200多年,直到上世紀末,學術界才用來自於分子生物學的證據,精確地描述了眼睛演化的過程,證實了達爾文200多年前的猜想。第二個質疑,為什麼要進化出那些沒有用的器官呢?既然演化講究適者生存,那麼為什麼孔雀要長出笨重而又招搖的尾羽?看起來彪悍的鹿角也只不過是讓雄鹿自相殘殺,對於獅子老虎之類的獵食者卻根本沒有用。
  • 臺灣電影《河流》,一個真實的父子同性性行為的故事
    講述臺北一個真實的父子倆同性性行為的故事!年輕人小康在河邊拍電影,他下河水中親自假扮屍體,之後。他的脖子被汙穢河水浸泡後發病又癢又痛。小康的父親經常去公共澡堂洗澡休息,那天他爸在澡堂裡的床上休息時讓男人給摸了。
  • 鯨的起源與演化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
  • 宇宙起源和黑洞的猜想:所有一切都起源於此,同時也終結於此
    宇宙起源和黑洞的猜想:所有一切都起源於此,同時也終結於此關於宇宙的概念,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接觸過,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所謂的宇宙是分為兩個概念,即時間與空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這個奇妙的猜想。眾所周知,黑洞是一個宇宙間的引力機制存在,它的天體形成狀況,類似於一個吞噬一切的饕餮一般。雖然它是一個實心的天體,而且密度達到了極致,但是由於它在宇宙中的作用狀況,使得我們把它都聯想到了一個吞噬一切內部虛無的黑洞。
  • 中國科學家發現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新華網報導,脊椎動物起源演化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這就是始見於中國雲南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古蟲類和雲南蟲類。這一成果將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舒德乾等人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
  • 聆聽科學——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您暢聊植物的起源與演化,敬請期待!!
  • 魚類起源與演化
    他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變成了魚類的呢? 脊椎動物動物起源 生物學家們利用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來推測分析提出了許多不同脊椎動物起源的假說。背神經管和鰓裂,而脊椎動物的祖先就是由原始無頭類主幹演化而來的原始有頭類。 擬似魚類的脊椎動物 現在的古生物研究者們一般認為海口魚。
  • 研究發現:面對壓力,性行為能讓你變得更強。
    生物體為什麼會演化出性行為?理論解釋通常認為有性生殖能提升後代的多樣性,但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它給個體帶來的利益也是令人信服的解釋。麥克唐納也認為,我們對性行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先入為主觀念,以及個人應該或不應該擁有性行為的原因,已經使我們對動物行為的理解產生了偏差。對動物同性性行為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洪緯評《美的演化》︱雌性動物如何選擇孩子的父親
    憑藉多年的鳥類研究經驗,普魯姆在「選擇失控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美發生」(Beauty Happens)假說,把它作為自然界審美特徵起源的零模型(Null model)。動物的性炫耀特徵雖然美但很可能對生存不利,動物就是演化時尚的奴隸。普魯姆進一步說明:「零假設不僅僅是我們用來完成科學工作的臨時性知識工具。有時候,它實際上是對現實的準確描述,即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機制存在』……零假設可以使科學免受瘋狂的猜想和基於信仰的幻想的影響。」他以為適應性配偶選擇理論之所以被大家接受,就在於它提供了讓人心安的理性和邏輯。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團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國際研討會人類合作行為如何發展……2005年,《科學》對當前驅動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難題展開了一次調查。在最重要的25個問題中,多個關乎生命演化。「可唯獨缺了『從魚到人』這條演化主線的問題。」
  • 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 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是來自於彗星撞擊嗎?科學家給出猜想
    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是來自於彗星撞擊嗎?科學家給出猜想引言:地球是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而且在地球上有很多生命存在,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很多普通的生命,不過人類是地球上的智慧生命,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類誕生數百萬年前,不過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並不是來自於地球本身,而是從其它的星球上誕生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科研人員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