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2020-11-27 騰訊網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傳統觀點認為,細菌和古菌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顯著區別之一在於,前者的細胞中不具有細胞器(由生物膜包被,並且具有特定形態和功能的亞細胞結構)。近年來,趨磁細菌的磁小體被確定為細菌細胞器,因此,趨磁細菌研究對認識地球生命複雜性(complexity)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英國利物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等的研究人員,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對採集於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南北半球不同生態環境中的趨磁細菌進行了組學研究,獲得了上百個趨磁細菌的基因組序列。這些基因組分屬於13個細菌門類,多於之前發現的5個門類,拓展了感磁微生物在細菌域中的分布和多樣性。比較基因組學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趨磁細菌的起源時限早於之前的認識:地球早期的細菌,甚至細菌的最後共同祖先(Last Bacterial Common Ancestor)可能合成磁小體細胞器,幫助這些生命更好地適應當時的極端環境,揭示出早期細菌的細胞已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該研究為理解生物感磁的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的演化提供了新認識。相關研究成果以Expanding magnetic organelle biogenesis in the domain Bacteria為題,發表在Microbiome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a)趨磁細菌及磁小體功能示意圖;(b)該研究發現的代表性趨磁細菌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圖中箭頭所指為磁小體鏈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趨磁細菌是研究較為深入的一類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類似磁羅盤,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圖↓)。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23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物理所等提出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2、聲學所提出一體化降噪與混響消除算法3、南京古生物所為寒武紀三葉蟲家族又添一新成員4、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5、化學所等發展出曲面印刷微納結構光子器件新策略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初到研究所,經常在夜晚看到辦公樓還是燈火通明,老一輩科學家在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工作。」袁訓來認為是興趣支撐了科研,他欽佩這些既能坐得了冷板凳,又能出國際一流成果的前輩。 「在我們還是中科院部門實驗室的時候,就集中優勢資源努力走向國際前沿。」袁訓來記得當年這個實驗室跟其他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起參加全國性評估,仍處於同類優秀、名列前茅的位置。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郝守剛研究組經過野外調查和認真的實驗室工作,揭示了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根的形態學特徵,並依據完整的化石標本,引進了現代生態學的概念,第一次計算了這種最古老植物的生物量,獲得了該類型化石植物的根莖比信息。這種古老的根僅佔整個植物生物量的不到3%。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的確,在最近幾年裡,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為人類探索生命演化史中的幾個關鍵階段作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有13篇論文在《科學》、《自然》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其中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的研究成果在2003年獲得了空缺多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生命起源與早期演化是當今科學界最為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廣泛涉及地球科學及生命科學的許多重大疑難問題。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儘管太陽和地球誕生只有約46億年,但是大概在100億年前宇宙的演化已經為太陽和地球誕生提供了物質條件。二.46億前原始大氣太陽和地球的產生為生命演化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地球大氣層為地球脆弱生命的產生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本報訊 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快報記者 胡玉梅本版圖片由古生物所提供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生命飛躍演變的節點在哪裡國際上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著答案「大約在38億~42億年前,生命開始起源。在澳大利亞,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髮絲大小的生物,可以證明。」袁訓來說,地球如今已有46億年,這期間,地球上的生命在不斷地演化著。最早,生命都是單細胞體。
  • 科學家構建了化學反應路徑,獲得了生命起源的早期活性物質
    在輻射驅動的複雜化學網絡中,與生命起源相關的目標分子的生成。圖片:易瑞琴(ELSI)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起源關鍵就是這些有機分子如何出現。在沒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在自然環境中,無機物通過化學作用,產生出多種有機物和生物分子。但是這些有機物是如此複雜,它們的起源與早期演化仍然困擾著科學家們。來自幾個機構的科學家們組織了一項新研究,在了解生命的化學起源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項研究設計的實驗取名為「連續反應網絡」,目標是在儘可能模擬早期地球的環境下產生核糖核酸(RNA)前體,並可能最終產生RNA。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3月22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此次發現被認為是繼20世紀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以來,世界進化古生物學領域又一突破性重大發現,後續研究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 生命究竟怎樣起源的?原始的脊椎動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早期即參與澄江生物群研究的陳均遠研究員說。生態驅動假說正在刷新認知進入21世紀,科學家們將研究方向轉變為寒武紀大爆發的具體過程和幕後原因。為什麼大約38億年前生命在地球出現之後,一直要到5.3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才發生複雜動物的快速爆發呢?學者們認為,伴隨著動物起源和寒武紀大爆發,地球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 論生命和宇宙起源科學認識的未定性
    科學家曾在格陵蘭島的一塊距今38.5億年的巖石內發現了碳元素,根據碳同位素的分析,他們推測了這些碳元素不是來自於自然界的無機碳,而是來自於生物體的有機碳,科學家由此將地球生命的起源時間推進到距今38億到40億年之前,相當於在地球誕生之後的5到6億年出現了最簡單的生命形態,從最簡單的生命細胞到最複雜的人體生命組織,地球生命至少經歷了大約40億年生生不息的演化過程,其中的人類生命史相當於地球生命史的「滄海一粟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2006年被譽為國際古生物學界「奧林匹克盛會」的「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再次在會議上引起了全世界古生物學的極大關注,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國際古生物界再次引起強烈反響。本屆大會以「遠古生命和現代研究途徑」為主題,對近年來古生物學的新發現和新進展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討。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胡珉琦):地球生命在何處產生、如何產生?化石是地球億萬年來生物演化和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而關於生命的演化還有著數不清的難題。每一次重要化石的發現,都是在不斷拓展全人類的知識疆界。中國古生物學家筆下是一個個洪荒時代的史詩故事,既關乎這個世界的過去,也預示著它的未來。所以,這些成果的顯示度常常超乎人們的想像。「但是,發現了重要化石並不等同於做出了重要研究。」古脊椎所所長鄧濤強調。